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只不过是三言两语,就把这场争端消弭于无形。
2.他的先见之明成功消弭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灾祸。
1. 亦作“消彌”。消除。
引
1. 以贵下贱,握发垂接,高可敷玩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
2. 夫人从其子守温州,明简静恕,能消弭大斗,使之轻微。
宋
《虞夫人墓志铭》
叶
3. 臣小臣据所直见直言,期圣上消弥,不意反见罪,今且囚臣,若明年不验,杀臣未晚。
《型世言》第八回
4. 粤自警洚水,祷桑林以来,圣帝贤王不难消弥天变。
清
《巡抚山东救荒碑》
周亮工
5. 丞相用兵作战是为了平定中原,消弭外患。
《蔡文姬》第四幕
郭沫若
“消弭”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iāo mǐ”,意思是清除、消除某些不好的事情或不良现象。这个词常用于描述通过某种手段或努力,将负面的事情、问题或影彻底消除掉,不留痕迹。例如,“消弭战争”、“消弭疾病”等,都表示通过努力将这些不良事物完全消除掉。
“消弭”一词出自《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原意为平息或消除不良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消弭”被用来形容处理家庭矛盾、避免重大灾难以及军事行动中的消除外患等。
需要注意的是,“消弭”与“消弥”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在语义和用法上存在差异。“消弥”更多地用于描述事物渐消失或变得不明显的过程,而不是彻底清除。
在《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中,“消弭”一词的具体用法和上下文如下:
该句出自《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以贵下贱,握发垂接,高可敷翫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
在这段文字中,“消弭”意为消除或平息某些不好的事情,特别是指消除时灾。这里的“时灾”指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灾难或动荡。因此,“消弭时灾”可以理解为通过各种手段和策略来平息或结这些灾难或动荡,使社会恢复平静和稳定。
在古代文献中,“消弭”和“消弥”这两个词虽然读音相似,但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不同。
从使用频率来看,“消弥”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得较为频繁。例如,《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中提到通过高尚的行为和智慧来消除社会的不良现象,如“以贵下贱,握发垂接,高可敷翫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此外,在宋代叶适的《虞夫人墓志铭》、清代周亮工的《巡抚山东救荒碑》以及李宝嘉的《官场现记》等文献中也多次使用了“消弥”一词,表达了消除不良现象、平定中原、消弭外患等含义。
相比之下,“消弭”一词虽然也有出现,但相对较少。例如,郭沫若在《蔡文姬》中提到丞相用兵是为了“消弭外患”。这表明“消弭”更多地用于描述消除灾难、问题或弊端的情境。
从语境看,“消弥”通常用于描述消除对立、矛盾或不利情况,并且在一些古文和佛经等文本中较为常见。例如,在《后汉书》中,“消弥”被用来消除社会的不良现象。而在《官场现形记》中,“消弥”被用来形容万太尊避免事态恶化。
另一方面,“消弭”则更侧重于消除隐患、忧患等负面因素,强调通过采取行动来消除或减少不好的状况或情绪。例如,在现代语境中,“消弭贫困”表示努力消除贫困问题。
总结来,在古代文献中,“消弥”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且多用于描述消除对立、矛盾或不利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消弭”一词的应用范围和常见场景非常广泛,涵盖了消除冲突、缓解痛苦、促进交流、预防犯罪和应对挑战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应用场景:
消除冲突:消弭用于描述通过外交手段或其他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例如,通过调减敏感度来消除某些现象,或者通过外交途径部分缓解游说压力。
缓解痛苦:在医疗领域,医生可以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减轻患者的痛苦。例如,适时表达关爱之声能治愈心灵。
促进交流:在社会管理中,消可以指通过制度上的改革来消除社会问题。例如,为政要防微杜渐,消弭乱源,才能安定政局。
预防犯罪:在执法领域,定期情报交换有助于消除非法活动。
应对挑战:在科技领域,新型处理器的发展有助于消弭传统CPU处理器的瓶颈。
文学创作:在文学作品中,“消弭”也可以用来描述情感的消散或事物的消失。例如,秋天的风象一位老者爱抚着绿水青山,消弭在海天涯。
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中,消弭可以指通过正本清源的方法来消除某种弊端。例如,如果要完全消弭工程绑标的弊端,就必须正本清源地从制度面下手才行。
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可持续林业管理方法和程序有助于消弭灾难的影响。
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经济增长已大体消弭,表示经济活动已经趋于平稳。
消弭一词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和意义确实存在差异。在医学领域,消除通常指的是根除疾病,如消除疟疾或天花等传染病。这一过程往往涉及复杂的生物医学、政治和社会因素,需要克服技术、政治和社会障碍。
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中,消除则可能涉及概念的消去,即某些术语或概念被新的理论框架所取代。例如,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歇斯底里症这一术语渐被更实用的概念所取代。这种消除过程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变化,还可能伴随着对实证假设的批评和概念选择的考量。
此外,在社会学和政治学中,消除可能涉及对社会结构或意识形态的否定和替换。例如,去殖民化过程强调结束殖民主义,并通过学术途径实现社会结构的转变。这种消除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否定,还可能涉及实际社会变革。
因此,消弭一词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和意义虽然都涉及某种形式的“消除”,但具体的应背景和目标有所不同。在医学中,它更多关注疾病的实际根除;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中,它关注概念的更新和替换
“消弭”、“消除”和“消散”都是汉语中表达某种事物或状态被去除或消失的词汇,但它们在使用场合和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语义特点:强调逐步的过程,通常不涉及具体的物理动作。
消弭:
语义特点:侧重于通过某种手段或努力达到消除的效果,通常带有积极的解决意味。
消散:
总结来说,“消除”适用于抽象概念的去除,“消弭”侧重于解决冲突或平息动乱,“消散”则描述事物的自然分解或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