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在全省数学竞赛中,市立中学一位默默无名的学生竟然折桂。
2.经过了漫长的训练,这次比赛他终于一举折桂。
1. 谓科举及第。
引
1. 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书·
2. 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唐
《同豆卢峰知字韵》
杜甫
3. 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宋
《满庭芳·寿杨殿帅》词
张抡
4. 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十二楼·夺锦楼》第一回
5. 撷芹复折桂,亲非由我显。
《示和甫》诗
王毓岱
2. 折断桂花。比喻人去世。
引
1. 崑山碎玉,芳林折桂。蒿里谁家,佳城永闭。
《唐代墓志汇编·唐故掌闱麻氏墓志铭》
拼音:zhé guì
词性:动词
解释:原指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现多用来比喻在竞赛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冠军。
例句:在这次数学竞赛中,他再次折桂,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近义词:夺冠、夺魁
反义词:失利、落败
折桂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古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折桂”则比喻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考中状元。这一说法源于《晋书·郤诜传》中郤诜的比喻:“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这里的“桂林之一枝”指的是桂树的一枝,象征着优异的成绩和荣誉。因此,“折桂”逐渐成为在考试或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代名词。
折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主要与中秋节和科举考试相关。在中秋节,折桂象征着对月宫神话的纪念,传说月宫中有桂树,折桂寓意着吉祥和成功。而在科举考试中,折桂则用来比喻考中状元或取得优异成绩,因为古人常将科举及第称为“蟾宫折桂”。这两种应用都体现了折桂在中国文化中的美好寓意和象征意义。
折桂与科举制度的关系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考生通过层层考试,最终在殿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者被称为“及第”或“登科”。而“折桂”一词则源自《晋书·郤诜传》,郤诜在考试中表现优异,自比“桂林之一枝”,后来“折桂”便成为科举及第的代称,象征着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荣誉和地位。因此,折桂与科举制度紧密相关,代表着古代学子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成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