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滥觞,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启示。
例句
1.沪剧出身于山歌小调,是一种从歌曲滥觞、演变而来的戏曲剧种。
1. 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引
1. 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
《荀子·子道》
2. 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北魏
《水经注·江水一》
郦道元
3. 朕闻黄河之水,源可滥觞。
清
《南京吏部右侍郎顾起元父国辅赠通议大夫制》
钱谦益
4. 滥觞逶迤,周流兰殿。
南朝 宋
《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
谢灵运
2. 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引
1. 强秦创其滥觞,盛汉尽其深致。
唐
虞世南
2. 滥觞肇迹,容或可观,累屋重架,无乃太甚!
唐
《史通·序例》
刘知
3. 夫荒唐之词,发端于漆园;怪诞之说,滥觞乎《洞冥》。
清
《〈淞滨琐话〉自序》
王韬
4. 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
郭沫若
3. 波及;影响。
引
1. 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
宋
《诗人玉屑·沧浪诗评》
魏庆之
2. 亮方一切置门外之是非,而求其自容于天地间,倘可以免,凡今所召,皆数年前余波之所滥觞也,决不敢以是自沮。
宋
《复胡德永书》
陈亮
4. 犹泛滥;过分。
引
1. 借使所入之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满浸淫,而有滥觞之患矣!
明
《草木子·杂制》
叶子奇
2. 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觞,自后宜慎重。
《明史·史可法传》
3. 福文襄王康安虽屡立战功,然所历封疆,苞苴广进,没后复膺重典,未免滥觞。
清
《啸亭杂录·嘉庆初年谏臣》
昭梿
拼音:làn shāng
词性:名词
解释:指事物的起源或开端,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文化、思想或现象的初始阶段。
例句:这种艺术形式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
近义词:起源、发端
反义词:终结、结束
滥觞一词的原始含义是指江河发源的地方,水非常浅,只能浮起酒杯。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事物的起源或开端。
滥觞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用法:
起源、发端:指事物的起源或开端。例如:“这种思想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
比喻事物的开始:常用于描述某种现象、思想或文化的初始阶段。例如:“现代艺术的滥觞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文学或学术用语:在文学或学术讨论中,滥觞常用来指某种理论、流派或风格的起源。例如:“这种文学流派的滥觞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法国。”
总的来说,滥觞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起源或开端,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
滥觞、起源和发端这三个词语都表示某事物的开始或起点,但它们在用法和语境上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滥觞: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某事物的最初形态或源头,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它强调的是事物的最初萌芽状态,常用于描述文化、思想或现象的起源。例如:“这种思想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
起源:这是一个较为通用的词,用于描述某事物的开始或来源。它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包括历史、科学、文化等领域。例如:“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非洲。”
发端: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某事物的开始阶段,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起点或开端。它常用于描述事件、运动或过程的开始。例如:“这场运动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总结来说,滥觞更强调事物的最初形态和源头,起源是一个通用的词,而发端则更侧重于事物发展的起点。
滥觞一词通常用来指事物的起源或开端。在文学和历史文献中,滥觞的例子可以追溯到一些重要的文化、思想或事件的起源。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后世诗歌的滥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滥觞,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圣经》:作为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文献,《圣经》被认为是西方宗教和伦理思想的滥觞,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科学和人文思想的滥觞,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滥觞,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例子展示了滥觞在文学和历史文献中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某种思想或文化的起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滥觞”一词的演变过程可以从其字源和语义变化两个方面来理解。
字源:
“滥”原指水满溢出,引申为过度、泛滥。
“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用于盛酒或饮酒。
语义演变:
最初,“滥觞”指的是水源的起始,即河流的发源地。例如,《荀子·劝学》中提到:“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故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后来,“滥觞”逐渐引申为事物的起源或开端,常用于描述某种思想、文化或现象的初始阶段。例如,某思想的滥觞可以指该思想的最初形成阶段。
总结来说,“滥觞”一词从最初的水源起始,逐渐演变为泛指事物的起源或开端,语义上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