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片土地有着丰沛的膏泽,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例句
1.都江堰水利工程自修建以来膏泽千秋。
1. 滋润作物的雨水。
引
1. 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三国 魏
《赠徐
曹植
2. 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
晋
《抱朴子·博喻》
葛洪
3.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唐
《观田家》诗
韦应物
4. 然皆洑流内达,膏泽傍通,水利之中,最为永便。
元
《农书》卷十八
王祯
2. 比喻恩惠。
引
1.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
《孟子·离娄下》
2. 功德著乎祖宗,膏泽洽乎黎庶。
汉
《西都赋》
班固
3.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
宋
《上皇帝万言书》
王安石
4. 某以山谷朽民,沐浴膏泽深矣,其得无言!
明
《赠郡大夫瑶川先生汪公入觐序》
吴廷翰
5. 沐浴膏泽,解脱尘劳,实惟斯人之赐,于是尊仰而崇拜之。
《建立宗教论》
章炳麟
3. 犹言民脂民膏。
引
1. 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
《国语·晋语九》
2. 凋户疲氓,膏泽已竭。
唐
《答宰臣请复御膳表》
陆贽
4. 比喻物的精华。
引
1. 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
南朝 梁
《诗品》卷上
钟嵘
2. 是故一介之士,屏人独处,仰而思,俯而书,无论富贵酣养者,不足与其旨甘,分其膏泽。
清
《上汪瑟庵侍郎书》
恽敬
5. 润发用的油脂。
引
1. 今妇人发有时为膏泽所黏,必沐乃解者,谓之殖。
宋
《老学庵笔记》卷十
陆游
2. 膏泽无加,铅华不御,应与素娥争丽。
明
《喜迁莺·梅花》词
刘基
3. 如置膏泽于冶火之中,如置胶革于淫雨之中,岂有幸哉。
清
《潜书·太子》
唐甄
6. 滋润。
引
1. 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若君实庇荫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
《国语·晋语四》
2. 田谷将死,而神膏泽之;百姓无所告,而神恤之。
唐
《袁州祭神文》之三
韩愈
“膏泽”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含义,主要分为两种解释:
滋润土壤的雨水:在古代文献中,“膏泽”常用来形容及时雨,即能够滋润土壤、促进作物生长的雨水。例如,曹植在《赠徐干》中提到:“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土地能够得到及时的雨水滋润,就会有丰收的景。
比喻恩惠:在许多古代文献和成语中,“膏泽”被用来比喻君主或统治者对民众的恩惠和关怀。例如,《孟子·离娄下》中有“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君主能够听取臣下的建议并付诸实施,就能像及时雨一样给百姓带来恩惠。此外,宋代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也提到:“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意指君主应当给予百姓恩惠,否则会感到自责。
“膏泽”既可以指滋润土壤的及时雨,也可以比喻君主或统治者对民众的恩惠和关怀。这两个含义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些文化内涵。
膏泽在古代文学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曹植在《赠徐干》中也使用了“膏泽”一词,描述良田因雨水滋润而丰收的情景: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滋润之意:
另外,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提到“会看膏泽随车下,只恐诗人句未工”,表达了对及时雨的期待和对诗人创作的期许。
象征物的精华:
南梁钟嵘在《诗品》中提到“厌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将膏泽比喻为文章的精华。
民脂民膏:
在《国语·晋语九》中,“浚民之膏泽以实之”一语,将膏泽比喻为百姓的财富。
润发用的油脂:
明刘基在《喜迁莺·梅花》词中提到“膏泽无加,铅华不御”,形容润发用的油脂。
自然景观的描绘:
在古诗词中,膏泽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中的“膏泽且为喜”,表达了春雨带来的喜悦。
社会功能和道德价值:
膏泽作为比喻恩惠的成语有以下几个: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
膏泽之润:
出处:西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若江海之浸,~,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流风遗泽:
出处: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太祖经始大基,流风遗泽,所被者远,五圣遵业至今,百有二十余年。”
泽及枯骨:
出处:无具体出处,但常见于古代文献中。
泽被后世:
在现代汉语中,“膏泽”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可以从以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膏泽”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主要出现在一些特定的文学、历史或专业文献中。例如,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提到“膏泽”作为动词使用,体现了汉语的活性。此外,在古诗词网的词典释义中,“膏泽”被解释为比喻滋润作物的雨水或恩惠,也可指民脂民膏或物的精华。
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场景:
成语和俗语:在成语“渙然冰释”中,“膏泽”被用来形容像冰块化一样,比喻误会、疑虑、隔阂等完全消除。
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在古代,“膏泽”可以作为名词或动词使用,表示施加恩惠。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已经较少见,更多地作为名词使用,表示滋润、恩惠等抽象概念。
现代汉语中的其他相关词汇:
在现代汉语中,“膏泽”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文献和专业领域,尤其是中医领域。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膏泽一词在不同朝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有何差异?”这一问题。虽然有几条证据提到了“膏泽”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和含义,但我搜索到的资料并不足以全面覆各个朝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在先秦至汉代,膏泽主要指用于头发的香膏。《急就篇》记载了膏泽的制作方法,指出古人将各种香草用油脂煎熬,从而提取出其中的芳香物质,并用煎过的香油涂抹在头发上,以保持头发光泽润滑并增加香。
宋代:
在宋代,膏泽的含义有所扩展。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提到“以膏泽斯民”,这里的膏泽比喻为恩惠,意指对人民的恩泽。
明代:
在明代,膏泽脂香被用来形容油脂类的化妆品。《万历野获编》记载了明朝首辅张居正喜欢华美的服饰和化妆品,官员们也效仿其奢侈的作风。
周代: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膏泽”一词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中医文化的发展。
在甲骨文、金文和篆书中,“膏”字的字形和含义经历了多次变化。最初,“膏”字指的是庙堂中敬神的油脂,象征着神的恩泽和滋润。这种用法在《春秋》《礼记》中都有体现,如“膏者,神之液也”和“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这表明“膏”字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神圣和滋养的双重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膏”字的含义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在古代医学中,“膏”被用来指代包裹和保护内脏的柔软脂,以及药膏等。这种用法在《易经》和《诗经》中也有体现,如“雉膏不食”和“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些文献表明,“膏”字在古代不仅用于描述物质的精华,还用于描述保护和滋养的功能。
此外,“膏”字在茶文化中的应用也反映了其演变过程。唐代陆羽在《茶经》中首次记录了茶叶加工后出现的“膏化物质”,并将其称为“茶膏”。这种用法不仅体现了“膏”字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还反映了其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医文化中,“膏”字的演变更是显著。膏滋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十二病方》,其中提到膏剂的制作方法和应用。膏滋药通常是由汤药浓缩而成,具有营养五脏六腑的作用。这种由外敷逐步发展到内服治疗疾病的变革,标志着膏方在中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范围的扩大。
综上所述,“膏泽”一词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还体现了中医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