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拔萃的意思

cuì

拔萃

拼音bá cuì

1.拔萃常用意思: 超出一般,才能出众。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出众 , 出色 , 拔尖
反义词 平庸
例词出类拔萃

例句 1.他的硬笔书法,在众多同学中出类拔萃。
2.他是个天才,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一直出类拔萃。

2.拔萃常用意思: 选出最精彩、最有价值的作品等。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拔萃引证解释

1. 犹出众。

1.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孟子·公孙丑上》
2. 若以所短弃所长,则逸侪拔萃之才不用矣。 晋 《抱朴子·备阙》 葛洪
3. 但恐位早先达,才非拔萃,虚承厚眷,不副高闻。 唐 《与契 王勃
4. 他不仅是一位出类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学家。 《蒲剑集·庄子与鲁迅》 郭沫若
5. 因编《琵琶记》,用雪蔡伯喈之耻,其曲调拔萃前人。 明 《闲中今古录摘抄》 黄溥

2. 唐代考选科目之一。

1. 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 《新唐书·选举志下》
2. 其后比以书判拔萃,选为万年尉。 唐 《李公墓志铭》 韩愈
3. 两汉而下,莫若唐天宝之制……其得第者,但谓之选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道者,谓之宏词;试判三道者,谓之拔萃,中是选者,得不限年而授职。 宋 《论取士》 包拯

3. 清代用以代称拔贡。

1. 海盐朱九朵山以癸酉拔萃为户部郎。 清 《京尘杂录·辛壬癸甲录》 蕊珠旧史
2. 拔萃簪花十五余,倾城看杀好头颅。 清 《岁暮怀人》诗之二七 黄遵宪

4. 犹精选。

1. 这个本子除去为了要用形象来介绍剧情,改作和保留了“鼠祸”、“受嫌”、“被冤”三折之外,主要是保留了被拔萃在《缀白裘》中的几个最精彩的折子。 《论〈十五贯〉的改编》 夏衍


相关词 出类拔萃 拔萃出类

拔萃是什么意思

“拔萃”一词的含义主要指才能出众、超出同类之上,常用于形容人品德或才能特别优秀。其拼音为“bá cuì”,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意为超出同类,拔出群类。

在古代文献中,“拔萃”不仅用来形容人才出众,还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用于选拔官员。此外,在清代,“拔萃”也用来代称拔贡。

现代汉语中,“拔萃”常被用来形容某人在同辈中表突出,超越一般水平,例如学习成绩、艺术才能等方面的表现。其近义词包括“出色”、“出众”,反义词为“平庸”。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拔萃”一词的具体语境和含义可以从多个证据中得到解释。根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具体语境
  2. 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这句话出现在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中,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孔子的品德和才能。
  3. 这句话的背景是孟子在讨论孔子是否属于“出类拔萃”的人物。孟子认为孔子的品和才能远远超出了其他圣人,甚至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者。

  4. 含义

  5. “拔萃”意为超出同类之上,形容人的品德、才能或才能特出,超越众人。中提到,“萃”字原意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同类聚集,象征着人的品德才能超越同辈。
  6. 中提到,孟子认为孔子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意思是孔子的才能和智慧超凡脱俗,远超同类人。

  7. 成语“出类拔萃”

  8.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中都提到了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
  9. 成语的结构为联合式,常用程度为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为褒义,用于人或事物。近义词有“鹤立鸡群”、“超群绝伦”,反义词有“滥竽充数”、“碌碌无能”。

唐代科举考试中拔萃科的具体内容和选拔标准是什么?

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拔萃科具体内容和选拔标准如下:

具体内容

拔萃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试三条”,即考生需要撰写三条判文。这些判文通常涉及法律案例的分析和判决,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例如,贞元十九年(803年),白居易中拔萃甲科时所试的《毁方瓦合判》等判文,被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

选拔标准

拔萃科的选拔标准较为严格,分为甲等和及第两等。具体来说:1. 甲等:即上第,是拔萃科中的最高荣誉。考生需要在三条判文中每条都表现出色,通常要求六通四为及第,准例通五为上等。2. 及第:即入等,是拔萃科的次高等级。考生需要在三判文中至少有五条表现良好,通常要求六通四为及第。

此外,拔萃科还存在科的概念,即甲第,如孙嘉之等人通过书判拔萃甲科及第。

其他相关信息

拔萃科有时也被称为“超绝科,是吏部特设的科目,旨在选拔有能力的人才。拔萃科的考试内容和标准体现了唐代科举制度对法律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视。

清代拔贡制度的详细情况及其与拔萃的关系如何?

清代的拔贡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由学政从秀才中选拔文学兼优者,称为“拔贡生”,并送入京师参加会试和廷试。拔贡制度沿袭自明代,清初每六年选拔一次,自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成为永制。

拔贡生在通过会试、廷试后,根据成绩分为一、二、三等,分别担任七品京官、知县或任教职。未入选者则罢归,称为“废贡”。拔贡的地位较高,是清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

拔贡制度与拔萃的关系并不明确。拔萃通常指的是在某一领域或学科中表现出色的人才,而拔贡则是通过特定的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优秀生员。两者在选拔标准和目的上有所不同。拔贡更侧重于文学和行政能力的综合考察,而拔萃则可能更注重专业技能或学术成就。

拔贡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 选拔:由各省学政从府学和县学的学生中进行选拔,府学选拔2名,县学选拔1名。2. 考试:选拔出的拔贡生需参加朝考,朝考合格者方可任官职。3. 任用:考一、二等者,分别以七品小京官分部学习或以知县分发试用;考取三等者,以教职或佐贰等官用。4. 未入选者:复试未入选及原考列三等者,送国子监肄业。

拔贡制度在清代科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其选拔周期较长(每十二年一次),可能导致人才选拔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不足。此外,拔贡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冒滥现象等。

现代汉语中拔萃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应用场景有哪些?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全面回答关于现代汉语中“拔萃”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应用场景的问题。以下是基于现有资料的一些相关信息:

  1. 使用频率
  2. 目前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或研究显示“拔萃”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使用频率。然而,从多个证据中可以看出,“拔萃”一词在文学、成语和日常用语中都有一定的使用频率。例如,“拔萃”常与“出类拔萃”等成语一起出现,这些成语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语中较为常见。

  3. 应用场景

  4. 文学和成:在文学作品和成语中,“拔萃”常用于形容人的才华和能力出众。例如,“拔群出萃”这一成语用于描述某人在某个领域中表现出色。
  5. 日常用语:在日常交流中,“拔萃”可以用来赞美某人的品德、才能或业绩超出常人。例如,可以说“他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真是拔群出萃”。
  6. 教育和职业:在教育和职业领域,“萃”常用于描述学生或员工的卓越表现。例如,一个学生在学术上表现突出,可以被称为“拔萃的学生”。
  7. 艺术和文化: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拔萃”也可以用来形容作品或表演的高水平。例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以被称为“拔萃的精品”。

  8. 近义词和反义词

  9. 近义词包括“超凡脱俗”、“鹤立鸡群”、“出类萃”等。
  10. 反义词包括“碌碌无为”、“泯然众人”、“等闲之辈”等。

拔萃与其他形容词(如出色、出众)在使用上有何区别和联系?

拔萃与其他形容词(如出色、出众)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区别

  1. 含义和侧重点
  2. 拔萃:主要用来形容某人在品德、才能或成就上超出同类,通常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中。例如,“出类拔萃”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或方面越一切,突出群伦,超过其他人的才能和成就。
  3. 出色:表示某人或某事在特定领域或方面表现得格外好,超出一般水平。它更强调在特定条件下的优秀表现,常用于口语中。例如,“出色的艺术作品”。
  4. 出众:形容某人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与众不同。它通常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才能或行为。例如,“她是一位出众的演讲者”。

  5. 适用范围

  6. 拔萃: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才能或事物所具有的优异性。例如,“出类拔萃的科学家”。
  7. 出色:可以用于描述各种事物,包括人的才能、任务完成情况等。例如,“出色的外交家”。
  8. 出众:常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才能或行为。例如,“出众的外貌”。

联系

  1. 共同点
  2. 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超出一般水平。例如,“拔萃、“出色”和“出众”都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卓越表现。

  3. 近义词关系

  4. 拔萃出色出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具体选择哪个词语取决于语境和强调的重点。例如,“拔萃”更正式,而“出色”和“出众”则更口语化。

  5. 成语中的应用

  6. 语“出类拔萃”中的“拔萃”与“出色”、“出众”有相似的含义,都是形容超出同类之上。例如,“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与“出色/出众的科学家”在意思上相近。

总结

拔萃、出色和出众在使用上有显的区别,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拔萃更正式,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品德和才能;出色更口语化,强调特定条件下的优秀表现;出众则更广泛,适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才能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