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
例句
1.他独自出海,家人提心吊胆,唯恐有个长短。
例句
1.我认为背地里说人长短是不应该的。
1. 长和短。指距离、时间。
引
1.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2.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山海经·大荒西经》
3. 若性命以巧拙为长短,则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复疏于导养邪?顾天命有限,非物所加耳。
晋
《难嵇叔夜〈养生论〉》
向秀
4. 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
明
《传习录》卷中
王守仁
5. 它一扬一顿,甚至声音的长短,都像是合着节拍的。
《秋》二九
巴金
6. 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
汉
杨孚
7. 古者坐于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
宋
《私试策问》之四
苏轼
8. 便将出那绫绸绢缎来,妇人将尺量了长短,裁得完备,便缝起来。
《水浒传》第二四回
2. 长处和短处。
引
1. 人各有长短,子欲学我亦不能,吾欲效子亦败矣。
汉
《汉纪·宣帝纪二》
荀悦
2. 臣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
明
《陈六事疏》
张居正
3. 此长短明蔽,人各有其一二,皆可以相资。
清
《潜书·讲学》
唐甄
3. 偏指长处、正确之处。
引
1.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
《汉书·张汤传》
2. 〔宁成〕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于郡守。
《史记·酷吏列传》
3. 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
北齐
《颜氏家训·后娶》
颜之推
4. 上有监司伺其过失,下有吏民持其长短,未及按问,而差替之命已下矣。
宋
《上皇帝书》
苏轼
5. 刘贡父平生未尝议人长短,有不韪,必面折之。
清
《池北偶谈·谈艺五·方尔止》
王士禛
6. 而议论邻居的长短,都是婆婆妈妈的恶习。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
柳青
4. 犹关系、牵涉。
引
1. 人们说是“告示,告示”,可是告的什么?我也不懂那一套……“告示”倒知道是官家的事情,与我们做小民的有什么长短!
《牛车上》
萧红
5. 高和下;优和劣。
引
1. 诸弟见罗少长贫贱,每轻侮,不以兄礼事之。然性长者,亦不与诸弟校竞长短。后由是重之。
《北史·独孤罗传》
2. 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
北齐
《颜氏家训·风操》
颜之推
3. 那么,你只好和我较个长短!
《女神·女神之再生》
郭沫若
6. 攻讦;责难。
引
1. 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2. 〔虞庆则与杨素〕遂互相长短。
《北史·虞庆则传》
3. 好文章中不得时人目,开着口随他长短,捏着笔一任批驳。
元
《有情痴》
徐阳辉
7. 情由;情况。
引
1. 徐盛从江内去,丁奉从旱路去,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
《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2. 老婆见他汉子来家,满心欢喜,一面接了行李,与他拂了尘土,问他长短。
《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
3. 这一回,你一来,他准是看上你啦,老是跟我打听你的长短。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三章
杨沫
8. 指死亡等意外变故。
引
1. 我死了值得甚么!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
《儒林外史》第五回
2. 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红楼梦》第十一回
3. 万一我有什么长短,婆,妈,请你们好好地看待孙少奶。
《秋》四一
巴金
9. 犹反正;终究。
引
1. 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
隋
《夜作巫山》诗
崔仲方
2. 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
宋
《后春愁曲》
陆游
3. 长短都归一梦中,身前身后两无穷。
金
《读火山莹禅师卷》诗
萧贡
10. 指长短术。
引
1. 边通,学长短,刚暴强人也,官再至济南相。
《史记·酷吏列传》
2. 暨战国争雄,辩士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
南朝 梁
《文心雕龙·论说》
刘勰
11. 指长短句。
引
1. 逢天资本高,学力亦赡,故不甚苦思。豪逸之态,长短皆卒然而成,未免失浅露俗。
元
《唐才子传·薛逢》
辛文房
2. 顾集中长短混列,欲考体制以求作者之意,实烦简阅。乃略加编定,稍用己意去取之。
明
《王右丞诗集序》
何景明
“长短”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度:这是“长短”最常见的含义,指物体的长度或尺寸。例如,“量一量长短”、“绳子长短不一”等。
时间:在古代文献中,“长短”有时也用来指时间的长短,如《山海经》中提到的日月之长短。
优劣、是非:在某些语境下,“长短”可以指事物的优劣、好坏或是非。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三长两短”,意指意外的变故或好坏。
意外的变故:在一些情况下,“长短”也可以指意外的变故或死亡等事件。例如,“万一有个长短”。
长处与短处:在描述人的特点时,“长短”可以指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例如,“人各有长短”。
情况、缘由:在某些场合,“长短”还可以表示某种情况或原因,如“休问其中长短”。
纵横之术:在古代谋略书中,“长短”有时也指纵横家的论辩术即通过辩论来分析形势和策略。
文化与历史意义:在古代文化中,“长短”还被用来形容人的寿命,如“长寿”和“短命。
“长短”一词在汉语中不仅限于表示长度,还可以涵盖时间、优劣、意外变故、长处与短处等多个层面的含义,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古代献中,描述时间的长短主要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时间概念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素”:表示长久不变的状态。
表示时间快速、短暂的词汇:
“旋、寻、未几、无何、而、已而”:表示时间很短,如“旋即”、“未几”、“无何”等。
表示时间的四字词语:
“咄嗟立办”:表示时间非常短。
其他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如《石壕吏》、《孔雀东南飞》、《马说》、《隆中对》、《促织》、《陈涉世家》、《鸿门宴》、《桃花源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口技》《狼》、《劝学》、《冯婉贞》、《醉翁亭记》等。
无法直接找到《儒林外史》中“三长两短”的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然而,我们可以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推断出“三长两短”在古代文化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三长两短”最初与棺材的结构有关,描述了棺材由六片木材组成,其中三块是长木板,两块是短木板。因此,“三长两短”成为“死”的一种委婉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指代外灾祸或事故,尤其是死亡。在古代,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非常慎重和谨慎,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死亡这一严肃话题。
在《儒林外史》中,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三长两短”的具体使用场景,但可以推测,作者吴敬梓在描写人物命运或事件时,可能会用到这个成语来表达意外的灾或不幸的结局。例如,当一个角色突然去世或遭遇重大不幸时,可能会用“三长两短”来形容这种意外的灾难。
在古代文中,“长短”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寿命。具体例子和文献支持如下:
《周书·武纪下》 :“人肖形天地,稟质五常,脩短之期,莫非命也。” 这句话中的“脩短”即指人的寿命长短,强调了人的寿命是由天命决定的。
宋 陈亮 《庶弟昭甫墓志铭》 :“无乃汝既知之,而命之脩短非汝之所能自制乎!” 里再次提到“脩短”来描述人的寿命,表明寿命的长短是不可由个人控制的。
汉王充《论衡·命义》 “故寿命修短皆禀于天,骨法善恶皆见于体。” 这句话指出人的寿命长短是由天命决定的,与个人的骨骼和身体状况有关。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这里提到“彭殇”,其中“彭”指长寿者彭祖,“殇”指夭折者用来比喻长寿和短命。
庄子笔下的长寿与短命:庄子通过比喻和故事,如朝菌、蟪蛄等生物的短暂寿命,以及冥灵和大椿树的长寿,强调了生命长度的差异。
纵横之术中的“长短”概念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外交、政治和军事策略中,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抓住对方的弱点,利用自身的长处来达到目的。这一策略不仅在战国时期由纵横家如苏秦和张仪所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的治国理政中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长短”之术的核心在于“取长补短”,即利对方的短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策略强调灵活应变和随机应变,要求策略制定者能够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时机,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在《长短经》中,赵蕤将“长短术”视为一种适用于乱世的霸道策略,强调因时、因地、因势而动,正确利各家长短。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外交策略上,还涉及治国理政、军事战术等多个方面。
苏秦与张仪:苏秦主张合纵抗秦,成功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使秦国十五年不敢侵犯函谷关。而张仪则主张连横秦,通过游说秦惠王破坏六国的抗秦联盟,最终实现了秦国的扩张。
赵蕤:作为唐代杰出的纵横家赵蕤著有《长短经》,该书系统地论述了“长短术”的应用,并成为历代帝王将相的重要参考书籍。
李傕:在后汉朝,李傕等人曾利用“长短术”进行政治操作,虽然具体细节不详,但其应用反映了“长短术”在实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纵横之术中的“长短”策略不仅在古代有广泛应用,其思想和方法在现代外交、商业竞争等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在国际关系中,通过了解对手的弱点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在商业竞争中,通过分析对手的不并加以利用,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总之,“长短”之术是一种高深的谋略艺术,它要求策略制定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灵的应变能力。
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中,“人各有长短”这一说法被广泛理解和讨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有所长” :出自《管子 形势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该发挥其长,避免其短处。
历史人物的用人哲学:
李世民的用人哲学:李世民认为“君子用人器,各取所长”,强调在用人时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来安排其职责,而不是强求其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出色。他指出“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关键是要“舍短取长,然后为美”。
古代文献中的论述:
《晏子春秋》 :提出“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即用人应发挥其长处,避免其短处。
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