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震悚的意思

zhèn sǒng

震悚

拼音zhèn sǒng

1.震悚常用意思: 震惊;惶恐。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惶恐 , 震惊 , 震恐
反义词 冷静 , 沉着 , 镇定

例句 1.第一次看到他发这么大的脾气,我满脸震悚,大气都不敢出。
2.他嘴里更是嗫嚅地说不出话来,脸上满是震悚惊骇之色。

震悚引证解释

1. 震惊惶恐。

1. 臣等备位,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奸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栗。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2. 承命震悚,再欣再跃,无任荣拚之至。 唐 《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 韩愈
3. 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 清 《聊斋志异·王司马》 蒲松龄
4. 偶然在旧书摊前停留,却不禁使我觉到震悚,因为在那里陈列着一部汲古阁初印本《史记索隐》,正是连殳的书。 《彷徨·孤独者》 鲁迅


震悚是什么意思

“震悚”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zhèn sǒng,意思是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身体因为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而产生的震动状态。例如,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中,描述了“我”在收到阿长送来的《山海经》时,感到震惊和惊喜,全身都“震悚”起来。

此外,“震悚”也可以表示震惊惶恐的情绪状态,如在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奉令震悚,肝心悼栗”。这个词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时的强烈情感反应。

总结来说,“震悚”既指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也指因震惊或恐惧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震悚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使用例子是什么?

在古代文献中,“震悚”一词的具体使用例子可以参考《周易·震卦》的卦辞。该卦辞述了人们对打雷的反应,其中提到“震惊百里”,即雷声震动百里,使得人们感到震惊和恐惧。此外,在《永諸的靈蘭秘典》中也提到了“震慄”,表示因突遭遇邪风气而感到惊惧战栗的状态。

震悚与其他表达恐惧或震惊的词语(如惊恐、惊骇)有何区别?

震悚与其他表达恐惧或震惊的词语(如惊恐、惊骇)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情感强度和体验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键点:

  1. 情感强度:恐怖(恐怖)通常表示更强烈、更深刻的情感冲击,往往源自对未知和超自然力量的恐惧。而惊悚则更多地关注身体上的恐怖体验,如痛苦、肢解和死亡的疯狂恐惧。

  2. 体验方式:恐怖的冲击来自内心深处,使个体的意识逐渐萎缩或消亡,而非仅仅被外部的敬畏所吞噬。惊悚则通过精确描绘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引发纯粹的恐惧和厌恶感。

  3. 文学中的应用:文学作品中,恐怖和惊悚常常通过女主角的想象来体现,展现两种情感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4. 其他词语的区别:恐慌和惊慌也是两个不同的词,前者有名词用法,后者没有。恐慌表示对某事或某物的强烈不安或恐惧,而惊慌则更多用于形容情绪的激动或不安。

震悚与其他表达恐惧或震惊的词语的区别在于其情感强度和体方式的不同。

在现代汉语中,震悚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有哪些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震悚”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可以看到“震悚”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奇或震惊之情,如《北齐书·杨愔传》中的描述。然而,在现代语境中,“震悚”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更多地被其他词汇所取代。

现代汉语中,“惊悚”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其含义也有所扩展。根据证据,“惊悚”一词源自《后汉书·羊续传》,意指惊慌恐惧或震惊。现代语境中,“惊悚”常用于描述令人毛骨悚然的电影、书籍或其他化现象,如《烧错坟遇到鬼》、《孤儿怨》等。此外,“惊悚”还被用来形容某些令人不安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小学生喜欢惊悚影片的原因被认为与当前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震悚”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地被“震撼”、“惊恐”等词汇所取代。例如,“震撼”一词最初用于描述自然灾害对物体造成的巨大冲击,但后来渐演变为表示某件事情非常轰动,使人们的心理受到强烈冲击。

震悚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差异?

震悚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有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其主题、情节结构和叙事手法上。

从主题上看,惊悚小说通常涉及恐惧、悬疑、紧张等元素,旨在保持读者的警觉,将他们置于紧张的边缘。这种类型的小说往往包含暴力、威胁和危险的情节,但与犯罪小说不同的是,它更注重快速的行动和即时的危险。相之下,恐怖文学则更多地依赖于预期和悬念,通过暗示和未被直接展现的事物来激发读者的恐惧感。

在情节结构上,惊悚小说通常采用连续叙事的方式,将故事中的事件和动作紧密相连,使读者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例如,《白面妇人》部小说通过书信体的形式,将一系列信件、日记和官方文件串联起来,营造出一种神秘和不安的氛围。而恐怖文学则可能通过重复性的恐怖场景来增强其效果,如Amédée Pommier的《La Pile de Volta》中的一系列恐怖场景。

此外,叙事手法也是分震悚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惊悚小说常常通过细节描写和用词来创造紧张感,例如杜·毛里尔在《丽贝卡》中通过用词、细节和意象来唤起神秘感和怀旧情绪。而恐怖文学则更多地依赖于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挑战。Stephen King将恐怖分为三种类型:恐怖、惊悚和厌恶,其中恐怖源于读者无法看到恐惧的来源,只能想象隐藏在视线之外的可怕事物;惊悚则是在读面前展示异常或不同的生物;而厌恶则通过令人作呕的描述来震惊读者。

总之,震悚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各有特色。惊悚小说通过快速的行动和即时的危险来吸引读者,而恐怖文学则通过预期和悬念来激发读者的恐惧感。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震悚这一情感反应?

从心理学角解释震悚这一情感反应,可以从多个理论和研究中获得见解。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震悚(或称为惊悚)是一种当人们意识到某些事情似乎证了自己之前认为不可能或不真实的信念时产生的不安感。这种感觉源于对现实与想象之间差异的感知,以及对旧信念的保留和怀疑。例如,面对自己的倒影时,人们可能因为其奇异性而感到惊讶或反感,这反映了人类对未知和超自然现象的本能反应。

此外,达马斯博士的研究指出,当人们面对强烈压力时,可能会经历一种情绪上的冲击,即“震惊”。这情绪的爆发通常是战斗或逃跑反应的一部分,是大脑对威胁其福祉的事物做出的正常但痛苦的反应。震惊是一种突然而强烈的情绪状态,往往让人感到茫然而知所措。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研究也表明,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人们会经历一列情绪反应,包括震惊、否定、情绪波动、焦虑、受惊和抑郁等。这些反应是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帮助个体应对创伤。

Carroll提出的“短暂的情绪状态”理论进一步解释了震悚的生理和认知维度。情绪的物理维表现为一种可感知的激动感,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恐怖感的强度和它如何刺激感官,以及它能引起身体的哪些激动,都是震悚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Jentsch和弗洛伊德的研究指出,震悚感可能源于“熟悉”和“不熟”之间的智力不确定性,即“亲切”和“不亲切”的转变。即使明知自己被无害的幻象所欺骗,许多人仍然无法抑制强烈的不舒服的感觉。

震悚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涉及认知、生理和心理多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