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我们不要轻易听信传闻,凡事最好能亲自查证再下判断。
2.就因为听信了他的花言巧语,我才会上当受骗。
1. 听而信之。多指不正确的话或消息。
引
1. 今者主上任用邪臣,听信谗贼。
《汉书·吴王刘濞传》
2. 卢楠见来人说话伶俐,却也听信了他。
《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3. 着今后恪遵宪章,保守禄位,毋得听信拨置,自取罪愆。
清
《池北偶谈·谈献一·葛忠肃公家训》
王士禛
4. 这儿媳妇邢金枝,是在儿子刚刚虚岁二十足岁十八的时候,由他爹一时糊涂地听信了一个朋友的话,给他说上的亲事。
《水滴石穿》第五章
康濯
2. 等候信息。
引
“听信”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等候信息:指等待消息或结果。例如,“你明日再听信吧”,意思是等待明天的消息或结果。
听而相信:指听到某件事情后就相信其真实性,通常带有对信息的盲目信任。例如,“听信谣言”,意思是听到谣言后就相信了它。
“听信”也可以用于形容一种态度,即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相信他人所说的话,这种态度可能带有贬义。例如,“偏听偏信”指只听信某一方面的意见,而不全面考虑其他因素,容导致错误的判断。
“听信”既可以表示等待消息,也可以表示盲目相信他人所说的话,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在古代汉语中,“听信”一词的使用和含义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在《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中,裴松之注引王沉《魏书》:“丰等曰:‘事有权宜,临时若不信听,便当劫将去耳。那得不从?’”这里的“信听”即指听从。
相关成语和典故:
“俯首听命”:形容人驯顺的样子,听从命令。
文献选读:
《诗经·雅·伐木》:“何况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谁没有寻求朋友的想法?如果我们慎重地听从这个道理,我们的心灵就会趋于平和、舒畅。”这里提到的“听从”也包含了听信的意味。
其他用法: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听信”与“偏听偏信”的具体例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篇文章中提到:“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这句话强调了只听信一面之词会导致错误判断和混乱。例如,如果君主只听信某一方的意见,而忽视其他声音,就会导致奸臣得,国家陷入混乱。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
王符在《潜夫论·明暗》中指出:“君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之所以能够明辨是非,是因为他能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而如果只听信一面之词,则会导致昏庸糊涂。
唐太宗与魏徵的对话:
在《资治通鉴·唐纪八》中,唐太宗问魏徵如何才能明辨是非,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以尧、舜为例,说明他们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意见,从而治理好国家或地区;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则因偏信宠臣而遭到失败。
其他历史典故:
在现代社会中,听信行为对个人决策和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我们可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听信行为可能导致个人在面对复杂信息时失去客观性和判断力。例如, 中提到的“听信同意见者”和“接受错误信息”等行为,会削弱个人的视角平衡,影响其客观性、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会降低人的决策质量,还可能使他们更容易受到误导,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听信行为对心理健康也有负面影响。 和 强调了倾听主动倾听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当个体感到被真正倾听时,他们的情绪会得到更好的管理,焦虑和羞耻感会减少,从而提高情感福祉。相反,如果个体经常听信错误或负面的信息,可能会增加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 提到患者在面对疾病或健康问题时,往往更倾向于听取那些能够提供安慰和希望的信息。这种选择性听信可能会导致他们忽视医生的专业建议,而依赖于未经验证的个人经验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决策,还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
进一步指出,听力损失不仅影响听觉能力,还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影响。未治疗的听力损失可能导致社交活动减少、社交隔离、自尊心下降、孤独感和生活质量降低,还与焦虑、抑郁、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和预期寿命缩短有关。这表明,听觉和倾听在维持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听信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决策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直接回答如何区分“听信”和“相信”的细微差别。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信任”与“相信”、“信仰”与“相信”以及“信念”与“相信”的区别上,而没有直接涉及“听信”这一概念。
然而,我们可以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取一些相关的信息来间接理解“听信”与“相信”的区别:
相信(believe)则更多地指代对某事或某人的信心,可以是基于个人经验、直觉或信仰的主观感受。相信可以是立即的,有时仅基于信息或说服。例如,相信一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或者相信某种宗教教义。
听信与相信的区别:
相信则更强调对某事或某人的了解和肯定,即使在没有绝对证据的情况下,也愿意接受其为真实。例如,相信一个朋友的话,因为你知道他通常不会撒谎。
总结:
在不同文化中,听信的表现和理解存在著的异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倾听的方式、重点以及对信息的处理上。
从倾听方式来看,不同文化对倾听的定义和实践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倾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声音,而是需要主动理解和处理信息。这种主动倾听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一种艺术,如日本茶道中的主动倾听和西班牙谚语中对倾听技能的强调。而在其他文化中,倾听可能更注重上下文而非言,通过解读肢体语言、手势、能量和眼神移动来理解他人。
在倾听的重点上,不同文化也有不同的偏好。一些文化更注重非言语的沟通,如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而另一些文化则倾向于直接表达,保持简单。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闻声知情”,认为通过听觉可以洞察真相。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视觉导向,认为“看”才能感受到“理念”。
此外,不同文化对倾听的期望和反应方式也存在差异。在一些文化中,倾听被视为一种谦逊和恭敬的行为,需要全神贯注和内心平静。而在其他文化中,快速回应和积极参与对话可能被视为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总之,虽然不同文化在倾听的具体表现和理解上存在差异,但倾听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技能,其核心在于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