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本来是当老师的,后来中道改行,做起生意来了。
2.这位化学家本来是读师范学校的,因对化学有兴趣,才中道改专业,做化学研究工作。
例句
1.在处理同事之间的矛盾时,他坚持中道,一点都不偏颇。
1. 半途;中途。
引
1.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论语·雍也》
2. 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唐
《审交》诗
孟郊
3. 中道迷踪何处问。
元
《竹叶舟》第二折
范康
4. 复次为伊兰、埃及,皆中道废弛,有如断绠,灿烂于古,萧瑟于今。
《坟·摩罗诗力说》
鲁迅
2. 道路的中央;路上。
引
1.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礼记·曲礼上》
2. 〔李绅〕镇宣武,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为前驺所拘。
宋
《唐语林·补遗二》
王谠
3. 香港市上来一妇,年三十余;攜一女,仅九龄,流离中道,菜色可怜。
清
《三借庐笔谈·寻夫》
邹
3. 中正之道。
引
1.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
《孟子·尽心下》
2. 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于后。
唐
《时令论下》
柳宗元
3. 平康正直就是所谓中道。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
郭沫若
4. 犹言折中。
引
1. 电谕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乱杀,中道而行,取一个巧,便是派出一队兵士,驻扎在教堂周围。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
李劼人
5. 黄道。
引
1. 月行中道,安宁和平。
《史记·天官书》
2.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汉书·天文志》
6. 佛教语。大乘诸宗谓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
引
1.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论·观四谛品》
2.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唐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
湛然
3.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宋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
梅尧臣
7. 合乎道义。
引
1.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礼记·中庸》
2. 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汉书·董仲舒传》
3. 儒者对君之言,从容中道若此,所养可知矣!
明
《丹铅总录·人品·尹和靖对宋高宗》
杨慎
“中道”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其意义因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下是关于“中道”的详细解释:
佛教中的中道: 在佛教中,“中道”是佛陀的核心教义之一指避免极端的修行方法,不走向纵欲或苦行的极端,而是通过适度和平衡来达到觉悟。这种思想强调避免极端,追求一种无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例如,《阿含经》中提到的“不苦不乐的中道”,即不偏向苦行也不偏向放纵,是一种保持中正的修行方式。
儒家与道家中的中道: 在儒家哲学中,“中道”是孔子和孟子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准则,强调中正、不偏不倚的行为方式。孔子认为舜有大智慧,能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取其中间之道来治理国家或地区。道家则认为“中”是把握道的途径,主张在变化中保持平衡,避免极端。
其他文化中的中道: 在其他文化背景下,“中道”也有类似的含义。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中道”指的是适度、适中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此外,在中医理论中,“中道”也被用来描述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哲学与生活实践中的中道: 中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概念,也是一种生活实践的方法。它强调在处理各种事务时要避免极端,保持一种恰如其分的态度。例如,《周易》中提到“居于中方为当”,即不走极端,不偏废一头。在现代社会中,中道思想也被应用于会治理和经济政策中,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中道”是一种追求平衡、避免极端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则,无论是在宗教、哲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中道在佛教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和历史演变的问题。虽然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到了中道的概念、历史背景和一些相关的理论,但没有详细描述中道的具体实践方法和历史演变过程。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儒家和道家中道概念的异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的问题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儒家和道家的核心思想、历史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但没有具体提到“中道”这一概念及其在儒家和道家中的异同和影响。
然而,可以从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提取一些与儒家和道家相关的背景信息,以部分回答问题:
道家以“道”为本源,强调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追求内心平静自在,反对世俗牵绊,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理性。
儒家和道家的历史发展: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子和庄子是其主要代表人物,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其核心理念是“道”,即万物的本源。
儒家和道家对后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中道与东方哲学中的中道在概念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适度原:两者都强调适度和平衡。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要求在过度和不及之间找到一个“应该”的中间点,即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的结合。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强调适度,追求“致中和”,即通过调和各种原则和思想来达到和谐。
理性指导: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强调理性对行为的指导,认为中道是正确的理性。儒家的中庸思想同样强调理性精神,认为中庸是一种性指导下的行为模式。
道德理想:两者都追求道德上的理想状态。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旨在实现幸福和德性,而儒家的中庸思想则旨在塑造理想人格,调和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秩序。
前提不同:儒家的中庸思想以礼以及个人服从传统道德为前提,强调内在自觉和道德修养。而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则以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强调意志自由与自愿行为。
标准不同:儒家的中庸思想的标准是礼,即社会传统道德。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的标准是“正确的理性”,即通过理性判断来指导行为。
归宿不同:儒家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致中和”,即通过调和各种原则和思想来达到和谐。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追求的是公正,即通过中道实现社会公正。
文化背景:儒家的中庸思想植根于中国封建礼教纲常和宗法统治秩序,旨维护社会和谐。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则源于古希腊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更侧重于个人意志自由和社会公正。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中道与东方哲学中的中道在适度原则、理性导和道德理想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前提、标准、归宿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中道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社会治理和经济政策的平衡与协调上。中道思想强调适度、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这在多个领域都有体现。
在社会治理方面,中道思想主张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调政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注重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种理念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治理中,通过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例如,在企业管理中,中道思想鼓励良善、激发正气、平衡各种力量,以实现对人民有益的事。此外,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核心价值观也与中道思想相契合,主张德治主导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崇尚教化的人民治理的德治模式。
在经济政策方面,中道思想提倡适度、均衡、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强调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这种理念可以应用于现代济政策中,通过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道主义,体了中道性、混合性、包容性的政治发展原则。
总之,中道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实现社会治理的公正和公平,也助于推动经济政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