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恐怖分子对无辜群众大肆屠戮的行为激起了全世界的震怒。
2.那些屠戮村民的土匪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1. 亦作“屠僇”。杀戮;杀害。
引
1. 孽在于屠戮。
《尉缭子·十二陵》
2. 奸谋未发,而身已屠戮。
三国 魏
《六代论》
曹
3. 今逆贼孔炽,屠戮忠良。
《周书·李贤传》
4. 即阿鲁台、也先辈,攘窃纷纷,不旋踵屠聊。
明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
沈德符
5. 段将军的屠戮,死了四十二人。
《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
鲁迅
“屠戮”一词的含义主要指大规模的残杀或杀害行,强调了暴力和残忍的性质。在现代汉语中,“屠戮”通常用来描述血腥、野蛮的大规模杀戮事件,如战争、暴力冲突中的大规模屠杀。
具体来说,“屠戮”的拼音为“tú lù”,其基本释义包括杀戮、杀害,亦作“屠僇”。在古代文献中,如《尉缭子·十二陵》、《六代论》、《周书·李贤传》等作品中,都有“屠戮”的使用,描述了对敌人的血腥、野蛮的大量屠杀行为。
此外,“屠戮”也常用于形容宰杀牲畜的行为,引申为大量残杀。在文学作品中,屠戮一词常用来形容残酷的暴力行为,例如鲁迅在《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中提到的段将军的屠戮行为。
“屠戮”一词不在历史文献中有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持其原有的含义,即指大规模的残忍杀戮行为。
在古代文献中,“屠戮”一词的使用案例丰富多样,主要涉及战争、暴乱和征等场景。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使用案例:
刘邦的屠城行为:刘邦在多次战役中对城池进行了屠戮,包括武关、城父、颍阳、煮枣、胡陵等地。这些屠杀多针对特定节点的顽抗,以震慑敌人并鼓舞士气。
羽的残暴屠杀:项羽的屠杀行为更为残暴,包括新安坑杀降卒二十万、烧杀纪信、烹周苛、烹刘太公(未遂)、烧夷齐城郭、烧毁咸阳秦宫室等,屠杀范围广泛,破坏力巨大。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屠戮: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屠戮汉民,皇太极时三次深入畿辅、山东地的屠杀抢掠在许多方志中有明确记载。多尔衮进关之初,为了取得汉族官绅的支持曾经一度有所收敛,但从顺治二年四月遣兵南下开始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杀戮立威,演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
魏晋南北时期的屠城:南朝宋时期的沈庆之、宗悫、刘道隆在屠广陵的时候,“城内男女道俗,枭斩靡遗。将军宗悫偏用虐刑,先刳肠决眼,或笞面鞭腹,苦酒灌创,然后方加以刀锯”。
明末清初的屠城事件:明末清初时期各地大规模屠杀的史记录与分析显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屠戮行为在许多方志中有明确记载。
古代文献中的其他使用案例:《尉缭子·十陵》:“孽在於屠戮。”三国魏曹冏《六代论》:“姦謀未發,而身已屠戮。”《周书·李贤传》:“今逆賊孔熾屠戮忠良。”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即阿鲁台、也先輩,攘竊紛紛,不旋踵屠僇。”鲁迅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段将军的屠戮,死了四十二人。”。
在现代汉语中,“屠戮”、“杀害”和“杀戮”这三个虽然都与杀害生命有关,但它们在使用上有一些区别和联系。
例子: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城的屠戮、反动军阀对爱国青年的暴行、殖民主义者对太平洋岛屿人的屠戮等。
杀害:
例子:例如,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反动军阀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
杀戮:
联系:- 这三个词都涉及杀害命的行为,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 它们共同承载着对暴力和杀戮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描述战争、犯罪或暴行中的大规模屠杀时。
区别:- “屠戮”更强调数量上的巨大和残忍性,常用于描述大规模的屠杀行为。- “杀害”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可以指任何形式的杀害,不限于大规模屠杀。- “杀”则介于两者之间,既强调暴力和残忍性,也涉及大规模的屠杀行为。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中提到的段将军的屠戮行为具体指的是1926年李大钊被段祺瑞杀害的事件。这一事件中,李大钊在一次枪击事件中被士兵抓住,尽管他回答说自己是“做买卖的”最终逃过一劫。然而,第二年,他被张作霖害死。鲁迅对李大钊的死感到痛楚,但与同辈之死相比,对青年之死的悲伤更少。鲁迅认为,李大钊的死证明了断送民国的并非李大钊,而是杀戮他的将军。
在文学作品中,“屠戮”一词常被用来描绘大规模的暴力行为或杀戮场景。例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在《水浒传》中,高唐州官民被杀戮一空。外,《司成公家传》中提到魏忠贤日杀士大夫,鲁迅在《华盖集·“碰壁”之后》中对青年学生遭受的杀戮的描述也体现了“屠戮”的应用。
在虚构文学中,“屠戮”主题的探索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处理人类或偶尔外星人引发的灾难时。例如,H.G.阿德勒、阿哈伦·阿佩尔尔德等作家的作品,以及恐怖故事、科幻作品和音乐在这一主题中的应用,都反映了“屠戮”的极端性和创伤性。这些作品通过虚构的形式,帮助读者理和反思历史事件的残酷性。
“屠戮”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主要与“Holocaust”一词的演变有关。最初,“Holocaust”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完全燃烧的祭品”,用于描在祭坛上焚烧的牺牲品。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尤其是二战期间,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欧洲犹太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迫害和屠杀,这一事件被称为“大屠杀”或“犹太人大屠杀”。由于这一事件的规模和残酷性,”Holocaust”一词开始被用来描述这种大规模的种族灭绝行为。从1945年开始,这个词获得了新的、可怕的含义:指德国纳粹政权在二战期间对约600万欧洲犹太人(以及其他一些被压迫群体,如吉普赛人和同性恋者)进行的大规模谋杀。
此外,这个词还被用来描述其他类似的种族灭绝事件,如奥斯曼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这些事件促使人们重新定义了“Holocaust”一的含义,并将其扩展到更广泛的种族灭绝行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