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群峰之内,一座孤峰兀立而起,直插云霄。
2.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 矗立;直立。
引
1. 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
明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
徐弘祖
2. 峡谷中的航标灯大都兀立在崖岸边置于三角架上。
《三峡记》
徐迟
2. 直愣愣地站着。
引
1. 立身本农家子,有膂力,且善走。年二十许时,往往兀立田间,若有所思。
清
《春在堂随笔》卷六
俞樾
“兀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wù lì,主要意思是笔直地挺立或直立。常用来形容物体或人高耸、挺拔的状态。例如,在自然景观中,兀立可以用来描述山峰、树木等高耸入云的景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物的坚定和独精神。
兀立的近义词包括“耸立”和“挺立”,而反义词则有“坍塌”和“倒伏”。此外,兀立还可以形容一种孤独、不屈的精神状态,比如一个人在困境中独自坚持。
从史文献来看,“兀立”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中,用来形容山峰或建筑物的高耸姿态。现代汉语中,兀立不仅用于描述具体的物体,还可以用来形容抽象的概念,如思想、观点等。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兀立”一词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的问题。虽然有几篇文章提到了“兀立”的含义和用法,但这些文章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的解释和翻译上,没有提供具体的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实例。
例如,《徐霞客游记》中描述了“袈裟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的场景,但这并不是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其他文章也主要讨论了“兀立”的现代汉语含义和翻译。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关于“兀立”与“耸立、挺立”细微差别。所有我搜索到的资料都集中在“屹立”、“挺立”、“耸立”和“矗立”这几个词的使用上,而没有提到“兀立”这个词。因此,无法基于我搜索到的资料来回答关于“兀立”的问题。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