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天职的意思

tiān zhí

天职

拼音tiān zhí

1.天职常用意思: 上天赋予的职责。

词性名词
近义词

2.天职常用意思: 人本来应尽的职责。

词性名词
近义词 本分

例句 1.作为一名医生,治愈病人是他的天职。
2.打击犯罪行为,维护治安是警察的天职。

天职引证解释

1. 上天的职任,指四时运行与万物生长等。

1.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荀子·天论》
2. 天职生覆,地职形载。 《列子·天瑞》
3. 臣闻天职生植,圣职教化,天职举则四时行,圣职修则万方理。 唐 《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 元稹

2. 天授与的职分。

1. 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 《孟子·万章下》
2. 然则官无巨细,皆分理天职,王者犹不敢私非其人,况人臣而敢叨居其位乎? 宋 《辞修起居注第四状》 司马光
3. 吾闻乡贤公曰:士以治经为天职。 清 《儆季子粹语·士职》 王兆芳

3. 指人应尽的义务。

1. 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 《宝剑歌》 秋瑾
2. 在他们自己的心理上,与其说为了帮助我们,倒无宁是克尽他们的天职。 《洪波曲》第十三章五 郭沫若
3. 在她看,伺候老人们是她的天职。 《四世同堂》三十 老舍


天职是什么意思

“天职”一词在中文中有多种含义,其核心思想是“应该承担的责任”或“应尽的职责”。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对自然和政治秩的理解。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天职”最初源于对自然秩序的崇拜,古人认为四时变化、万物生长是自的职能,因此称之为“天职”。这种观念在《荀子·天论》中有所体现,如“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为天职也”。此外“天职”也指治理政事的职责,如《孟子·万章下》中提到的政治职责。

在现代汉语中,“天职”常用于描述个人应尽的职责,例如保卫祖国、为人民服务等。它也可以指一种崇高的职责,适用于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

另外,“天职”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概念,特别是在基督教中,它与“Beruf”(职业)相关联,强调每个人在其世俗职业中履行上帝赋予的任务。马丁·路德在其宗教改革中将“天职”与职业联系起来,认为每个人的职业就是其天职,通过职业劳动来实现对上帝的顺服。

“天职”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既包括自然界的职能,也涵盖人类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在古代中国是在西方宗教文化中,它都强调了一种对职责的尊重和承担。

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天职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虽然多个证据到了荀子关于“天职”的概念,但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全面回答该问题。例如, 都提到了荀子对天职”的定义和理解,但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上,而没有涉及“天职”在更广泛的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如何解释《荀子·天论》中提到的“天职”概念?

荀子在《天论》中提到的“天职”概念,主要指的是自然界固有的职能和职责。荀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运行规律,这些规律是天生的、自然的,人无法改变或选择。例如,日月星辰的转、四季的更替、阴阳的变化等,都是自然界的常态,这些自然现象被称为“天职”。

荀子进一步解释说“天职”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即自然界通过其固有的规律和机制,自然而然地完成其任务,无需人为干预或刻意追求。这种观点强调了自然界的自主和不可抗拒性,认为天有其固有的职能,人应当顺应这些职能,而不是试图与之争夺或改变它们。

此外,荀子还指出,“天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固有职能,它还赋予了人的职责。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如节用强本、修道养备等,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荀子认为,圣人应当明辨天人之分,顺应天道,不与天争职,以达到“知天”的境界。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的“天职”概念,既指自然界固有的职能和规律,也指天赋予人的职责。

在现代汉语中“天职”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

在现代汉语中,“天职”一词被广泛理解和应用,其含义主要指人应尽的职责或上天赋予的崇的责任。这一概念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解释,在现代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天职”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如《荀子·天论》和《孟子·万章下》,其中提到四时变化、百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是“天”的职能,而人应尽的职责则是由“”赋予的。这种理解强调了自然秩序与人类责任之间的联系。

在现汉语中,“天职”的应用更加广泛和具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天职”指的是“应尽的职责(含崇高意)”,例如医生治病救人、军人保家卫国、教师关爱学生等都是各自的天职。这些例子表明,“天职”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崇高的职责,引导人们在各自的职业和社会角色中履行应尽的任。

此外,“天职”一词在现代社会伦理领域中也被广泛应用。它成为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的标准,强调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这种应用不仅限于职业领域,还扩展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

总之,在现代汉语中,“天职”被理解为一种崇高的职责,涵盖了个人在职业和社会中的应尽义务。

马丁·路德如何将“天职”与职业联系起来,具体有哪些理论或实践?

马丁·路德如何将“天职”与职业系起来,具体有哪些理论或实践?

马丁·路德的“天职”概念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之一。他首次将“职业”一词扩展至世俗职位和职业,认为每种正当的工作或社会职能都是上帝赋予的特定“使命”,需要独特的天赋、技能和才能。路德认为,个人道德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对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这赋予了日常世俗活动宗教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职业的思想。他强,上帝在日常的人类劳动、家庭责任和社会互动中发挥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无论是律师、士兵、护士、农民、传教士还是清洁工,都是上帝在不同生活阶段工作的地方。

路德的天职观具有“世俗性、平等性和神圣性”,并且不限于职业。在他看来,不论是受了圣职的主教、牧师,还是鞋匠、工匠和农民,只是工作内容不同,没有贵贱和高低之分。他认为,忠于职守就是服从上帝的安排,劳动成为德意志城市文明一种公共道德和公共精神。路德的职业观体现了对传统主义的回归,强调顺从神的旨意,这在路德宗教改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尽管路德的职业观受到传统主义的束缚,认为职业是神旨意的顺从,但他也反对资本主义特权和贫富差距,批判资本主义营利方式。他的天职观反对帕斯卡、托钵修士、耶稣会和功利主义,认为劳动分工迫使每个人为他人工作,履行世俗劳动的天职体现了博爱,而非资本主义精神。

总之,马丁·路德通过其“天职”概念,将职业视为上帝赋予的使命,强调个人在履行其世俗职责时的道德实践和教意义。

西方文化中与“天职”相似的概念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展的?

在西方文化中,与“天职”相似的概念主要包括“职业”、“使命”和“责任”。这些概念的发展与宗教、伦理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1. 职业(Vocation): 在西方文化中,“职业”一词最初源自德语的“Beruf”,这个词本身就具备“职业”和“天职”两种含义。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期间将“Beruf”翻译为上帝的召唤(Ruf)和世俗职业(Arbeit),从而将神圣的呼召与普通人的职业结合起来,形成了特的“天职观”。这一观念强调每个人无论从事何种世俗职业,都有其神圣意义,这是由上帝安排的任务。

  2. 使命(Mission): 使命概念在西方文化中也有深远的影响。加尔文主义将劳动视为天职,并认为经商活动是响应帝召唤的表现。这种观念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使命”的概念,即个人的职业和创造的价值应与先验的使命相结合。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宗教信仰,还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 责任(Responsibility): 责任是另个与“天职”相似的概念。在新教伦理中,履行世俗的工作义务被视为对个人道德最高的评价。韦伯在其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的天职观将信仰与俗世活动结合,赋予了俗世活动一种终极使命,这种使命让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有了意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

  4. 理性化与社会变迁: 韦伯在研究中提到,新教伦理中的禁欲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而这种精神又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理性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体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例如,韦伯在《政治作天职》中探讨了卡里斯玛式领袖和职业政客在西方政治历史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西方文化中的“天职”概念经历了从宗教到世俗的演变过程。马丁·路德通过宗教改革将“天职”概念普及到所有职业,使其成为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