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你瞧他那副猥猥琐琐的德性,就知道他做不了什么大事。
2.他就是那副德性,连他的父母都拿他没什么办法。
1. 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引
1.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礼记·中庸》
2. 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
明
《传习录》卷上
王守仁
3. 盖其德性粹正得之天,而幞其真于外者,于文其大端也。
清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
梅曾亮
2. 品性;品质。
引
1. 溥德性凝重,度量宏远,在内阁,承刘吉恣肆之后,处以安静。
明
《名山藏·臣林记·徐溥》
何乔远
2. 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
清
《风筝误·和鹞》
李渔
3. 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女诫》《女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
4. 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绅士的太太》
沈从文
5. 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厦门印象》
王鲁彦
3. 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样、品行。含有轻蔑意。
引
1. 胡四:……你瞧见这个么?大爷有的是洋钱。可就凭你这德性(向黑三),一个子也不值!
《日出》第三幕
曹禺
“德性”一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主要涉及道德品性和自然至诚的本性。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德性的具体含义有所不同。
道德品性:德性通常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强调的是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和行为规范。例如,《礼记·中庸》中提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里的“德性”指的是君子所尊崇的道德品质,即自然至诚的本性。这种释强调了德性作为一种内在的优秀品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向善的本性。
自然至诚的本性:德性也可以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真诚善良的本性。这种解释强调了德性作为一种天生的、未经雕琢的品质,是人类道德行为基础。
品性和品质:在某些情况下,德性还可以指一个人的品性和品质包括才貌、举止和行为等方面。例如,在李渔的《风筝误·和鹞》中提到“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这里的“德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整素质和行为表现。
贬义用法:在方言中,德性有时也被用来形容不入眼的模样或品行,带有轻蔑之意。例如,在曹禺的《日出》中提到“胡四……你瞧见这个么?大爷有的是洋钱。可就凭你这德性(向黑三),一个子也不值!”这里的“德性”带有贬义,指令人反感的行为或态度。
德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既可以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也可以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甚至在某些语境下带有贬义。理解德性的体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德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其内涵、表现方式以及社会功能上。
在中国文化中,德性通常被理解为内在的品质和品格,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儒家思想中的德性包括智、仁、勇三达德,并强调忠和信的重要性。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勇种基本德性。道家则以“无为”与“法自然”来定义德性,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德行与德性的系,即德性是内在的品质,而德行是外在的行为表现。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德性概念则更侧重于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将德性视为一种知识或专门技艺,与其他技艺的区别在于它所针对的对象是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德性分为道德美德和智慧美德,并提出了14个具体的德性范畴。在西方文化中德性不仅是个体行为的指导原则,也是社会秩序和公共生活的基石。
此外,文化背景也影响了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如韩国,德性论点显得更为重要,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如德国,享乐主义则更为突出。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工作表现和人际行为正当性的解释上,还反映在不同职业群体对道德规范的偏好上。
总体而言,德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中国文化更注重内在品质和道德自觉,而西文化则更强调外在行为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德性与道德哲学中的其他概念,如美德和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明显的区别。首先,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关注的是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模式,强调通过习惯和实践培养良好的性格特质。这种伦理学认为,美德是介于邪恶与勇敢之间的稳定行为模式,并且这些美德通过长期的习惯和实践得以形成。
相比之下,德性论(Deontology)则更侧于行动的规则和义务,源于古希腊语“deontos”,意为“责任”。德性论认为,义务约束行为,超越后果的考量,仅依据规则判断行为的对错。康德的义务论是德性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强调理性能力和道德主动能力,认为个体在实施道德活动时,需要将感性情感纳入理性和德性的控制之中。
此外,德性伦理学与功利主义也有显著区别。功利主义关注行为的结果,即最大化净益大于损益。而德性伦理学则不将个体的福祉视为后果,而是通过非后果主义的手段来支持某些性格品质的善性。
从本体论角度看,德性论的本质是对“美德”的信念,但其含义与现代伦理学所定义的“道德”不同。亚里士多德和麦金太尔等德性论者将美德指向于“个体生活”或“个体生存”,这与希腊哲学之后的基督教哲学以及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中对伦理的定义所不同。
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也探讨了德性的概念,认为德性是主体遵循义务时内在自由的体现。他区分了德性观与德性义务,认为德性义务涉及道德意志规定的形式,但并不包含某个目的,实质上包括自我完善和他人的幸福两个方面。
总之,德性与美德、伦理等概念在道德哲学中有着复杂的联系和区别。德性伦理学强调个体性格的重要性,而德性论则侧重于行动的规则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中,德性的价值和重要性被广泛理解和评价。德性不仅是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更是社会秩和谐的基础。儒家思想尤其重视“德”的培养与实践,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将“仁德”作为个人和社会行为的最高准则。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德”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凸显。
德性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通过引导欲望合理化、表征为善之意向以及精神之能动性,促进人之成人、人之成己的积极价值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社会上只有符合德性的行为才有价值和道德。此外,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在生命伦中的契合也表明了德性在现代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敬德”作为传统道德概念之一,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并被视为统治者的资格条件。重建价值信念的关键在于重建人的尊严,克服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和拜金主义,同时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局限。梁启超在《德育鉴》中对传统道德的淬砺和新之,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德性的价值和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道德修养上,更在于其对社会秩序和谐的贡献。
德性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要的角色。从多个研究和文献中可以看出,德性不仅是个体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关键因素。
德性对个人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根据湖州师范学院的研究,《道德经》中的“道”和“德”概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文章指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法则,而“德”则是个人遵循“道”的表现。这种内在品质和外在行的结合,是个人成长和道德提升的关键。此外,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德育是将自然人转变为有德性社会人的重要途径,它对培育人的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性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例,印度尼西亚的德性教育特别关注认知能力和性格培养,以解决国家退步的问题,并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这种教育不仅涉及内在品质的培养,还包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品质。因此,德性教育是建设有尊严的国家社会的关键。
此外,德性还能够提升个体的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丽水师范学院的研究指出,德育对个体具有生存、发展和享用三方面功能,其中生功能强调了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些价值观使人具有“德性”和“德行”,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基本需求。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德性通过塑造个体的性格和行为准则,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和平。例如,印度国家服务计划(NSS)通过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礼貌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和平。这表明,德性不仅有助于个人性格的形成,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德性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保障。
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培养和提升个人的德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综合措施。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
建立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德育教育应涵盖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旨在养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这包括在学校课程中融入德育内容,并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提供支持。
推广优秀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通过媒体宣传、电视节目、广告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激励公众学习他们的样。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福利活动和志愿服务,通过社会实践和公共服务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挑战,培养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
加强社区和校组织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如学生社团、道德讲座和志愿者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学校可以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校园化艺术节、运动会、校园环境整治、主题党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德育中去。
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法律,使公民理解法律的意义和约束,培养守法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观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不能停留在书本上或课堂上,而应落实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日常自我教育和实践锻炼提升自我修养。
活动化的德育方法: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做节制的事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因此,道德教育必须通过活动进行,结合生活场景,将理想信念的知识融于生活,以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
丰富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如社会公益活动、劳动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和自修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马克思德育思想中强调,教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和自我意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创新则是人类思想和精神自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