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由于战局不利,将领们决定退兵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例句
1.他召集了许多谋士一同商议退兵之计。
1. 撤退军队。
引
1. 李逵叫道:“哥哥,军马到这里了,休要退兵,我与你先杀过去。”
《水浒传》第四七回
2. 若二处军马齐来,操必退兵矣。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3. 事已至此,应速思退兵之计。
清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沈复
2. 指败退的军队。
引
1. 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3. 指退伍的士兵。
引
1. 〔宋太祖〕又除去禁军中的老弱,设“剩员”处理。退兵下到诸郡,仍给兵俸。
《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
范文澜
拼音:tuì bīng
词性:动词
解释:指军队从战场或敌方阵地撤退,停止战斗行动。
例句:由于天气恶劣,指挥官决定退兵,等待更好的时机再进攻。
近义词:撤军、撤退
反义词:进军、进攻
退兵是指在军事行动中,军队从当前的位置或战场撤退,通常是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重新集结力量或执行战略调整。退兵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迫的,具体取决于战场形势和指挥官的决策。
在军事战略中,退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存实力:当战局不利或敌军力量过于强大时,退兵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保存己方的有生力量和资源,为未来的反击或防御做好准备。
重新部署:退兵可以为军队提供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部署,调整战术或战略,以更好地应对敌方的进攻或寻找新的机会。
诱敌深入:有时退兵是一种战术策略,目的是诱使敌军深入己方预设的防御阵地或陷阱,从而在有利条件下进行反击。
避免决战:在不利条件下,退兵可以避免与敌军进行决战,减少失败的风险,等待更有利的时机或条件。
政治或外交考虑:退兵有时也出于政治或外交的考虑,避免冲突升级或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
总的来说,退兵在军事战略中是一种灵活的策略,旨在通过暂时的撤退来达到更长远的目标。
历史上著名的退兵事件包括:
拿破仑从俄罗斯撤退(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大军在入侵俄罗斯后,因严寒和俄军的游击战术被迫撤退,损失惨重。
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法国敦刻尔克成功撤离了约33万士兵,避免了被德军歼灭。
长征(1934-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战略转移,最终成功到达陕北,保存了革命力量。
汉尼拔的撤退(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未能彻底击败罗马后,被迫从意大利撤退,最终返回迦太基。
希腊人的撤退(公元前401年):在《万人大撤退》中,希腊雇佣军在被波斯人背叛后,成功地从中亚地区撤退回希腊。
这些事件展示了战略撤退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及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退兵和撤退都涉及军事行动的停止或转移,但它们的含义和背景有所不同。
退兵:通常指军队从战斗或占领的地区撤出,可能是由于战略调整、达成协议或其他政治、军事原因。退兵往往是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可能涉及整个部队或部分部队的撤离。退兵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
撤退:撤退一般是指在战斗中由于不利局势(如敌方压力过大、补给不足等)而被迫采取的撤离行动。撤退通常是紧急的、临时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或避免更大的损失。撤退可能伴随着混乱或无序。
总结来说,退兵更多是战略性的、有计划的行动,而撤退往往是战术性的、被迫的应对措施。
在战争中,退兵的决定通常由最高军事指挥官或国家领导人做出。具体来说,这可能包括军队的总司令、国防部长或国家元首(如总统或国王)。决策通常基于战场形势、战略目标、后勤状况以及政治和外交因素等多方面的考量。
退兵对军队士气的影响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士气低落:退兵可能被视为失败或弱势的表现,导致士兵感到沮丧和失望,进而影响整体士气。
信心动摇:如果退兵的原因是战术失误或敌方的优势,士兵可能对指挥官的决策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他们对未来战斗的信心。
疲劳与压力:退兵通常伴随着长时间的战斗或行军,士兵可能会感到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士气和战斗力。
团结受损:退兵可能导致部队内部的分裂和不信任,尤其是在退兵过程中出现混乱或指挥不当的情况下。
恢复与调整:退兵后,如果指挥官能够有效解释原因并制定明确的后续计划,士兵的士气可能会逐渐恢复。反之,如果缺乏明确的方向,士气可能继续下滑。
外部影响:退兵还可能影响军队在公众和盟友中的形象,进而间接影响士兵的士气和心理状态。
总体而言,退兵对士气的影响取决于退兵的原因、执行方式以及后续的应对措施。有效的沟通和领导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负面影响。
现代战争中,退兵的策略相比以往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化与实时通信:现代战争依赖高度信息化的指挥系统,退兵策略可以通过实时通信迅速传达和执行,确保部队能够快速、有序地撤离。
精确打击与威慑:现代军队拥有精确打击能力,退兵时可以通过展示这种能力,威慑敌方,避免追击或干扰。
多维度掩护:现代退兵策略通常结合空中、地面和电子战等多维度掩护,利用无人机、电子干扰等手段为撤退部队提供保护。
模块化与灵活部署:现代军队往往采用模块化编制,退兵时可以迅速重组部队,灵活应对战场变化,减少损失。
国际合作与盟友支持:现代战争中的退兵策略可能涉及国际盟友的支持,包括提供空中掩护、情报共享或撤离通道等。
舆论与心理战:退兵时,现代军队可能通过舆论和心理战手段,弱化敌方士气或争取国际支持,减少撤退的负面影响。
这些变化使得现代战争中的退兵策略更加灵活、高效,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和风险。
退兵后,军队通常会采取以下后续行动:
重新部署:根据战略需求,军队可能会被重新部署到其他关键区域或任务中。
休整与补给:士兵和装备需要时间进行休整和补给,以恢复战斗力。
评估与总结:对此次行动进行全面评估,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情报收集:继续收集敌情和其他相关信息,为未来的行动做准备。
训练与演习: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演习,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
后勤保障:确保物资、医疗和其他后勤支持的连续性,以维持部队的长期作战能力。
心理支持:为士兵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应对战斗后的心理压力。
外交与政治行动:根据战略需要,进行外交谈判或其他政治行动,以巩固退兵后的局势。
这些行动旨在确保军队在退兵后仍能保持高效和准备状态,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退兵在国际法中主要涉及武装冲突的结束和军队撤离相关领土的法律问题。根据国际人道法和《联合国宪章》的相关规定,退兵通常发生在以下情况:
停战或和平协议:交战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停战或和平协议,规定双方军队从特定区域撤离。
联合国决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冲突各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并撤军。
单方面撤军:一方出于战略或政治考虑,单方面决定从特定地区撤军。
退兵过程中,各方应遵守国际人道法的原则,如保护平民、避免不必要的破坏和尊重战俘权利等。此外,退兵行动应确保不会引发新的冲突或人道主义危机。
总的来说,退兵在国际法中被视为结束武装冲突、恢复和平的重要步骤,其合法性和执行方式受国际法的规范和约束。
在退兵的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军事战略:评估当前的军事战略目标是否已经达成,或者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方向。
敌情分析:了解敌方动向、实力和意图,确保退兵不会给敌方创造有利机会。
部队状态:评估部队的士气、装备状况和补给情况,确保退兵过程中部队能够保持战斗力。
地理环境:考虑地形、气候和交通条件,确保退兵路线安全且可行。
政治因素:考虑国内外的政治影响,确保退兵决策不会引发国内不满或国际压力。
后勤保障:确保退兵过程中有足够的后勤支持,包括物资供应、医疗救助等。
时间安排:合理安排退兵时间,避免在不利条件下进行退兵。
撤退计划:制定详细的撤退计划,包括撤退路线、掩护措施和应急方案。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退兵决策,确保部队安全有序地撤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