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狼狈的意思

láng bèi

狼狈

拼音láng bèi

1.狼狈常用意思: 形容困顿窘迫的样子。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窘迫 , 难堪 , 尴尬
反义词 坦然

例句 1.她提着大批行李赶路,却遇到大雨,被淋得狼狈不堪。
2.在硝烟和火光中,敌军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狼狈引证解释

1. 二兽名。狈是传说中一种似狼的野兽。

1. 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于狼腿上,狈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唐 《酉阳杂俎·毛篇》 段成式
2. 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耶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如此之类,皆为假对。 宋 《梦溪笔谈·艺文二》 沈括
3. 维鸟有鹣鹣,维兽有狼狈。 清 《杂诗》之八 曾国藩
4. 门墙见狼狈,案牍闻腥臊。 唐 《坊州按狱》诗 舒元舆

2. 喻艰难窘迫。

1. 更始二年春,世祖自蓟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信都独为汉拒邯郸,即驰赴之。 《后汉书·任光传》
2. 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超〕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三国志·蜀志·马超传》
3.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晋 《陈情表》 李密
4. 绍口吐鲜血不止,叹曰:“吾自历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 《三国演义》第三一回
5. 他现在感到自己出马过早,使得处境狼狈,进退不得。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 周而复

3. 急速;急忙。

1. 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来。始入户,刁下床对之大泣,说伯仁昨危急之状。 南朝 宋 《世说新语·方正》 刘义庆
2. 初,后生劭,自详视之,驰白太祖:“此儿形貌异常,必破国亡家,不可举。”便欲杀之。太祖狼狈至后殿户外,手拨幔禁之,乃止。 《宋书·后妃传·文帝袁皇后》
3. 世充夜潜济师,诘朝而阵,密方觉之,狼狈出战,于是败绩。 《隋书·李密传》
4. 少时家贫,有衣一笥,夜遗火,比家人觉,狼狈救之,笥衣已尽。 宋 《尚书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 司马光
5. 一不经意,倏被殷勤的工友一下泼去,改酾热茶,狼狈返顾,已来不及矣。 《生活的况味·冷开水》 周作人

4. 喻互相勾结。

1. 〔盐漕〕浮收之原由于旗丁之索加帮费……卫官在淮,奉法惟谨,不率则漕督褫其章服而扑之;及到江南,挑米色,促兑期,互为狼狈,又旗丁之羽翼也。 清 《金壶浪墨·漕弊》 黄钧宰
2. 盖政府既利用彼,彼又利用政府,同恶相济。而又别有彼所利用之人……彼欲为最有权力之绅士,必先利用此两种人,夫然后上可以狼狈政府,假公济私,下可以把持社会,淆黑乱白。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绅士为平民之公敌》
3. 虚无党之筹款,亦固有术,大率由募集而得者十之一二,由强取而得者十之八九……此等手段,必与暗杀手段相狼狈,而非泛泛然以口舌煽暴动者所能有也。 《论俄罗斯虚无党》 梁启超

5. 犹竭力。

1. 奉母兄以孝悌称,寝食不离左右。母意有所须,口未及言,歊已先知,手自营办,狼狈供奉。 《南史·刘歊传》
2. 却说滁阳王未及半月,偶因惊疑成疾,太祖日视汤药,十分狼狈。 《英烈传》第十一回

6. 困顿疲惫貌。

1. 可怜这来旺儿,在监中监了半月光景,没钱使用,弄的身体狼狈,衣服蓝缕,没处投奔。 《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
2. 却说孽龙精既出其井,仍变为慎郎,入于贾使君府中。使君见其身体狼狈,举家大惊,问其缘故。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3. 〔盖世雄〕被秦叔宝打了一锏,背上又痛,身子又十分狼狈……这番一放倒,就睡着了。 《说唐》第五五回

7. 破敝不整貌。

1. 彩画雕栏狼狈,宝妆亭阁攲歪。 《西游记》第三八回
2. 他见小阮衣着显得有点狼狈,就问小阮到了北京多久,住在什么地方。 《主妇集·大小阮》 沈从文
3. 他也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一切,虽然是那么破烂狼狈,可是能以相信自己确是还活着呢。 《骆驼祥子》三 老舍

8. 犹尴尬。

1. 新人交拜的时候,几个伴娘扶着新郎跪起,形相略带狼狈,象醉人跌交似地。 《未厌集·苦辛》 叶圣陶
2. 她们一时被他的反话弄得狼狈起来。 《祖父的故事·三斗小麦》 沙汀
3. 黎伥被骂得狗血喷头,有口难言;含垢忍辱,蜡黄着脸,狼狈地离开宴席。 《赤龙与丹凤》四 陈登科


相关词 狼狈为奸 狼狈不堪 狼狈而逃 狼狈万状

狼狈是什么意思

“狼狈”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láng bèi”,主要用来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古代传说中的两种动物:狼和狈。传说中的狈是一种前腿特别短的野兽,需要依靠狼来行动,因此“狼狈”一词最初用来形容因困境而显得狼狈不堪的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狼狈”不仅指困苦或受窘的样子,还可以用来比喻彼此勾结做事。例如,“狼狈为奸”这个成语就是指坏人互相勾结,共同做坏事。此外,“狼狈”还可以形容急速、慌乱的状态,或者用来描述破败不整、邋遢的样子。

“狈”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多种含义,包括困顿窘迫、急速慌乱、互相勾结等。它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还可以构成成语,如“狼狈不堪”和“狼狈为奸”,这些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狼狈一词的历史起源和古代传说中的狈是什么?

“狼狈”一词的历史起源和古代传说中的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历史起源

“狼狈”一词最早出现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描述了一种困苦或受窘的样子。后来,它逐渐发展为比喻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勾结做坏事的意思。成语“狼狈为奸”则源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讲述了一头狼和狈合作偷羊的故事。这个成语最初来源于《诗经》中的“狼跋”,形容进退两难的样子,后人误解并添加了“为奸”二字,形成了现在的成语。

古代传说中的狈

关于狈的描述,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说法。狈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前腿短后腿长,不能独立行走,只能依靠狼的行动。在《康熙字典》中,狈被解释为狼属的一种形后代,四肢不全,只能爬伏在其他狼背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狈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后短,负之而行,故曰狼狈”。

此外,狈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很少被发现,有人质疑狈只是传说中的生物。现代人认为狈可能是狼群中不幸被陷阱夹断前腿的狼,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依附狼群中的其他狼生存。科学解释表明,“狈”并非真实存在的物种,而是狼的一种畸形形态,由先天缺陷或后天因素导致。

结论

“狼狈”一词最初源于动物,形容行走困难,后引申为尴尬、窘迫的状态。而狈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前腿短后腿长,不能独立行走,只能依靠狼的行动。这种描述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并被用来比喻困境中的行为和状态。

“狼狈为奸”成语的出处和历史背景是什么?

成语“狼狈为奸”出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该成语的典故描述了狼和狈这两种动物的合作行,狼和狈虽然外形相似,但前足和后足的长度不同,狼的前足长而后足短,狈的前足短而后足长。传说中,狈需要骑在狼身上才能行动,因此常与狼一起伤害牲畜。成语“狼狈为奸”比喻两个人或团体互相勾结,共同做坏事,通常含有贬义。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勾结,如闻一多在《谨防汉奸合法化》一文中所用。此外,该成语也用于描述贪官污吏、奸商等不良分子互相勾结,共同做坏事的行为,强调其行为的恶劣和共同性。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证据提到该成语出自清代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大多数证据一致认为其来源是唐代成式的《酉阳杂俎》。

在现代汉语中,“狼狈”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有哪些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狼狈”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些变化:

  1. 使用频率
  2. “狼狈”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描述困境窘迫或失败的情境中。例如,文章中提到的多个例句展示了“狼狈”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如个人遭遇不幸、自然环境恶劣、历史事件中的逃窜等。
  3. 在日常生活中,“狼狈”也常用于形容因各种原因而显得狼狈的情景,如考试失败、被误解、失去工作等。

  4. 语境变化

  5. 困境与窘迫:最初的含义是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如乞丐在雪地里爬行求乞的情景。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依然存在,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困境和窘迫的情境中,如身体不适、精神昏沉的状态。
  6. 相互勾结做坏事:随着语言的发展,“狼狈”一词还引申为比喻两个或几个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勾结做坏事。这一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定的使用,尤其是在描述不道德行为时。
  7. 历史典故与成语:成语“狼狈为奸”中的“狈”指的是传说中的动物,这种动物前腿短小,需要爬在狼身上才能行动,因此“狼狈”用来形容困苦无奈、非常受窘的样子。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常用于描述互相勾结干坏事的情况。

  8. 近义词与相关词汇

  9. “狼狈”的近义词包括“尴尬”和“窘迫”,分别表示处于两难境地、神色不自然或生活水平非常穷困、环境十分为难的状态。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广泛的使用,进一步丰富了“狼狈”一词的语境。

  10. 文化与生物学意义

  11. “狼狈”一词的文化背景和生物学意义也在不断演变。例如,民间故事中狈相当于狼的狗头军,并且依附狼群生活,指挥着整个狼群活动。这种文化背景使得“狼狈”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不仅用于描述困境,还带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综上所述,“狼狈”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语境也从最的困境和窘迫扩展到了相互勾结做坏事等多个方面。

如何区分“狼狈”与其他类似形容词(如狼藉、狼狈不堪)的使用场合和含义?

要区分“狼狈”与其他类似形容词(如狼藉、狼狈不堪)的使用场合和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 基本含义
  2. 狼狈:最初指情势窘迫,进退两难,后引申为喻身心困顿疲乏。例如,“她提着大批行李赶路,却遇到大雨,被淋得狼狈不堪”。
  3. 狼狈不堪:形容处境困难、窘迫的样子,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困境中狼狈不堪的状态。例如,“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出洋相,感到狼狈不堪”。

  4. 比喻意义

  5. 狼狈:可以比喻彼此勾结,相倚为恶。例如,“狼狈为奸”,形容人与人之间相互勾结,共同作恶。
  6. 狼不堪:没有特定的比喻意义,主要用来形容极度困顿、窘迫的状态。

  7. 近义词反义词

  8. 狼狈的近义词包括尴尬、窘迫、困顿、难堪等,分别表示处境困难、非常穷困、劳累到不能支持和难以忍受。
  9. 狼狈不堪的近义词包括丢盔弃甲、瓦解土崩、手足无措等,这些词语都用来描述失败、窘迫或困境中的状态。
  10. 狼狈的反义词是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
  11. 狼狈不堪的反义词有镇定自如、从容不迫,感情色彩为贬义。

  12. 具体用法

  13. 狼狈: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处于困境或尴尬的境地,如“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等。
  14. 狼狈不堪:常用于描述个人的困境、失败、尴尬的场景,也可以形容社会、国家、组织等面临的困境或窘境。

  15. 文学和历史背景

  16. 狼狈:源自《诗经·豳风·狼跋》,描述了老狼前进时踩到下巴下的肉,后退时绊到尾巴而跌倒的情景。此外,“狼狈”也指一种似狼的动物,其前两足短,后两足长,与狼的前两足长、后两足短形成对比,常被用来比喻情势窘迫、进退两难的情况。
  17. 狼狈不堪:源自清代名教中人《好逑传》和李密的《陈情表》,原意是形容环境艰难,进退两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狼狈”和“狼狈不堪”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在具体语境和含义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狼狈”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案例有哪些?

“狼狈”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案例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古代诗词到现代诗歌的多种形式。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闻一多的《狼狈》: 闻一多的现代诗歌《狼狈》通过四个场景描绘了男女之间难以言说的隔阂。诗中运用了斜阳、流水、黄昏和秋夜等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无情、艺术的沉静、死亡的威胁以及爱情的现实。诗人通过这些场景,展现了爱情中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主观意志和死亡的威逼,最终揭示爱情本身可能带来的“狼狈”感。

  2. 杜甫的《北征》: 杜甫在《北征中提到“忆昨狼狈初”,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内心的忧伤。

  3. 苏轼的《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描述了同行皆狼狈的情景,展现了他在风雨中的狼狈状态。

  4. 王实甫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在《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提到“不期有贼将孙飞虎,领兵半万,欲劫故臣崔相国之女,实为迫切狼狈”,描绘了崔莺莺在危机中的狼狈境况。

  5. 李密的《陈情表》: 李密在《陈情表》中写道:“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句话表达了他在进退两难时的狼狈境地。

  6. 韩愈的《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韩愈在《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中使用了“遭此狼狈凶”来表达狼狈的境况。

  7. 唐彦谦的《毗陵道中》: 唐彦谦在《毗陵道中》中提到“百年只有百清明,狼狈今年又避兵”,描绘了避兵时的狼狈状态。

  8. 施耐庵的《戏文·幽闺记》: 施耐庵在《戏文·幽闺记》中也使用了“狼狈”一,展示了其在戏剧中的应用。

  9. 王昌龄的《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王昌龄在《宿灞上寄侍御玙弟》中提到了“狼狈随风尘”,描绘了旅途中的狼狈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