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动员的意思

dòng yuán

动员

拼音dòng yuán

1.动员常用意思: 战争将发生时,国家发动和调动一切力量以应战时需要。

词性动词
近义词

2.动员常用意思: 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某项活动。

词性动词
近义词 鼓动 , 策动 , 发动 , 带动 , 号召
反义词 制止 , 遏止 , 抑止
例词动员报告

例句 1.老师动员我们参加下周的歌咏比赛。
2.经过一番动员,大家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

动员引证解释

1. 军事术语。把国家的武装力量,由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以及把所有的经济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转入供应战争需要的工作。

1. 按平时之预备规画聚齐人马器械备调赴战之总称也。 《军语·动员》
2. 一部小说,常常是从战前动员开始写到战役的胜利。 《我为什么要写〈红高粱家族〉》 莫言

2. 发动人参加某种活动。

1. 那些天,挖渠也是全社动员,男女全去。 《忆西榆林》 韦君宜
2. 李德生在党的鼓舞下没有灰心,又动员了五户共十二户继续干下去。 《创造幸福的家乡》 魏巍
3. 〔她〕将左手支着头,动员了全身的力量。 《夏夜一点钟》 茅盾


动员是什么意思

“动员”一词在中文中具有多种含义,主要指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计划地组织起来,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根据不的语境,“动员”可以分为军事动员和非军事动员两大类。

  1. 军事动员:在军事领域,动员通常指的是国家或军队将平时状态下的武装力量转入战时状态,并统一调度各种资源以满足战争需求的一系列活动。这种动员包括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动员,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准备。例如,在战争爆发初期,国家可能会发布总动员令,要求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转入战时轨道,以支持战争。

  2. 非军事动员:在非军事领域,动员则指发动人们参与某项活动或任务。例如,在社会活动中,动员可以是号召人们参加某个项目或运动,如动员群众进行卫生大扫除或动员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动员也可以用于政治和社会变革中,通过组织游行、示威等方式来推动社会、政治或经济变革。

  3. 历史和演变:动员一词最早源于19世纪的德国和法国,最初用于描述军队的准备和集结。随着科技的发展,如征兵制、铁路和电报的引入,动员逐渐成一种重要的国家策略。在现代,动员不仅限于军事用途,还扩展到应对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4. 法律和制度: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动员是一种紧急权力,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都有明确规定。动员通常在宣布紧急状态后采取,涉及广泛的资源调配和组织行动。

动员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从军事准备到社会动员的广泛领域。其核心在于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和协调,使各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以达成特定的目标或应对紧急情况。

动员在不同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中是如何被定义和实施的?

动员在不同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中被定义和实施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员的定义和法律依据
  2. 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遇到战争或军事危机时,启动动员程序使动员付诸实施的活动。动员依据最高权力机关发布的动员令和动员计划组织实施。
  3. 各国宪法和国防基本法中通常包含国防动员的基本规定,如俄罗斯、印度、越南和中国等国的宪法中都有相关条款。

  4. 动员法规的内容

  5. 动员法规通常包括动员基本制度、武装力量动员等内容,规定动员定义、动员令发布权限、方针原则、机构体制设置、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义务等。
  6. 武装力量动员法规涉及预备役部队管理、训练,经济动员法规规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动员任务和战时经济体制,交通动员法规规定交通运输动员任务和制度,民动员法规规定民防设施建设、组织建立和演练、经济防护措施及权利义务。

  7. 动员体制的组织体系

  8. 动员体制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开展动员活动而建立的组织体系及相关制度,包括动员组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权划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制度等。
  9. 完善的动员体制是动员活动的组织制度保证,对武装力量作战和战争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10. 历发展和现代实践

  11. 近代意义的动员始于法国,1793年颁布《全国总动员法令》,宣布“全国人民时刻处于征发状态”,在很短时间内就动并组建了一支42万人的军队。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制定战争动员法,德国1914年8月开始,德国议会陆续通过《授权法》等多项动员法律和法规。
  13. 现代动员体制全面融入国家体制的各个层面,动员组织体制比较完备,动员体制肩负“应战”和“应急”的双重职能,动员体制平战衔接,动员体制建设及其运行纳入法制轨道。

  14. 具体国家的动员法规

  15. 英国:1914年颁布《国防法案》,1939年颁布《紧急全权国防法》,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动员法令。
  16. 美国:1916年制定《国防法》,1920年通过《国防法》修正案,授权政府设置动员机构及编制动员计划权限。
  17. 日本:1938年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并在1939年、1941年进行修订。
  18. 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动员工作条例(试行)》作为一部武装力量动员的专项法规,规定了动员的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拟制动员计划,动员扩编的形式,平时动扩编的准备,战时动员扩编的实施等内容。

不同国家的动员法律和制度虽然在名称、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差,但通常都包括动员定义、动员令发布权限、方针原则、机构体制设置、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义务等方面的规定。

军事动员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哪些关键事或技术变革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

军事动员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多个关键事件和技术变革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事件和技术变革:

  1. 第一次世界大战
  2. 马克沁机枪的出现:这种高杀伤力的武器彻底改变了战争形态,使传统步兵冲锋和骑兵突击方式失效,战争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
  3. 电报技术的成熟:尤其是“齐尔曼电报”的泄露,直接促成了美国参战,改变了战争格局。
  4. 金融技术的进步:华尔街银行对协约国的巨额贷款为战争提供了资金持,加速了战火蔓延。

  5. 第二次世界大战

  6. 飞机和坦克的出现:些新式武器不仅引起了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对战争动员产生了新的影响。
  7. 核战争理论的出现:一度影响了战争动员的正常发展。

  8. 冷战时期

  9. 美苏两国的长期临战状态:根据冷战的需要,两国使动员长期保持临战状态。
  10. 多场局部战争:如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推动了战争动员的进一步发展。

  11. 信息化战争

  1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战争动员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智能化民设施与产品在军事功能上实现质与量的同步提升,成为战争动员新的重要资源。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能够把战争力量的各要素有机地连成一体,形成全程近实时感知与远程精确打击有机结合的战场系统。
  14. 交通动员的变革: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交通动员朝着精确化、智能化、系统化、一体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15. 科学技术动员

  16.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提出:这些理论的应用使得科学技术动员在战争动员中的地位和作用快速上升。
  17. 核技术、生物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被迅速应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产生了许多性能先进的新武器和新装备。

  18. 全民总动员

  19.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全民总动员:1794年,法国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打破国防义务等级界线的全民动员,取得了巨大成功。
  20. 美国内战和普鲁士统一战争:这些战争展示了工业时代战争动员的初期形态并且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的胜利使其创造的动员制度被许多国家所接受。

在非军事领域,动员策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

在非军事领域,动员策略应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危的方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策略和原则:

  1. 通盘筹划,一体联动:将民兵员纳入军地联合行动整体,与其他武装力量和政府应急救援力量协同部署。这种通盘筹划和一体联动的策略有助于确保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经济机时,各方力量能够高效协同,形成合力。

  2. 立足实际,发挥优长:基于民兵实际能力,科学编组和灵活运用,避免过度强短板或过高估计优势。这意味着在动员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任务,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提高动员效率。

  3. 就近使用,全域统筹:在一定区域内就近动员使用民兵,同时注重新型、重点力量的全域统筹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长距离调动而产生的时间和资源浪费,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4. 服从全局,主动配合:服从行动大局,主动冲锋并积极配合主体力量,实现1+1>2的效果。这种原则强调了在动员过程中,各方力量应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5. 信息主导,精确高效:依靠网络信息体系,及时获取信息,快速决策,确保动员和编组的精确性和高效性。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是提高动效率的关键。

  6. 区域统筹,联合保障:采取综合统筹形式,满足民兵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保障需求,形成以民兵分队为主体的保障格局。这种区域统筹和联合保障机制有助于确保动员过程中各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7. 建立国防动员与政府应急协同机制:提升动员指挥协调能力。国防动员机制和国家防灾救灾机制应进行协同建设和使用,以提高应急动员功能的正常发挥。

  8. 整合动员资源:赋予各级动员部门准战争与非战争动员的职能,明确相应的任务,到职责清楚,任务明晰。这有助于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时,快速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

  9. 经济动员能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动员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时的运筹和实施效益。通过经济动员,可以短时间内调集大量人力、物资和设备进行救灾。

  10. 非政府力量的参与:加强非政府力量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并完善相关法律保障。非政府力量通常规模较小、较为分散,但其行动迅速、反应灵敏,在灾害应对中具有重要作用。

  11. 公众参与:在危机管理中,公众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政治动员模式速奏效的背后体现了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中的一种危机应急反应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政治动员往往代价较高,可持续性差。

综上所述,在非军事领域,动员策略应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整合,包括通盘筹划、立足实际、信息主导、区域统筹、政府与非政府力量的协同等。

如何评估动员效果,存在哪些挑战和限制?

评估国防动员效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

  1. 指标体系构建
  2. 科技动员能力:包括科研机构数量、人才储备、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等。
  3. 平战转换能力:关注转换计划的完备性、指挥协调机制的有效性、人员调配效率和物资装备调配速度。
  4. 快速动员能力:涵盖人力、物力、信息和交通动员能力。
  5. 持续保障能力:包括物资供应、能源、医疗和技术保障能力。
  6. 综合防护能力:涉及国土防空、重要目标防护、网络安全和民众防护意识与能力。

  7. 评估方法

  8.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9. 层分析法(AHP) :用于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
  10. 熵值法:用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11. 线性加权法:用于计算最终的效能值。

挑战与限制

  1. 指标不清晰、标准不明确
  2. 国防动员能力的检验评估面临指标不清晰、标准不明确等问题,这使得评估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3. 数据收集与处理

  4. 数据收集宜全不宜偏,确保检验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避免以偏全。
  5. 数据分析显示,部分单位在动员时面临人员流失和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和激措施是主要原因。

  6. 资源分配与信息沟通

  7. 物资动员中的资源分配不均、信息沟通障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物资的高效动员。

  8. 技术支持不足

  9. 特别是在偏远地,技术支持不足,影响了动员效果。

  10. 组织协调能力

  11. 组织协调能有待提升,尤其是在多部门协作中。

改进建议

  1. 加强人员培
  2.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减少人员流失率。

  3. 优化物资动员流程

  4.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

  5. 加大技术投入

  6. 尤其是在基层单位,加大对技术设施的投入,提升动员效率。

  7. 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8.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提升多部门协作的能力。

结论

评估防动员效果需要建立科学、系统、合理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多种评估方法。然而,评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限制,如指标不清晰、数据收集困难、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