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俗气的意思

qi

俗气

拼音sú qi

1.俗气常用意思: 粗俗;不高雅。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粗俗 , 庸俗 , 鄙俗 , 鄙俚 , 粗鄙
反义词 雅致 , 高雅 , 高尚

例句 1.她戴的大金链子毫无美感,显得人很俗气。
2.这块布的颜色花样真好,一点儿都不俗气。

俗气引证解释

1. 风气;习尚。

1. 俗气轻急,不识礼教,盛饰子女以招游客,此其土风也。 《魏书·司马

2. 尘世气。

1. 汝有三分骨,而未免俗气。 宋 《夷坚三志己·半山两道人》 洪迈

3. 庸俗不高雅的情趣、格调。

1. 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 宋 《答子勉》诗之二 苏轼
2. 则他这行装特整齐,书舍无俗气。瑶琴壁上悬,宝剑床头立。 元 《鸳鸯被》第四折

4. 粗俗;庸俗;不高雅。

1. 他嫌这些人俗气,每日坐在书房里做诗看书,又喜欢画几笔画。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
2. 你拣那有意思儿又不俗气的东西,你多替我带几件来。 《红楼梦》第二七回
3. 我问你,你刚才为什么偏要看那个女人?有什么美?又粗,又胖,又俗气,又没有一点教育。 《日出》第二幕 曹禺
4. 何意蓦遭狂奴,俗气薰炽,毒手摧残,复又诬陷秋公,谋吞此地。 《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俗气是什么意思

“俗气”是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形容一种不高雅、粗俗或庸俗的情趣和格调。它通常指世俗间的恶浊气息,以及缺乏品味或美感的行为或物品。

具体来说,“俗气”可以指以下几种情况:

  1. 庸俗、粗俗:指行为、言谈或格显得低俗、不雅致,缺乏品味。例如,某些装饰过于华丽但显得俗气,或者穿着打扮过于夸张而失去美感。

  2. 社会风气:俗气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风气,如某些地方的风俗习惯被认为是俗气的。

  3. 情感状态:俗气有时还用来描述因听闻次数多而感到厌烦或腻烦的情绪。

  4. 文学与艺术中的应用:在文学作品中,俗气常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美感或品味的行为或物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社会评价标准:俗气作为一种社会评价标准,与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和文化资本密切相关。例如,不同社会阶层对么是“俗”的看法可能不同。

  6. 文化现象:俗气在现代文化中也与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有关,表现为一廉价、肤浅的美学倾向。

“俗气”一词涵盖了从个人品味到社会风气的广泛含义,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及对低俗、庸俗事物的批判态度。

俗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定义和接受度何差异?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俗气的定义和接受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钱钟书在其论文《论俗气》中指出,俗气并非绝对的负面属性,而是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事物中某成分的量超过个人认为适当的量,二是事物能感动的人数超过个人所属阶级的人数。这种定义揭示了俗气与个人审美、道德观念和自卑心理的复杂关系,强调了俗气在社会评价中的独特地位。

然而,赫胥黎先生的观点认为俗气随社会阶级而变,但仅限于了解其渊源,未揭示其性质。这表明在不社会阶层中,对俗气的定义和接受度存在差异。例如,在乡村,人们因经济条件限制,穿着朴素,生活简朴,常被外界视为“俗气”。而在城市中,暴发户的物质生活和粗鲁行为也被贴上“俗气”的标签。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俗气的多维度定义和评价标准。

此外,文章还提到,真正的“俗气”并非由外在条件决定,而是源于内心的私心和算计他人的心态。这意味着在精神层面,俗气与高雅的思想和生活态度形成对比,强调了心灵纯净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性。因此,俗气的定义和接受度不仅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还与个人的内心状态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俗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定义和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社会阶层的不同,还与个人的审美、道德观念和内心状态有关。俗气并非单一的负面缺陷,而是反映了个人对事物的审美和道德判断。

如何量化或评估一个物品或行为的“俗气”程度?

量化或评估一个物品或行为的“俗气”程度,首先需要明确“俗气”的定义。根据钱锺书的观点,俗气并非负面缺陷,而是正面的过失,指的是在形式或内容上过于夸张和卖弄。具体来说,俗气的物品或行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过度装饰:如戴满钻戒的手、浓妆艳抹的脸等,这些过度的装饰和夸张会让人感俗气。
  2. 迎合低级趣味:例如,迎合低级趣味的行为,如穿着廉价华丽的衣服招摇过市。
  3. 粗俗的语言和举止:使用下流字眼、粗俗的举止等。
  4. 供过于求:俗气的东西通常数量多、价格低,供过于求,因此价值降低。
  5. 盲目攀附:盲目追求感官刺激、贪图财色的行为也被视俗气。

评估一个物品或行为的“俗气”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外观设计:单品的款式色彩、面料、图案等综合起来共同决定单品的轮廓和量感。
  2. 社会接受度:一个物品或行为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某物为“俗”,则其俗气程度较高。
  3. 个人审美阈值:不同的审美主体有不同的俗气“阈值”,低于某个人审美情趣的事物或为,在一定条件下,就是俗气。

在现代社会中,哪些因素最能影响人对“俗气”的感知和评价?

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人们对“俗气”的感知和评价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审美观和道德观念:不同的人对美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与个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密切相关。例如,些人可能认为简单朴实是美的,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觉得过度华丽才是美的。这种差异导致了对“俗气”的不同看法。

  2. 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对美的标准不同,但俗气的形成并非仅由社会阶层决定。它还涉及个人对事物评价标准和心理反应。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面对美的追求时,可能会因为过度模仿或追求而显得俗气。

  3. 媒体和文化背景:媒体、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都可能影响人们对俗气的感知。例,在不平等的社会中,人们可能因缺乏机会或资源而感到绝望和愤怒,从而转向低俗行为发泄情绪。

  4. 价值观和社交行为:俗气的人可能盲目追求流行和时尚,过于关注外在表象而忽视内在品质和修养。他们可能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而忽略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求。在社交场合中,俗的人可能过于迎合他人,追求表面的和谐和融洽,而忽视真实的交流和互动。

  5. 音乐和艺术:判断一首歌是否“俗气”,主要受旋律歌词的难易、受众群体和歌手定位等因素影响。旋律歌词于简单或难懂,或者受众群体对音乐的接受度较低,都可能导致歌曲显得俗气。

  6. 精神状态:俗气也被描述为一种精神状态,长期的俗气会消磨人的生命,使人陷入算计与得失的循环中,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

综上所述,人们对“俗气”的感知和评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审美观、道德观念、社会阶层、媒体和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交行为以及精神状态等。

“俗气”一词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它如何从古代到现代发生变化?

“俗气一词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其字源和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来考察。根据《说文解字》,“俗”的解释为“习也,从人,谷声”,表示与人有关的习俗或习惯。在古代文献中,“俗”字常用来描述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例如,《魏书·马叡传》中提到“俗气轻急,不识礼教”,描述了某些地方的风俗习惯。

到了宋代,苏轼在《答子勉》诗提到“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表达了对高雅情趣的向往。元代无名氏在《鸳鸯被》中也提到“书舍无俗气”,形容书房中的高雅氛围。这些例子表明,在古代,“俗气”一词常用于形容与高雅、文雅相对立的庸俗、粗俗的情趣或格调。

在现代汉语中,“俗气”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扩展,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过于普通、不雅或不高档。例如,《儒林史》和《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中都有使用“俗气”一词的情节,如《儒林外史》中提到“他嫌这些人俗气”,以及《红楼梦》中提到“你拣那有意思儿又不俗气的东西”。这些例子显示了“俗气”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那些缺乏品味或格调的行为和物品。

综上所述,“俗气一词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从描述社会习俗到贬义形容庸俗、不雅的过程。在古代,它更多地被用来描述社会风尚和习俗;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哪些著名的例子展示了对“俗气”的批判或赞美?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对“俗气”的批判或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讽刺(Satire)
  2.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 modest proposal》 :这篇讽刺性散文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建议爱尔兰的贫困问题可以通过将穷人家的孩子作为食物出售来决,从而揭示了社会和经济问题的荒谬性。
  3. 伏尔泰的《老实人》(Candide) :这部小说通过讽刺和辛辣的幽默,嘲讽了社会对道德威的盲目接受,并因其宗教亵渎、政治煽动和智力敌意而被广泛禁用。
  4. 马里翁·德萨德的《朱斯蒂娜》和《卧室中的哲学》 :这些作品通过故意荒谬和色情的故事,讽刺了上层社会的虚伪。

  5. 拟人化(Pathetic Fallacy)

  6. 约翰·济慈的《致忧郁》(Ode to Melancholy) :在这首诗中,济慈使用拟人化手法,将忧郁比作哭泣的云朵,赋予无生命物体以人类情感,从而表达了深深悲伤。
  7. 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步于云朵之下》(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在这首诗中,华兹华斯将自己比作孤独的云朵,通过拟人化手法表达了个人的孤独感。

  8. 俗气(Kitsch)

  9. 唐伯虎的《桃花庵诗》 :这首诗通过表现唐伯虎的真实平凡和愤世嫉俗,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管被批评为俗气,但其强烈的感染力和色彩使其受到许多人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