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的下棋水平确实高,我心里非常服气。
2.虽然他表面上是认输了,但我知道他心里并不服气。
1. 吐纳。道家养生延年之术。
引
1. 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
《晋书·隐逸传·张忠》
2. 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餐霞善养身。
唐
《赠王山人》诗
白居易
3. 想是那个妖精,传他些甚么服气的小法儿,故有此寿。
《西游记》第十七回
2. 甘心信服。
引
1. 匡大又不服气,红着眼,向那人乱叫。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2. 他不服气!人都是人,谁也不应当教谁矮了一截,在地上跪着!
《四世同堂》三五
老舍
3. 这一回喜旺服气了,他想着:“真没料到,这红薯里边也还有这么大学问。”
《李双双小传》八
李
“服气”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其具体意思取决于上下文和使用场合。
道家修炼方法:在道家哲学和养生学中,“服气”是一种通过呼吸吐纳来吸纳天地精气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呼吸来吸收外气或内气,以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例如,《晋书·隐逸传》中提到的“服气养身”,就是指通过呼吸吐纳来吸纳天地精气,从而锻炼身体。此外,服气也被认为是胎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模仿婴儿在母腹中的呼吸方式,通过内修来达到与天地合一的状态。
心理态度:在现代汉语中,“服气”常用来形容一种甘心信服的态度,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真心佩服或接受。例如,在办公室管理,“服气”被理解为一种甘心信服的态度,是团队合作的重要基础。这种用法强调的是内心的认同和外在的服从。
成语中的应用:在成语中,“心悦诚服”就是典型的例子,表示真心地信服或服从。类似的成语还有“五体投”,用来形容极度的佩服。
中医与治疗:在古代中医中,“服气”曾指过闻药气来进行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药材放入香囊中,让病人闻其气味,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其他含义:在一些特定语境下,“服气”还可以表示一种无奈或认输的态度,例如在争论中败下阵来时可能会说“我服气了”
“服气”一词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指一种道家的修炼方法,也可以表示一种心上的认同和接受态度。
服气在道家修炼中是一种重要的内丹静功修炼方式,其具体方法和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呼吸吐纳:服气的核心在于通过呼吸来吸收天地间的清气或日精月华。例如,清晨太阳刚出来时,对日坐,闭目、握固,思想日中五色云气进入自己身体,入口则吞咽,四十五次即满,再吞咽口水九次夜晚月亮初升时,对月坐,闭目、握固,方法同服日气法。
意守与存想:道家服气法多与存想结合,令气入体,内通周游,凝于丹田。例如,唐初幻真先生编著的《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中提到的进取、淘气、调气、咽气、行气、炼气、委气、闭气等十余诀。这些方法包括意守气海(下丹田)、咽气、气和存想等。
服内气与服外气:服内气指服体内元气,认为元气为生命之本源,应善养摄之具体方法包括意守、咽气、闭气和存想。服外气则是指日月星辰云雾以及草木山石之精华,如服日、月、雾。
采气:除了通过口鼻呼吸吞咽外气,道家还创造了形体采气的方法,头顶心百会穴采、脚气心涌泉穴采气、手心劳宫穴采气等。
先秦至汉代:服气之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存在,如《楚辞·远游》中描述了仙人赤松子的服气修行。至秦汉之际,服气之术已相当成熟,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却谷食气篇)记载了服气辟谷之方及锻炼要领。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服气法广泛流行,涉及呼吸、内修和外丹术等方面。服气的核心在于吸收和利用气的性质,以天达到与地合体、返老还童等境界。
唐代:唐代是服气法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服气法,如张果报气法、李奉时气法等。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详细阐述了气的生成、作用和修炼方法,强调通过控制和运用气可以达到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宋元明清:唐宋时期,服外气法也较多有运用,如宋代曾糙《道枢》中的吞月气方法。此外,云雾也被视为山川大地之精气,加以服用。
服气在道家修炼中是一种通过呼吸吐纳、意守存想以及采气等方法来吸收天地间清气或日精月华的修炼方式。其历史演变从先秦至唐代逐步发展和完善,成为道家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汉语中“服气”作为心理态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并在现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服气”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具体见于《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这里的“服气”指是通过道德的力量使人内心真正信服和接受。这种心理态度强调的是内心的认同和情感上的接受,而非外在的强制或压力。
在现代汉语中,“服气”的含义进一步扩展,不仅限于对道德力量的,认同还包括对各种观点、事实或主张的内心接受和认可。例如,在一篇关于“心悦诚服”的文章中:提到“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这表明现代汉语中的“气”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道德层面,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心理态度和情感反应。
此外,“服气”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也反映了其在个人发展和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例如,一篇文章指出:“服气意味着一个人能够理性思考、接受真实和有效的信息,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人具备自我认知、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能力。”。这说明“服气”不仅是个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交往中达成共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总结来说,“服气”作为心理态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的道德认同,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发展为一为种更广泛的心理态度,涵盖了对各种观点和事实的内心接受和认可。
在中医治疗中,服气的具体应用和效果主要体现在通过调整呼吸、控制气息来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平衡,从而延年益寿。这种疗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养生和治病,尤其强调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和饮食习惯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
根据《神仙服气术的理论与实践》一文,服气之法涉及多种方式,包括饮食、呼吸和导引等,旨在通过调整气机,使气周遍全身,以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具体步骤包括在特定时间食气、闭气、吐故纳新等,并强调保持心念平静,避免粗暴呼吸。此外还提到了五行食气法,即在不同季节食用特定食物以养五脏,避免相克,从而达到精气充盈的效果。
在现代研究中,服气法也认为对身体各器官有积极影响,如增强肝、心、肺、肾、脾等脏器的功能,并有助于延年益寿。然而,不当的服气方法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需要谨慎使用并遵循古籍指导。
此外,《司马承祯的服论》中提到,服气不仅用于修仙,还可以祛疾延年。通过吸引晨霞、餐漱风露等方式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既祛疾以安形,复延和而享寿。这种方法结合了静功与动功,不可偏废,并强调在服气的同时应结合药物治疗。
“心悦诚服”和“五体投地”这两个成都源自中国古代文化,各自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情境。
历背景:成语“心悦诚服”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原文中提到:“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德行和仁爱之心使人心悦诚服,而非仅靠武力。孟子强调的是通过内心的愉悦真诚的服从来达到服气的效果。
使用情境:“心悦诚服”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真心佩和服从。它含有褒义色彩,表示内心的乐意和真诚。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对某个观点或行为真心认可时,可以使这个成语。例如:“小弟在两位才女面前称自己为晚生时,不仅毫不委曲,而且心悦诚服。”。
历史背景:成语“五体投地”出自唐代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三国》,描述了一种极度的敬佩之情,具体表现为九种不同的敬礼姿势,其中包括“五体投地”。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佩服。
使用情境:“五体投地”通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敬佩和佩服。它强调的是动作的深度和可能的诙谐或讽刺意味。例如,在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有这样的句子:“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
“心悦诚服”和“五体投地”都可以用来形容非常佩服,但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争论或竞争中使用“我服气了”表达认输或接受的态度,这种用法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天方言中,“服气”被用来形容在强大对手面前无可奈何的认输,但同时又带有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失败者的宽容和对胜利者的尊重
社会影响:
这种表达方式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态度。接受失败并表示“我服气了”,往往被视为一种积极的态度,表明个人愿意承认错误并从中学习。这种态度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语言演变与主观化:
“我服气了”在争论或争中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对手实力的认可和对胜利者的尊重,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失败和挫折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成功的钦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