例句
1.面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大家竟然若无其事地低头做事,谁也不去过问。
2.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很多细节都要亲自过问。
1. 对某事表示关注并参加意见。
引
1. 武昌尹图南,有别第,尝为一秀才税居。半年来,亦未尝过问。
清
《聊斋志异·余德》
蒲松龄
2. 他除了于手头有钱时接济一些以外,一概不甚过问。
《怯弱者》
夏丏尊
3. 为报复这个失败,他故意的不过问家事。
《四世同堂》八
老舍
2. 犹过访。
引
1. 牛布衣近日馆于舍亲卜宅,尊客过问,可至浮桥南首大街卜家米店便是。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过问”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guò wèn。其基本含义是操心、干预或参与某事,与“干预”、“干与”和“干涉”是同义词。在不同的语境,“过问”可以表示对某事的关注和参与意见,也可以指亲自插手或过访。
具体来说,“过问”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别人的事情或情况表达关心和关注。例如,在家庭、朋友、工作或社会关系中,当一个人询问或关心他人的事务时,他正在“过问”这些事情。此外,“过问”也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干涉他人的事务,有时可能会引起争议或不满。
在文学作品中,“过问”也有其特定的用法。例如,在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中提到“我是‘亲戚门外客’,不便过问”,而在老的《四世同堂》中则有“看样子,我得亲自插手过问一下”。这些例子展示了“过问”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通常涉及对情节的介入或对家事的关心。
“过问”的反义词是漠视,即不闻不问或忽视他人事务。在现代汉语中,“过问”常用于描述对他人事的忽视或不关心。
总结来说,“过问”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表示关心和关注,也可以表示干预和查问。它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在同文化背景下,“过问”一词的含义和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在中文中,“过问”通常指的是参与或关心某事,例如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提的“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间,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弔祭,追赠官职,亦有迴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这里的“过问”指的是对征役身死者的关注和处理。
在现代汉语中,“过问”也常用于表示对某事的询问或打听,如《水浒传》第三回中的“史进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东京来的王教头吗?’”。这种用法体现了“过问”在现代汉语中的日常应用。
此外,“过问”还可以理解为“参与”的意思,即“经过”义。这种解释在某些语境下可能更接近于“过问”的原含义,即通过某种方式介入或关注某事。
在古诗词中,“过问”也有其特定的用法,如《村豪》诗中“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这里的“过问”指的是对官府事务的询问或打听。
在语义上,“过问”、“干预”、“干涉”和干与”之间存在细微差别。这些词语都涉及到对他人事务的询问或参与,但它们的侧重点和使用情境有所不同。
过问:通常指对某事进行询问或关注,不带强制性。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过问朋友的健康状况,但这种询问是出于心,并没有强制对方做出任何决定。
干预:强调的是过问别人的事,并可能给对方施加一定的压力和影响。干预可以是适当的也可以是不适当的,取决于具体情况。例如,在政治或经济领域中,政府可能会干预市场以稳定经济,这既是一种管理行为也是一种干行为。
干涉:则更侧重于强行参预并阻挠,通常使用粗暴强硬手段,迫使对方服从。干涉往往带有贬义色彩,表示对被干涉者的不尊重。例如,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强行介入另一个国家的内政就是干涉。
干与:这个词语较少见,但在某些语境下可以理解为过问或干预的意思。它更多地用于面语或正式场合,表达一种较为正式的询问或参与。
总结来说,“过问”较为中性,主要指询问;“干预”则可能涉及适当的或不适当的参与;
在现代汉语中,“漠视”的具体应用例子包括:
在文学作品中,过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常用于发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过问的运用尤为突出,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
《虞美人》中的设问: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强调了愁绪的深长和绵延不绝,使读者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无限哀。
《木兰诗》中的设问:《木兰诗》开头四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通过反复设问,展现了木兰对家国大事的关心以及她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设问: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设问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聊斋志异·余德》中的设问:在《聊斋志异》中,武昌尹图南对余德的奇故事中,尹图南的妻子通过设问来了解余德的情况,这种设问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在实际交流中,区分过问和漠视的使用场景主要取决于对话的目的和双方的关系。过问通常指的是对某事或某人表示关心、询问或关注,而漠视则表示对某事或某人表现出的淡然、忽视或不理会的态度。
行为:过问表现为积极的互动,如询问、倾听和回应,体现了同理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漠视:
总结来说,过问和漠视在实际交流中的使用场景不同。过问是为了获取信息和表达关心,而漠视则是为了忽略或不理会某些信息或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