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祖母每天都要虔敬地诵念一会儿经文。
2.他每次在老师面前的态度都非常虔敬。
1. 诚敬;恭敬。
引
1. 忽见王在阶下,合掌虔敬,谓明达曰:“冥中深要阳地功德,闻上人通《涅盘经》,故使奉迎,开题延寿。”
《太平广记》卷三七九引唐戴孚《广异记·崔明达》
2. 跪拜完毕以后他还站在供桌前面,抬起头用虔敬的眼光往神龛里看。
《砂丁》三
巴金
3. 我在席上看见一个虔敬的佛徒和一个虔敬的基督徒相对而坐着,谈笑着。
《缘缘堂随笔·缘》
丰子恺
“虔敬”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指对神明、宗教信仰或尊敬的人或事物表现出极的敬畏和敬重。它源自佛教用语,原意是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和尊敬,后来泛指对宗教信仰或者尊敬的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极大敬畏和敬重。
具体来说,“虔敬”由“虔”和“敬”两个字组成。“虔”意为恭敬、虔诚,如“虔诚”、“虔心”、“虔信”等;“敬”则表示尊重、有礼貌地对待他人,如“尊敬”、“致敬”、“敬重”等。因此,“虔敬”可以理解为一种诚敬和恭敬的态度,通常用于描述下上、晚对长、卑对尊的情境。
在文学作品中,“虔敬”常用来形容对神灵、宗教仪式或者尊敬的人物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在巴金的《砂丁》中,描述了一个人在跪拜后,仍用虔敬的眼光注视着神龛的情景。丰子恺在《缘堂随笔·缘》中也提到,他看到一个虔敬的佛徒和一个虔敬的基督徒相对而坐,谈笑自如。
“虔敬”也可以于形容对父母、老师的尊敬,或者对祖先的崇敬。例如,有人对父母非常虔敬,从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也有人对老师虔敬有加,总是虚心听取老师的建议。
“虔敬”是一种对神明或宗教信仰的诚挚敬仰和尊重,同时也是一种对尊敬的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极大敬畏和敬重的态度。
虔敬一词在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下的含义和应主要体现在对宗教、信仰、自然、艺术等的恭敬与诚意。以下是对虔敬一词在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下的含义和应用的详细分析:
佛教:在佛教中,虔敬通常指对佛法的恭敬遵循。佛教徒会通过冥想、诵经和参与寺庙活动来表达虔敬。例如,虔敬的佛教徒会定期到寺庙参拜,进行禅修和布施。
文化背景:
印度教:在印度教中,虔敬表现为对神灵的崇拜和奉献。例如,虔敬派运动(Bhakti Movement)强调个人与神灵之间的直接联系,信徒通过歌唱、舞蹈和祈祷来表达对神灵的虔敬。
现代用:
个人品质:虔敬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如一个虔诚、真挚的人会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真诚的关怀。
历史典故:
综上所述,虔敬一词在不同文化或宗教背景下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它不仅体在对宗教信仰的敬畏和奉献,还体现在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和个人品质的体现。
虔敬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不同宗教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以下是对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中敬历史演变的详细描述:
敬派运动(Bhakti Movement)起源于11至17世纪的印度,最初由南印度的泰米尔游方僧提出,并在11世纪由著名吠檀多哲学大师罗摩努阇(Ramanuja)理论化并传播到北印度。这一运动强调对神的虔诚崇信,主张通过虔诚行为获得解脱,反对繁琐的仪式和种姓制度。
虔敬派运动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个人对神的爱与奉献来实现精神上的解脱。这一运动反对印度教的传统祭司制度和复杂的祭仪,提倡用地方语言进行传教,并强调人在神面前一律平等。此外,虔敬派运动还倡导宗教宽容,号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团结起来。
虔敬派运动不仅在印度教内部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其他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它对耆那教、藏传佛教和上座部佛教都有显著影响,并直接促成了锡克教的诞生。锡克教的创始人纳克(Guru Nanak)就是一名虔敬派的圣人。
在古希腊时期,“虔敬”(pietas)意味着人神交互行为的恰当方式,最初用来描述人们对诸神的恐惧和敬畏。到了共和罗马时期,“虔敬”有了更多社会层面的涵义,多用来警示人们要对国家、父母和亲属履行义务。在帝国时期,虔敬的对象逐渐集中为特的精神模型——奥古斯都。
罗马时期的虔敬观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社会德,强调对国家、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这种观念在西塞罗等哲学家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锡克教的虔敬历史始于15世纪印度旁遮普的第1位导师纳克(Guru Nanak)。他的宗教实践在1699年由第2位导师戈宾丁·祖尔吉(Gobind Singh)正式确立。锡克教的虔敬观强对神的绝对忠诚和崇信,反对偶像崇拜、繁琐的礼仪、种姓制度和歧视妇女。
锡克教的虔敬观不仅在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锡克教徒通过军事化和政治活动,反对莫卧儿帝国的霸权,并在马哈拉杰·拉杰辛格统治下建了锡克联盟和锡克帝国。
虔敬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不同宗教中有着不的表现和影响。印度教的虔敬派运动强调个人对神的爱与奉献,反对繁琐的仪式和种姓制度;罗马宗教中的虔敬观则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美德和对国家、家庭的责任感上;锡克教的虔敬观则结合了宗教信仰和社会政治活动,强调对神的绝对忠诚和崇信。
在现代社会中,虔敬的态度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虔敬的态度有助于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这种态度不仅是一种信仰上的坚持,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力量,使人们能够在纷扰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在人际交往中,虔敬的态度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无论是在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还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虔敬之心都能为个人带来希望和勇气,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坚定。此外,虔敬的态度还体现在道德行为、慈悲与同理心上,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道德成长,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正义。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虔敬的态度对社会关系的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共同的信仰和仪式,使人们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团结,从增强社区感和归属感。这种共同的信念不仅有助于个人的精神成长,还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总之,虔敬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还对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虔敬与其他类似概念(如虔诚、尊敬)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首先,虔敬通常指对神或宗教的敬畏和信仰,强调内心的敬畏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例如,在佛教中,虔敬是通过各种仪式和实践来表达对佛陀及其教的尊重和承诺。这种虔敬不仅限于对佛陀的崇拜,还包括对佛陀教义和圣物的虔诚。
相比之下,尊敬(respect)则更广泛地应用于对他人、事物或观点的重视和考虑。尊敬可以是对个人、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等的尊重,而不仅仅是宗教信。例如,尊敬可以体现在对家庭成员、同事或社会角色的尊重上,而不仅仅是对神的敬畏。
诚(piety)则更多地与宗教信仰相关,强调对神的敬畏和爱戴,以及对上帝意志的顺服和真诚奉献。虔诚的行为可能包括祈祷、礼拜、斋戒宗教仪式,旨在表达对神的敬仰和忠诚。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通过日常的祈祷和诵读经文来表达对神的敬畏和爱戴。
此外,虔诚还可能带有负面含义,如“无思考的常规敬畏”。这种负面含义强调了虔诚行为可能缺乏深度思考和真诚,仅仅是种形式上的敬畏。
总结来说,虔敬、虔诚和尊敬在使用上有以下区别和联系:
虔诚:主要与宗信仰相关,强调对神的敬畏和爱戴,以及对上帝意志的顺服和真诚奉献。
联系:
在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培养虔敬的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树立榜样:父母应以敬畏神的榜样为孩子树立,即使在学识、赚钱、性格和习惯上,父母的榜样也应是真实的敬畏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感谢上帝、顺服权柄、感恩和节制,教导孩子认识和顺服上帝。
家庭祭坛:许多敬虔的基督徒家庭都有家庭祭坛全家人每天晚上或定期聚在一起读经祷告,这是教导儿女真道的最好方式。将福音传给儿女,使他们有永生的盼望,是最优先的事。
因龄施教:孩子年幼时以身示范,例如睡前读书。幼龄孩子记忆力非常好每晚睡前陪孩子读书,除了一些有趣的图画书外,也加入儿童圣经故事,如能让孩子背诵经节更好。
与孩子商量: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尊重孩子,凡事好好商量,并作孩子的好友及伙伴。对身材比大人矮小的儿童,特别是幼童,大人和他们讲话要屈身或蹲下,这也是尊重小辈的态度。
重视倾听与沟通:父母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避免用教训的口吻。记得把管教当作支援性的方式而非惩罚性的工具;孩子稍长,要避免体罚,特别避免在生气时责打小孩。要控制语言,避免严词责备小孩,应该用赞美多于责备的方式使小孩知错能改,而且有积极向上的心志。
教导孩子认识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感谢上帝、顺服权柄、感恩和节制,教导孩子认识和顺服上帝。
教导孩子感恩:教导孩子感恩上帝的创造和恩典,以及父母的付出,避免传递出理所当然的信息。
教导孩子节制:通过限制和引导,教会孩子节制,理解上帝的恩典不是用来换取想要的东西的资本。
钱财和购买原则:教导孩子辨别喜欢与需要,引导他们理解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能买得起,父母自身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祷告在敬虔养育中的角色:祷告是培养孩子虔敬态度的重要方式。通过祷告、沟通和意识的行动,父母可以积极表明他们的承诺,践行家庭使命宣言,用主的方式培养孩子。
创建家庭祈祷角落:指定一个祷区域告诉孩子们祈祷对你很重要,因此他们也会需要它。他们可以在祈祷角落放置喜欢的亲人照片、花朵、蜡烛或其他祈祷物品,使其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