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亵渎的意思

xiè

亵渎

拼音xiè dú

1.亵渎常用意思: 轻慢;不尊敬。

词性动词
近义词 轻慢 , 侮慢 , 轻渎 , 亵慢
反义词 尊重 , 尊敬 , 敬重 , 恭敬 , 虔诚 , 虔敬

例句 1.我们不能容忍他对艺术的亵渎行为。
2.他亵渎了法律,最终受到了严厉惩罚。

亵渎引证解释

1. 轻慢;不恭敬。

1. 社稷在中门之外,外门之内何?尊而亲之,与先祖同也。不置中门内何?敬之,示不亵渎也。 汉 《白虎通·社稷》 班固
2. 窃以宗庙社稷,礼贵尊严,今四面并无遮映,使巷陌人马往来,亵渎如此。 宋 《论水入太社札子》 欧阳修
3. 夫牙骨之多至此,使尽出佛身,佛亦不足贵矣。诬妄亵渎,莫甚于此。 明 《智囊补·明智·佛牙》 冯梦龙
4. 宝玉听了,忙说:“不该!我怎么睡着了?就亵渎了他!” 《红楼梦》第三六回
5. 经不住这种考验,就会出卖灵魂,亵渎圣职,辜负人民的重托。 《一本褪色的相册·随感录》 萧乾


亵渎是什么意思

亵渎(拼音:xiè d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对神圣、崇高或庄严的事物进行不敬或侮辱的行为。这个词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

  1. 基本含义:亵渎通常用来形容对神明、宗教信仰、圣地、圣物等的不敬行为或言语。这种行为被视为对神圣事物的冒犯,违背了社会的道德准则。

  2. 历史与文化背景:亵渎的概念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汉代班固的《白虎通·社稷》中提到的对社稷的亵渎行为。在宋代欧阳修和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在现代汉语中,亵渎不仅限于宗教领域,还可以用于述对他人隐私或尊严的侵犯。

  3. 宗教视角: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中,亵渎视被为严重的罪行。例如,在伊斯兰教中,对真主安拉的名字进行亵渎是极其严重的罪行,可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圣经》中,亵渎也常对上的帝不敬相关联,并被视为一种重罪。

  4. 法律与社会响: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亵渎可能被法律禁止并受到惩罚。例如,在印度,《刑法典》第295A条规定了对宗教创始人的侮辱性言论是犯罪行为。然而,在其他社会中,言论由被认为是基本权利,因此对亵渎的定义和处理可能更加宽容。

  5. 现代争议与挑战: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亵渎行为引发的争议也日益增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信仰差异使得如何处理亵渎行为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是避亵渎和冲突的关键。

亵渎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涉及宗教、文化、法律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理解亵渎的多重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更好地尊重彼此的信仰和价值观。

亵渎在不同宗教中的定义和处罚有何差异?

亵渎在不同宗教中的定义和处罚存在显著差异。在基督教中,亵渎通常指对上帝或神圣事物的不敬行为,如侮辱、诽谤或否认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则。根据《圣经》,旧约中亵渎神明的行为会被处以死刑,而新约中则可能被罚款或监禁。在英格兰和美国,早期法律对亵渎行为有明确的惩罚规定,包括罚款和监禁。

在犹太教中,亵渎被视为重罪,如同异教徒的罪行,会受到石刑的惩罚。摩西律法也规定了对亵渎者的严厉惩罚。在伊斯兰教中,亵渎不仅指对宗教属性的侮辱或贬低,还包括否认任基本信仰,亵渎者会受到古兰经的诅咒和圣训中的惩罚。不同传统的伊斯兰法学对亵渎的惩罚也有所不同,取决于被告的身份和情况。

在现代世界,亵渎的法律依据因国家而异,一些国家将亵渎定为重罚,包括监禁、鞭打、斩首等。然而,在前现代伊斯兰社会中,亵渎很少被判处死刑。在法国,1791年之前的法律对亵渎有严厉的惩罚,但后来废除了这些法律。

总之,亵渎在不同宗教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后果,但普遍被视为对神灵的不敬和罪过。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平衡言论自由与对亵渎行为的法律限制?

在球化背景下平衡言论自由与对亵渎行为的法律限制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在尊重个人表达自由和保护社会公共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根据《国际人权宣言》和《国际公民权利公约》,个人享有表达意见和思想的自由,但这种权利并非绝对,而是受到限制的,以确保尊重他人权利、道德、公共秩序及民主社会的一般福利。

国际人权法允许在某些情况下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例如当言论构成煽动歧视或仇恨言论时。然而,这些限制必须是必要的、相称的,并限且仅于保护他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因此,在处理亵渎行为时,法律当明确界定何为合法的批评与不正当的侮辱,避免将政府置于判断宗教正确性的位置。

此外,现代通信技,尤其是互联网,使得一个国家的言论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并引起反应,这要求各国在制定和执行亵渎法时更加谨慎,以防止滥用和误用。例如,印度尼西亚一名男子因在Facebook上发表关于穆罕默德性生活的评论而被定罪的案例,就显示了亵渎法可能被滥用的情况。

在实践中,一些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少数群体和反对派言论,但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双重标准,使某些人认为某些言论属于亵渎行为。因此,国际社会应倡导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透明的法律框架,以确保言论自由的合理限制不会成为压制不同观点和少数群体权利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中,亵渎行为引发的争议案例有哪些?

在现代社会中,亵渎行为引发的争议案例众多,涉及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案例:

  1. 萨尔曼·拉什迪案:1989年,伊朗领导人艾哈迈德·侯赛因因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撒旦诗篇》中对穆罕默德的描述而判处死刑。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争议和讨论,突显了言论自由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紧张关系。

  2. 亚洲比蒂布案:在巴基斯坦,一名基督教女性亚洲比蒂布因被指控亵渎宗教而被判死刑。尽管最终最高法院推翻了这一判决,但此案件反了巴基斯坦严格的亵渎法及其对少数群体的影响。

  3. 瑞典报纸《艾夫顿》件:2005年,瑞典报纸《艾夫顿》报道了一位名人预言家称穆罕默德为“混蛋小偷”,并开玩笑说耶稣和佛陀,这导致他收到了大量死亡威胁。这一事件展示了媒体言论对宗教人物的侮辱可能引发的极端反应。

  4. 希腊博主案:一名希腊博主因在Facebook上发布讽刺希腊东正教僧侣的帖子而被判入狱10个月,尽管后来上诉成功并被无罪释放。这一案例反映了社交媒体上宗教言论的敏感性和法律后果。

  5. 意大利电影《奇迹》 :1951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者罗伯托·罗塞利尼的电影《奇迹》描绘了一个男人强奸一个认为自己是圣母玛利亚的迷信农民,引发了广泛的道德愤怒和公众抗议。

  6. 克里斯·奥菲利的画作:艺术家克里斯·奥菲利使用象粪和其他侮辱性物品创作的“圣母玛利亚”画作引发了争议,突显了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冲突。

不同文化中对亵渎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不同文化中对亵渎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亵渎一词最初源于宗教,特指对神圣、崇高或庄严事物的冒犯,但其含义和严重程度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有所差异。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亵渎被视为严重罪行,侮辱先知或上帝的名字可能导致死刑。而在伊斯兰教中,亵渎与基督教类似,但也有所不同,例如不使用某些感叹词可能被视为亵渎。在犹太教中,亵渎者可能面临极刑。

另一方面,在一些民主社会中,言论自由被视为基本人权,因此对亵渎的法律制裁相对宽松。例如,英国在2008年废除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亵渎法,爱尔兰宪法也禁止亵渎。然而,保守派基督徒在美国某些州仍保留有亵渎法。

此外,宗教自由是基本人权,保障个人对宗教信仰、实践和表达的自由,但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亵渎他人的信仰。亵渎行为可能引发宗教冲突和社会动荡,因此处理此类问题时需谨慎权衡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观和敏感点是避免亵渎和冲突的关键。

言论自由与尊重宗教信仰之间的冲如何在法律上得到解决?

言论自由与尊重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在法律上解决的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根据联合国人权理会事的报告,宗教信仰自由与言论自由是互补的,它们共同促进开放、包容和尊重。因此各国应创造有利条件,确保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受歧视或恐惧,并采取有效政策预防暴力或煽动暴力行为。

在具体法律实践中,例如美国最高法院的Barnette案中,法院确认学生有权基于宗教信仰拒绝参与某些活动,如每日宣誓,这表明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同样适用于学生。此外,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也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这些权利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适用于未成年人。

然而,在处理这些冲突时,法律必须考虑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例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国际公约》第20条禁止任何煽动歧视、敌意或暴力的言论。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他人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秩序,言论自由可能会受到限制。

在多元社会中,找到平衡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必要的。自由表达是民主政府的基础,而宗教自由对于个人的身份认同、平等感、尊严和独立性至关重要。因此,法律应巧妙地制定规定,在尊重双方权益的同时,实现和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