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供给的意思

gōng

供给

拼音gōng jǐ

1.供给常用意思: 向需要的人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资、钱财等。

词性动词
近义词 给予 , 提供 , 供应 , 补给
反义词 索求 , 索取 , 索要 , 需求
例词供给制
例词保障供给

例句 1.她的薪水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之外,还得供给妹妹所需。
2.你们这家厂只管加工,原材料由我们供给。

供给引证解释

1. 以物资、钱财等给人而供其所需。

1. 论功劳,行赏罚,不敢蔽贤有私。行用货财,供给军之求索。 《管子·地图》
2. 使者存问供给,相属于道。 《史记·封禅书》
3. 诏衢、婺、括三州助葬,供给所须。 唐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 薛用弱
4. 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 清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沈复
5. 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只能供给来到此地的一些清水与食物。 《骆驼祥子》七 老舍

2. 指生活所需之钱物。

1.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唐 《有客》诗 杜甫
2. 〔焦大郎〕吩咐店小二道:“满大官人供给,只管照常支应。”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3. 自备供给,而以应用之费分给诸生饭食。 清 《忆书》六 焦循

3. 指奉祠、祭祀。

1. 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 《国语·周语中》
2.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记·曲礼上》
3. 间者以淫雨将为人灾,无以应贡赋,供给神明。 唐 《潮州祭神文》之三 韩愈
4. 其斋戒供给,期召奔走,废日几何? 宋 《南省试进士策问》之二 欧阳修


供给是什么意思

供给是指特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且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反映了市场中商品的可获得性以及生产者对价格变化反应。

供给通常与价格呈正相关关系,即供给法则指出,当商品价格上升时,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反之,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这种关系通过供给曲线来表示,供给曲线通常向右上方倾斜,表明随着价格的上升,供给量增加。

影响供给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商品本身的价格、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政府政策、自然条件等。例如,当生产成本上升时,生产者的利润减少,从而可能减少供给量;相反,如果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者可能会增加供给。

此外,供给还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供给。短期供给主要依赖于现有库存和可迅速调整的生产资源,而长期供给则涉及工厂规模的扩展和生产能力的提升。

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交易量。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市场上可能出现过剩现象;反之,如果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则可能导致短缺。因此,理解供给的概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供给法则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是什么?

供给法则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时期,其核心观点在于供给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当·斯密、李嘉图、萨伊和李斯特等经济学家对供给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亚当·斯密强调了财富增长与分工的关系,李嘉图关注分配学说和商业自由,萨伊提出了萨伊定律”,而李斯特则强调国家政策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供给法则的基本原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一原理通过供给曲线来图形表示,通常呈现向上倾斜的形状,表明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反之亦然。

供给法则的假设包括条件不变设、生产技术的稳定性、资源供给的恒定性、生产者的预期稳定性、市场中生产者的数量恒定、政府政策对供给的无直接影响以及对短期视角的假设。然而,现实中的供给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成本、技术进步、资源供给的波动、政府干预、市场结构、非营利动机、复杂的供应链和行为因素。

供给弹性是衡供给量量对价格变化响应程度的概念,它量化了生产者如何根据价格波动调整产量。供给弹性受时间框架、生产力、输入供应、库存水平、生产技术、商品易腐性、政府监管和市场结构等因素影响。

如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供给与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要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供给与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 收集数据:首先,需要收集不同商品或服务在不同价格下的供给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企业报告或政府统计数据获得。例如,可以记录在特定时间段内,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水平变化到另一个水平时,该商品的供给量如何变化。

  2. 绘制供给曲线:将收集到的数据点在坐标图上表示出来,横轴为价格,纵轴为供给量。如果供给与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些点将形成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即供给曲线。

  3. 分析供给弹性:计算供弹性,即价格变化对供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供给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s= [(Δq/q)×100] ÷ [(Δp/p)×100] = (Δq/q) ÷ (Δp/p),其中Δq是供给量的变化,Δp是价格的变化,q是原始供给量,p是原始价格。供给弹性的正值表明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4. 考虑其他影响因素:虽然供给与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基本的经济原理,但实际研究中还需考虑其他可能影响供给的因素,如生产成本、技术进步、未来价格预期、然灾害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供给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发生变化。

  5. 回归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是否显著。回归模型可以控制其他变量,以更准确地评估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

  6. 验证假设:通过上述分析,验证供给与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否成立。如果在不同商品和服务上都观察到类似的趋势,那么可以认为供给与价格之间存在普遍的正相关关系。

生产成本上升对供给量的具体影响有哪些案例研究?

生产成本上升对供给量的具体影响可以通过多个案例研究来说明。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汽车行业: 在汽车制造业中,生产成本的变化直接影响汽车的供给量。例如,如果钢铁价格上升,汽车制造商的生产成本会增加,导致他们在任何销售价格下都会减少供给量。这种情况下,供给曲线会从S0向S1移动,表示在每个价格水平上的供给量都减少了。

  2. 农业产品: 农业产品的供给也受到生产成本的影响。例如,在中国北方地区经历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小麦产量下降,导致农产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如果天气条件良好,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意味着在任何给定价格下,供应量会增加。

  3. 快递公司: 快递公司的运营成本中,汽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汽油价格下降,公司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包裹服务,从而增加供给量。相反,如果汽油价格上涨,公司的生产成本增加,导致供给量减少。

  4. 粮食烘干机市场: 在粮食烘干机市场中,生产成本的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导致生产者减少生产,进而减少商品的供给量。相反,如果生产成本下降,生产者的利润增加,他们可能会增加生产,导致供给量增加。

  5. 绿色革命: 在农业领域,技术进步如绿色革命也显著影响了生产成本和供给量。绿色革命通过培育优质种子,提高了小麦水稻的产量,并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使得每英亩的收获量翻了一番,从而增加了供给量。

这些案表明,生产成本的变化是影响供给量的重要因素。当生产成本上升时,企业通常会减少供给量,反之则会增加供给量。

技术进步如何影响长期供给能力的提升?

技术进步对长期供给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能够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每单位劳动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工人在相同条件下比过去能生产更多的产出。这种效率的提升直接导致了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向右移动,即在相同的资源条件下能够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2. 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创新通过自动化和更高效的生产艺,减少了对劳动和原材料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使得企业在任何给定价格水平下能够提供更多的供给。

  3. 促进要素供给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可以提高要素供给效率,这是通过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和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来实现的。这种效率的提升将促进经济的中长期稳定增长。

  4.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强大的创新能力需要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做支撑,而技术进步正是这种支撑的核心。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能够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竞争力。

  5. 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技术进步是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和效率,使得经济能够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投入下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导致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总之,技术进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要素给效率的提升以及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显著提升了长期供给能力。

政府政策在调节供给方面的作用及其效果评估有哪些研究?

关于政府政策在调节供给方面的作用及其效果评估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供给侧政策是政府为提高经济生产力和效率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干预型和自由市场两种方法。这些政策旨在通过提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来增加长期的总产出从而提升经济的生产力潜力。例如,劳动市场措施、税收改革、福利改革、工业与竞争政策、金融和资本市场措施等,都是供给侧政策的体内容。这些政策可以通过改善生产效率、促进就业、减少政府干预并鼓励创新来实现其目标。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市场供需。在经济衰退时,政府通常会增加财政支出和减税以刺激总需求;而在经济过热时,则会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此外,产业政策也可以对市场供需产生影响,通过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来调整市场的给结构。

第三,供给侧管理策略还包括政府对要素价格水平和上涨率的监管,特别是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监管,以使工资水平变动与经济均衡的要求尽可能一致,从而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之间取得平衡。这种监管不仅有助于缓解滞胀问题,还能使失业率和通胀率到有效控制。

第四,房地产调控政策也是供给侧调节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增加住宅供地规模可以缓解供矛盾,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房价对土地供给的敏感性可能因地区而异,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

供给侧政策的效果评估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虽然这些政策能够提高生产力和改善收支状况,但其实际效果可能受到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且需要时间才能显现。例如,在经济衰退期间,仅通过向右偏移潜在需求曲线(LRAS)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效果有限。

政府政策在调节供给方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劳动市场措施等手段来影响市场供需和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