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天性的意思

tiān xìng

天性

拼音tiān xìng

1.天性常用意思: 指人生来就具有的性情、品质等。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本性 , 性子 , 性情 , 禀性 , 赋性 , 秉性
例词天性善良

例句 1.他天性慷慨大方,总是愿意帮助别人。
2.孩子们具有好奇的天性,什么事都想问个究竟。

天性引证解释

1. 犹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运。

1. 不虞天性。 《书·西伯戡黎》
2. 人情有不教而自善者,有教而终不善者矣,天性犹命也。 汉 《论衡·命禄》 王充
3. 所秉自天性,贫富岂相讥。 南朝 宋 《君子有所思行》 谢灵运
4.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唐 《清明》诗之一 杜甫

2. 先天具有的质量或性情。

1. 形色,天性也。 《孟子·尽心上》
2.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
3. 尤恶下为朋党相构,好善嫉恶,出于天性。 《旧唐书·李晟传》
4. 燕青道:“小人天性不能饮酒。” 《水浒传》第八一回
5. 在一个老实人面前,我是已尽自己的残酷天性去磨折了他。 《莎菲女士的日记·十二月二十九日》 丁玲


天性是什么意思

“天性”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或品质。这些属性或品质是与生俱的,通常不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但可以引导善恶的趋向。

具体来说,“天性”可以分为两个面来理解:

  1. 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这是指一个人天生就具备的特性、性格和气质。例如,有些人天生好动,有些人天生安静,这种差异往往伴随一生,并且很少受到后天的影响。这种先天的特质包括本性、天赋、禀赋等概念。

  2. 上天的意旨或命运:在某些语境下,“天性”也被用来指代上天的安排或命运,即上天对一个人的意旨。这种理解强调了命运的不可改变性和超越性。

此外,“天性”还涉及到道德和哲学层面的讨论,如道家认为天性是人先天固有的属性,具有引导善恶的趋向。在宗教和化背景下,“天性”也可能与宗教信仰和道德律令相关联。

总之,“天性”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涵盖了人的先天属性、性格、命运等多个方面,是理解人性和个体差异的重要词汇。

天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理解有何差异?

天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天性”概念的理解、来源以及其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上。

在中国文化中,天性(或人性)通常被视为先天赋予的特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孟子为人性是天性,即先天赋予的,并区分了“形色天性”和道德理性的人性。庄子则强调“天”或“天德”体现在人身上是人的天性和本性,认为保持和表现天性可以达到天人合一。此外,儒家经典中提到“天所决定的是人性”,表明人性是自然的,由天赋予。

在伊斯兰文化中,天性被理解为真主赋予的纯洁和善良的品性。伊本·卡西尔和其他学认为,人类自始至终由真主创造,拥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天性,这种天性倾向于接受并信仰真主。哈姆卡解释说,天性是人类内心深处最纯真的情感,尚未受到外界影响。

西方哲学中,天性的理解则更加复杂。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认为人类被看作是天生的“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和塑造自己的生活。而在现代西方思想中,天性被视为一种动态和可塑的概,而非固定不变的特质。例如,A.C. Graham认为“人性”不应被理解为一种静态的天赋,而是应被视为一种成就的概念。

此外,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人类天性和个人性格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关注。文化是通过社会环境习得的,而人类天性则由基因决定,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感知和表达方式。个人性格则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序集合,既有遗传因素,也有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天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理解存在显著异。中国文化强调天性是由天赋予的先天特质,与道德理性密切相关;伊斯兰文化则认为天性是真主赋予的纯洁善良的品性;

如何科学地研究和测量人的天性特质?

科学地研究和测量人的天性特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理论框架。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法和步骤:

  1. 问卷调查法:这最常用且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发放包含一系列问题的问卷,可以从中获取个体的人格特征。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可覆盖范围广,适用于大规模的人格研究。

  2. 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来推断其人格质。这种方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实验环境中进行。观察法弥补了问卷法不能直接揭示个体真实行为的短板,能较好地反映个体的人格特质。

  3. 实验法:通过设计特定的实验情境,激发出个体的种人格特质,以此进行观察和评估。实验法能较好地控制情境变量,使得人格特质的测量更加精准和客观。

  4. 项目测验、深度访谈、生活事件评定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需求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少有一种方法能独立全面地测量个体的多维度人格特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综合测评,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人格特质数据。

  5. 理论模型的应用:例如,Hans Eysenck提出的三因素模型(神经质、外向性和开放性)和Big-Five模型(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是人格特质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这些模型帮助研究者系统地理解和测量人格特质。

  6. 遗传学研究:行为遗传学研究基因和遗传对行为和特质的影响。例如,Galton和Eysenck的研究表明,某些人格特质具有遗传基础。

  7. 跨文化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下的个体特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格特质的普遍性和文化特定性。例如,Jang等人在跨文化双生样本中研究了人格特征的遗传性。

  8. 长期追踪研究:通过长期追踪个体的发展变化,可以观察到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和变化趋势。例如,Baumert等人提出人格特征应展现出在合理时间间隔内的稳定性。

  9. 综合分析:结合多种方法和理论框架,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结果。例如,Revista Psicologia的研究探讨了人类本质和独特人类两个维度,并发了相应的测量工具。

道家是如何解释天性与善恶趋向之间的关系的

道家对天性与善恶趋向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解释。根据道家的观点,人的天性并非先天具有善恶之分,而是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家认为,人性与“天之道”等同,遵循人性即为“天之道”,因此人性本身是善的。

在《老子》中,性表现为人类的本然或自然状态,主张绝圣弃智、保持自然,强调无知识的生活方式。这种观点认为,人性是天性的体现,侧重于人类的生物性,而忽略了道德与社会属性。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任性、顺性,齐是非、并彼此、一物我,从而彻底忘却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回到动物般的人性或天性自然状态。

道家反对对人性进行改造,认为性超善恶论,即仁义非性,情欲非性。北宋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王安石也提出性无善恶的观点,认为情是可善可恶的,而性则是无善无恶的。这表明道家认为人性中并无先天的善恶之分,而是通过后天的行为和选择来体现善。

道家主张尊重天性,认为人不应以自己的意志去毁灭自然,而应保持人与然的和谐。这种观点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物的天性,避免过度改造自然生物。因此,道家认为善恶并非绝对对立,而相对的,并将生与死置于道的韵律中,形成互补的周期。

道家通过强调顺应然、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人性本身是善的,并主张尊重天性,避免对人性进行改造。

在现代社会中,天性的概念如何影响个人发展和教育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天性的概念对个人发展和教育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不同的理论和研,我们可以看到天性在教育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Thach Liem的研究强调了“天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观察和理解个人的天性来培养他们是一种更高效、更科学的教育方式。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特质和倾向,教育应该应这些特质,而不是强迫孩子学习特定科目。这与卢梭的自然主义德育观相呼应,他认为教育应遵循学生的本性,让学生自由地释放其潜能。

此外,现代教育体系中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体现在对儿童共同特质的考虑以及通过心理测试来识别他与同龄人的差异。这种方法试图将学生的心理状态物质化,并通过测试来引导他们进入适合其能力的职业。然而,这种方法也引发了对生物决定论的讨论,即人类群体之间不可逆转的能力差异归因于遗传性和进化历程。

另一方面,维维的观点指出,人的天性会受到教育的影响,但无法被完全改变,只能通过习惯和教育进行调整。这意味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具备种人格特质,并成为学生的榜样,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人格特质相一致。

伊兰教育框架下,学生被视为拥有基本潜能的人,需要进一步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引导每个孩子的内在力量,使他们能够成长为能够实现个人安全和幸福的公民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还涉及学生本身,教育应引导学生的内在力量。

天性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发展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他们的独特特质,并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潜能。

天性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案例研究有哪些?

天性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案例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双胞胎研究:托马斯·鲍查德和大卫·莱肯的研究选了56对同卵双胞胎,尽管基因高度一致,但在不同家庭和国家的环境中被分开抚养。研究发现,即使在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中,这些双胞胎成年在性格、智力、情绪反应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表明人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然而,文章也强调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如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交圈子,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质。

  2. 婴儿的天性与环境互动:Thomas和Chess的研究调查了婴儿的天性如何影响其长期发展,包括性格、学业成就、人际关系、亲子互动和心理健康。他们发现婴儿的天性有九个维度,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容易、困难和缓慢适应。这些研究揭示了天性在婴儿早期行为中的重要性,并揭示了天性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双向关系。例如,内向的婴儿可能因家人、同伴、护理人员或陌生人的相似反应而难以建立社交机会,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3. 爱因斯坦的成长案例:文章探讨了个人成长的本质,指出其由天性(nature)和后天环境(nurture)共同作用而成。以爱因斯坦为例,说明即使拥有高智商的天赋,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能显著提升其表现。此外,俞敏洪的故事一步强调了勤奋和老师指导的重要性,表明即使没有天赋,通过努力也能实现目标。

  4. 乔丹的成功案例:文章探讨了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以迈克尔·乔丹为例,指出他在NBA的成功不仅源于天赋,更在于他面对顶级对手的挑战,这促使他不断提升自我和团队合作能。这表明环境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即使拥有优良基因,个体也可能因环境因素而退化天赋。

  5. 天才模型与潜力研究:Sternberg 和 Renzulli 等人提出了天才模型,强调智力、创造力和潜质之间的关系。Silzer 和 Church 认为潜力是未来成功的必要前提,而 Ruthsatz 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先天因素和后天练习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解释音乐表演的变化。Bronfenbrenner 和 Ceci 等人的研究表明,基因和环境的互动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