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干部的意思

gàn

干部

拼音gàn bù

1.干部常用意思: 国家机关、军队、团体中的公职人员(士兵、勤杂人员除外)。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群众 , 大众 , 民众

例句 1.国家干部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2.干部常用意思: 担任一定领导或管理工作的人员。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群众
例词技术干部

例句 1.每个干部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

干部引证解释

1. 党派社团工作机构的本部或总部。

1. 遂开乾亨行于香港为干部,设农学会于羊城为机关。 《革命原起》 孙中山
2. 散会前,众议会员盟书于干部未成立前,暂托总理保管。 《中国同盟会》 邹鲁

2. 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亦泛指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士兵、勤杂人员除外)。

1. 其干部之组织,则设总理及副总理各一名,常议员若干名,干事五名,俱属党员公选,任期则各行一年也。
2. 然皆以转战经年,未得苟息,其干部死亡过半,不耐于作战,理有固然。 《古应芬纪录之大元帅东征日记跋》 孙中山
3. 干部与群众的正确关系是,没有干部也不行,但是,事情是广大群众做的,干部起一种领导作用,不要夸大干部的这种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
4. 这一家男女都在外边当干部,通年不回家,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妈妈留在家里。 《三里湾》十七 赵树理


干部是什么意思

“干部”一词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根据不同的文献和历史背景,“干部”主要指在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公职的人员,是组织和团队的骨干力量,负责带领团队完成目标。

具体来说,“干部”一词最早源自法语“cadre”,意为骨架或核心,后来被引入日本,并翻译为“干部”,意指组织中的骨干子。在中国,这个词在20世纪初由孙中山等引入,并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文化。

从狭义上讲,“干部”是指担任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如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等。广义上“干部”还包括核心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和骨干技能型人才等,是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干部”不仅是职务概念,还是一种政治身份。党的干部被视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骨干。新时代对好干部的要求包括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

“部”一词涵盖了从具体职务到政治身份的多重内涵,是组织中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承担着推动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

“干部”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 起源与早期使用
  2. “干部”一词最初源自法语CADRE,意为架、军官或高级管理人员。后来传入日本,被翻译为“幹部”(かんぶ),意指组织的骨骼系统和骨干分子。
  3.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最早将“幹部”一词引入中文,用于翻译《明治政党小史》中的“幹部”。

  4. 中共早期使用

  5.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中首次使用了“干部”一词,标志着“干部”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引。
  6. 初期,“干部”主要指党的骨干和指挥人员,狭义上特指党内的重要成员。

  7. 概念的扩展与定型

  8. 随着国民革命的开展,苏俄/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干部”概念的理解与重视,使中共对“干部”的理解逐渐发生变化。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干部”一词开始作为独立概念指称各类骨干和领导人员。
  9. 到了1948年,《国语辞典》将“干部”定义为“政党或团体内之中坚份子”。

  10. 文化与社会响

  11.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干部体制促成了一种干部文化,使得干部队伍膨胀,人们对干部身份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出现了以工代干、以农代干等社会现象,甚至出现了干部门卫、干部司机、干部厨师等怪异现象。
  12. 改革开放后,“干部”一词的内涵逐渐发生化,公务员称谓的引入似乎在人们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只有公务员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干部。

  13. 现代定义与应用

  14. 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了领导职务层次,包括国家级正职、副职,省部级正职、副职,厅局级正职、副职,县处级正职、副职,乡科级职、副职等。乡科级副职以上的公务员被视为领导,即干部。
  15. 当前,“干”应具备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特点。

如何界定新时代好干部的具体标准和求?

新时代好干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界定。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即德才兼备。

具体标准和要求

  1. 信念坚定
  2.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3.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
  4. 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5. 为民服务

  6.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民意,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办实事、办真事。
  7. 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8. 勤政务实

  9. 对工作负责,以百姓之需为己之需,积极实践,善于学习总结,恪尽职守,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
  10.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

  11. 敢于担当

  12. 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无愧于党和国家所托,无愧于人民群众所望。
  13. 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

  14. 清正廉洁

  15. 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严以修身、律己,把廉洁自律作为常态,慎独慎初慎微慎友,坚守底线,永葆清正廉洁底色。
  16. 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抓好思想理论设、党性教育和道德建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

实践路径

  1. 加强理论学习
  2. 青年党员干部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政治定力,牢记初心使命,时刻把政治纪律、政治作风摆在前面。

  3. 深入基层

  4. 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把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5. 注重实践

  6. 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

  7. 严以修身

  8.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9.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10.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突出政治素质要求。

干部在不同组织(如国家机关、队、企业)中的角色和职责有何差异?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干部在不同组织(如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中的角色和职责的差异。虽然有部分证据提到了干部在不同组织中的角色和职责,但这些信息并不完整,且有些证据之间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

然而,可以从现有的证据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

  1. 国家机关
  2. 国家机关干部通常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等。他们负责制定政策、执行决策、管理行政事务等。例如,国务院总理、总理、国务委员等高级干部负责国家的重大决策和行政管理。
  3. 干部在国家机关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包括政策制定、行政管、监督执行等。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4. 军队

  5. 军队中的干部包括军官和文职人员。军官通常负责指挥和管理军队的作战和训练任务,如将军、团长、连长等。
  6. 文职人员则在非直接参与作战的岗位上工作,如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医疗卫生等。他享有与现役军官相同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福利待遇,但主要职责是履行岗位职责,服从命令,遵守纪律。
  7. 连长作为基层作战单位的主要领导者,其职责包括挥步兵连或坦克连的日常训练和作战任务,确保部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8. 企业

  9. 企业管理中也设有干部职位,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这些干部负责企业的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团队建设等。
  10. 干部在企业扮演多种角色,包括自我管理、团队管理和决策执行。他们需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1. 企业干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进行管理,强调区分普通员工与干部的职责和角色,以提升管理效能。

尽管上述信息提供了一些关于干部在不同组织中的角色和职责的概述,但由于证据的局限性和矛盾,无法全面回答问题。

干部选拔和培养机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如何实施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干部选拔和培养机制的实施主要遵循以下几个面:

  1. 制度化、规范化: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年颁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该条例强调发展党内民主,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等制度。此外,各地区各部门也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和意见,加大了改革力度,拓宽了选人视野,扩大了干部工作民主,引进了竞争机制,加强了选人用人监督管理。

  2. 培养式选拔: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有比较完备的干部培养接班人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优势。党管干部原则是培养式选拔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即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党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加强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

  3. 创新选拔机制: 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创新了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初始提名制度,实行差额票决制度,推行公开竞争选拔和观察员制度这些举措拓宽了干部选用渠道,提高了干部综合素质,激发了干部内生动力,促进了干部从政。

  4. 选拔标准和程序: 干部选拔应制定公正、透明、科学的选拔标准和程序,保证选拔的公平和公正。具体措包括制定干部选拔规程,严格按照程序选拔干部;对候选人进行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估,注重干部能力以及业绩表现等因素;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选拔,包括笔试、面试、考察、民主推荐等。

  5. 历史演变与现状: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上经历了多次演变。早期主要采取委任制、民主推举与选举相结的方式,建国后延用战争年代高度集中的干部体制和选拔制度,但在选拔方式上也探索出把选拔和下放锻炼结合起来、把选拔与退居二线结合起来、把选拔与培训结合起来、把选拔与交流结合来的有益形式和做法,并形成制度。改革开放后,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逐步确立,并在新时代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6. 新时代要求: 新时代对干部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明确干部选拔的标准要点,突出政治标准,制定干部培养长期规划,强化深入基层的实践锻炼,优化培养选拔机制,注重机制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善于从平时言行评判干部政治素养,深入了干部是否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7. 全面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干培育、选拔、管理、使用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

干部文化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及其变迁。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关于干部文化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及其变迁的问题。然而,可以从部分证据中提取一些相关信息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

干部文化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

  1. 干部个体化的影响
  2. 干部个体化是指干部在思想政治与行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这种个体化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干部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对政治与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干部个体化可能促使党的组织、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传统规范向方向发展。

  3. 干部教育的转型

  4.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经历了多次转型,这些转型与社会结构、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干部教育的转型不仅有助于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也为当前的干部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5. 干部工作文化

  6. 在军队中,干部工作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干部工作不仅涉及领导和管理军官、文职干部,也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忠诚、公道、廉洁等价值观在军队干部工作中得到了长期培育和传承。

  7. 官吏文化的影响

  8. 官吏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对政府和社会都有远影响。虽然官吏文化在政府中有积极的一面,如救灾和落实责任制,但在企业中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媚上、近亲繁殖等。

干部文化的变迁

  1. 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
  2. 随着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例如,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干部的思维和行动变得更加急速,网络语言和虚拟社会管理新情况要求干部迅速转变观念。

  3. 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推动

  4. 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使得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干部产生了影响。这些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干部的思想观念上,也体现在他们的行为方式上。

  5. 错误思潮的影响

  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易原则的渗透对干部队伍产生了腐蚀作用。同时,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也对一些干部的思想走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结论

干部文化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结构、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干部个体化、干部教育的转型、官吏文化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推动都是影响干部文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