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虽然这件事搞砸了,但他的本心是想把事情办好。
2.他能够屡屡获得成功,是因为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1. 天性;天良。
引
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2. 虽有明察之资,仁义之志,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
《后汉书·王符传》
3. 心学之亡久矣,有一人焉,倡为本心之说。
明
《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
唐顺之
4. 徐闻窗外微哂曰:“君不敢答,犹能不欺其本心。”
清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纪昀
2. 本意;原来的心愿。
引
1. 加刘备相扇扬,事结衅连,推而行之,想畅本心,不愿于此也。
汉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阮瑀
2. 稍去千百竿,欲广西南屋。本心初不尔,百口居未足。
宋
《闲居五咏·移竹》
苏辙
3. 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家小也。
《三国演义》第八五回
4. 中国的思想本有为民为君两路,前者是老百姓的本心,为道家儒家所支持,发达得很早。
《苦雨斋谈·过去的工作》
周作人
3. 真心。
引
1. 月落潜奔暗解携,本心谁道独单栖?还缘交甫非良偶,不肯终身作羿妻。
唐
《比红儿诗》之四九
罗虬
2. 今观欧阳公言,若以古文始自师鲁,则前有穆修及有宋先达甚多,此岂其本心哉?无乃亦自留一著乎?
宋
《扪虱新话·欧阳公不以古文始
陈善
3. 他也不是本心要看,只因千金之说上心,希图频对人讲,或有奉承他的解意了,购求来送他。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4. 说本心话,我很想回去,但又不愿意离开你们。
《蔡文姬》第一幕
郭沫若
4. 草木的根株。
引
1. 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汉书·萧望之传》
2.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
《感遇》诗之一
张九龄
拼音:běn xīn
词性:名词
解释:指一个人最初的本性或真实的想法,通常指善良、纯真的内心。
例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始终保持着本心,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近义词:初心、本性
反义词:虚伪、假意
本心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本心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真实想法、动机和价值观,而道德行为则是指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标准的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本心驱动道德行为:一个人的本心(即内在的动机和价值观)往往是其道德行为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本心是善良、正直的,那么他更有可能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
道德行为反映本心: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可以推测其本心。持续的道德行为通常表明这个人具有稳定的道德观念和内在的善良动机。
本心与道德行为的冲突:有时候,一个人的本心可能与外部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例如,一个人可能出于善意做出某些行为,但这些行为可能不符合社会的主流道德标准。这种情况下,本心和道德行为之间可能会出现矛盾。
道德行为的培养影响本心:通过不断实践道德行为,一个人的本心也可能受到影响和塑造。长期坚持道德行为可以强化内在的道德观念,使本心更加倾向于善良和正直。
总的来说,本心与道德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本心是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而道德行为则是本心在外部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本心(即个人的真实想法、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社会压力: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和快节奏生活常常迫使人们妥协自己的本心,以迎合社会期望或追求物质成功。
信息过载: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了大量信息,容易让人迷失在纷繁复杂的观点中,难以保持内心的清晰和坚定。
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可能让人忽视内心的真实需求,转而追求外在的财富和地位。
道德困境: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常常导致道德困境,使人在坚持本心和适应现实之间感到矛盾。
孤独感:尽管科技让人们更容易连接,但许多人仍感到孤独和疏离,这可能削弱他们坚持本心的动力。
这些挑战使得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本心变得更加困难,但也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