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以为的意思

wéi

以为

拼音yǐ wéi

1.以为常用意思: 认为(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词性动词
近义词 觉得 , 认为
例词不以为然
例词不以为耻

例句 1.我以为这项方案尚未规划妥当,应该暂缓实施。
2.我以为他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欣喜若狂。

以为引证解释

1. 认为。

1.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 始闻暂见,皆以为然。熟考论之,虚妄言也。 汉 《论衡·祸虚》 王充
3.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宋 《日喻》 苏轼
4. 先曾祖以为从近处起也,出园欲问房客。 明 《原李耳载·家传五异》 李中馥
5. 我以为这些事情,都有告诉旁人的价值,这才动笔写它。 《〈长河浪花集〉序》 秦牧

2. 作为;用作。

1. 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既成,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 《左传·文公六年》
2. 时同郡周规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帻费。 《后汉书·朱
3. 源父子因共详议,判与为婚。璋之下钱五万,以为聘礼。 南朝 梁 《奏弹王源》 沈约
4. 我如今又不做官了,无处挣钱,作何生意以为糊口之计?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5. 法勃耳说也并不是磷,与空气接触而发光,腹部有孔可开闭以为调节。 《看云随笔·萤火》 周作人

3. “以之爲”的省略形式。犹言让他(她)做,把它作为。

1.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 《史记·秦本纪》
2. 长女选入掖庭,桓帝以为贵人。 《后汉书·窦武传》
3. 《叙事解疑》一帙,珍之五十一年矣,以为枕中鸿宝,足佐千秋秘笈。 清 《与吴拜经书》 任安上

4. 犹而为;而成。以,而,连词。

1. 斀巀嶭而为弋,纡南山以为罝。 汉 《长杨赋》 扬雄
2. 野蒲变而成脯,苑鹿化以为马。 晋 《西征赋》 潘岳

5. 犹已为;已是。以,通“已”。

1.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晋 《赠长沙公诗序》 陶潜
2. 前后之相随,长短之相形,推而广之,万物之理皆然也,不必更言其余。然老子为书,比其余诸子以为简要也。 宋 涵芬楼


以为是什么意思

“以为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yǐ wéi”,主要表示“认为”的意思。它通常用于表达个人的主观判断或猜测,但这些判断或猜测可能与事实不符,此常带有误判或推测的意味。

在古代文献中,“以为”不仅表示“认为”,还可以表示“用作”“当作”等意思。例如,在《左传》中,“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表示“用典籍作为主要政策”。此外,以为”也可以用于表达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或顺承关系。

现代汉语中,“以为”更多地用于表达个的主观看法,尤其是在说话者意识到自己的判断与事实不符之后,例如“我以为今天是星期一,结果发现是星期天”。这种用法强调了说话者的主观性和判断的不确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为”与“认为”虽然都可以表示“认为”的意思,但“以为”语气较为随意,且常用于表达错误的判断或推测,而“认为”则语气较为肯定,表示经过分析后的判断。

“以为”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和例子是什么?

“以为”在古代文献中具有多种用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2. 在《黔之驴》中,有“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老虎把驴看作是神。
  3. 在《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句话的意思是医生喜欢治疗没有病的人,并将其视为功劳。

  4. 把……作为或制成

  5. 在《过秦论》中,有“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百越之地设为桂林和象郡。
  6. 同样在《过秦论》中,还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句话的意思收集天下的兵器,在咸阳集中起来,熔化后铸造成十二个金人。

  7. 反叙实动词

  8. 在《孟子·告子下》中,有“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这里的“以为”既可以理解为“认为”,也可以解为反叙实的“以为”,即受话人可以推理出这个命题为假。

  9. 省略形式

  10. 在《龚遂治渤海》中,有“上以为渤海太守”。这里的“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形式,意思是“认为他适合做渤海太守”。

  11. 其他用法

  12. 在《世说新语·识鉴》中,有“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这里的“谓为”即“以为”,意思是认为齐王失败是因为他见机行事。
  13. 在《喻世明言·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有“刘太尉吃一惊,将为道是强人”。这里的“将为道”即“以为”,意思是刘太尉吃了一惊,认为对方是强。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以为”在古代文献中既可以表示一种主观的判断或看法,也可以表示一具体的行动或结果。

“以为”与“认为”在现代汉语中的区别及其使用场景有哪些?

在现代汉语中,“以为”和“认为”虽然都是表示主观意见的动词,但它们在使用场景和语义上有显著的区别。

从语义上看,“认为”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表达根据某种情报或知识作出判断或表明自己的意见,语气比较正式。例如,在会时阐述自己的意见或看法时,常用“我认为”来表达。此外,“认为”与专业和学术主题相关联,表现出较高的证据性。例如:- 我认为应该严肃处理。-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来决。

相比之下,“以为”则多用于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说话人知道事实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使用因此不能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例如:- 我以为不会死。- 我以为你错了。

从否定形式上看,“认为”可以直接接受否定词“不”,而“以为”则不能接受否定词在前的情况。例如:- 我不认为他会来。- *我不以为会来。

此外,“以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表示更大的否定范围,例如与否定极化助词搭配时,表示整命题的否定范围更大。例如:- 我以为他不会来了。

从主语的角度来看,“认为”的主语可以是个人、某些人、集团、组织、会议、政党、国家等,而“以为”的主语一般多用于个人或某些人。例如:- 我认为你应该去。- 我以为你应该去。

总结来说,“认为”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表达根据情报或知识作出的判断,语气正式且具有较高的证据性;

在汉语语法中,“以为”如何表达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或顺承关系?

在汉语语法中,以为”可以表达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或顺承关系,但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反叙实动词,用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判断和态度。“以为”一词的意义转变是语用推理的结果当它是非叙实动词时,不带说话人的预设;而当它是反叙实动词时,则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和态度。

具体来说,“以为”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说话者对某个命题的看法或预期,这种看法或预期可能与事实不符。例如,在句子“我以为你错了”中,“以为”预设其后命题为假,即说话者认为对方错了,但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因此,“以为”更多地用于表达一种假设猜测或不确定性。

此外,“以为”也可以用于连接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尽管本身并不直接表示因果关系,而是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这种关系。例如,在句子“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矣”中,“以为”表达了由于某些行为导致的结果,即天下将乱。

“以为”在不同方言中使用情况和差异是什么?

“以为”在不同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和差异主要体现在其含义和用法上。在普通话中,“以为”通常表示“错误地假设”或“认为”,但这种用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方言。

  1. 普通话中的使用
  2. “以为”常用于表示说话人对某事的错误假设或推测。例如:“我以为你是本人,原来你是韩国人。”。
  3. 在表达主观意见时,“以为”比“认为”更常用于表示说话人知事实与想法不一致的情况,不能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

  4. 文言文中的使用

  5. 在文言文中,“以为”用法灵活多变,有时作动词,译为“认为”。例如:“自以为关中之固。”。
  6. 有时“以为”的形式其实是“以……为……”的省略,译文时需补出介词“以”后省略的宾语。

  7. 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8. 现代汉语中,“以为”多用于表达说话人对事的错误假设或推测,例如:“我以为今天不会下雨,没想到下了这么大的雨。”。
  9. 在表达主意见时,“以为”比“认为”更常用于表示说话人知道事实与想法不一致的情况,不能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

  10. 方言中的使用

  11. 在某些方言中,“以为”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或用法。例如,在某些地方,以为”可能被用来表示一种推测或假设,但具体用法可能因方言而异。
  12. 方言中的“以为”有时也可能与其他词语结合使用,成特定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某些地方,“以为”可能与“将”结合使用,表示一种推测或假设。

“以为”在不同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和差异主要体现在其含义和用法上。普通话中,“以为”要用于表示错误假设或推测,而在文言文中则可能作为动词使用,并且有时需要补出省略的宾语。在现代汉语中,“以为”同样用于表示错误假设或推测,并且在表达主观意见时具有特定的语气特点。

关于“以为”的误用或滥用,有哪些典型的例子或案例分析?

关于“以为”的误用或滥用,有以下几个典型的例子和案例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我以为来为自己辩解或推卸责任。例如,余世维老师提到一个案例,当太太在整理床单时不小心让孩子掉地上,她脱口而出:“我以为……”,余老立即打断她并指出:“讲‘我以为’其实就是‘我错了’。”因为犯错就是犯错,不应该用“我以为”来推卸责任。

在越南学生使用汉语近义词的偏误分析中,学生容易混淆“认为”和“以为”的含义。“认为”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肯定或未经证实的非正确看法,而“以为”则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否定看法或评价。例如,在句子“爸爸______我不认路,所以开车送我去。”中,正确答案是“以为”,因为“爸爸”判断错误,应该使用“以为”。

在与人沟通时,过多使用“以为”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例如,《创世记》查经资料汇编中提到,很多时候们的“以为”就像亚伯拉罕那样毫无根据、完全错误。我们对最亲的人最容易“以为”,并且常常以为自己对真理的诠释才是最正确的,若别人有不同的看法,一定是他们错误。

在现代汉语中,“以为”通常是在说话人知道事实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才用的。然而,由于语用因素的影响,“以为”不能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反而可能使语气显得轻浮或不负责任。

根据语法化与语法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以为”成为反叙实动词,说话人在运用“以为”这个词时,总是会设其后命题为假。这种用法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误解和沟通困难。

在英语语法新思维中提到,中国人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犯了错,一上来就是说“我以为……”来为自己开脱,而从不坦然地承认说“这是我的错”。这种用法在口语中非常常见,但并不利于真诚的沟通。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提到,“以为”多用于与事实不符的论断,而“认为”一般只用于正面的论断。例如,“他满以为这次能见到她,谁知又扑了空”,这里的“以为”表明说话者的预期与实际情况不符。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以为”的误用或滥用主要体现在自我辩解、混淆词义、过度使用导致沟通障碍、反叙实义的误用以及不符合事实的论断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