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这部小说文辞鄙俚,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2.他的评论总是带有鄙俚的口吻,让人感到不舒服。
1. 粗野;庸俗。
引
1. 非鄙俚之言所能具。
晋
《魏都赋》
左思
2. 拙俗鄙俚,亦有不取。
唐
《本事诗序》
孟启
3. 然其词鄙俚,殆可笑噱。
清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
纪昀
4. 高雅的人说:“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
《热风·随感录十七》
鲁迅
2. 指粗俗的人。
引
1. 太祖遂为魏公矣。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2. 鄙俚重之,以为异馔也。
唐
《岭表录异》卷下
刘恂
3. 而其事出鄙俚,皆当时家人女子传习所见。
《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刘岳》
“鄙俚”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ǐ lǐ主要含义是指粗野、庸俗,特指粗俗的人或事物。在古代文献中,“鄙俚”常用来形容言行粗俗、缺乏高雅品味的人或事,体现了低级趣味,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水平。
“鄙俚”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广泛的使用,例如晋代左思的《魏都赋》中提到:“非鄙俚之言所能具”,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序》以及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中也多次使用该词来形容粗俗的言行。此外,“鄙俚”还被用于描述质朴、粗俗的文辞,如“文辞鄙俚,不登大雅之堂”。
在现代汉语中,“鄙俚”仍表示粗野、庸俗,并且指代粗俗的人。例如,鲁迅在《热风·随感录十七》中提到:“高雅的人说:‘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此外,“鄙俚”也常用于批评低俗行为或言论,表达不满或不赞同。
“鄙俚”一词在汉语中主要表示粗野、庸俗,同时也指代粗俗的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应用。
无法找到具体的古代文献中使用“鄙俚”一词的案例。中提到“鄙俚”一词的定义和出处,但没有提供具体的使用案例。
在古代汉语中,“鄙俚”、“粗俗”和“俗”虽然都带有贬义,但它们在使用上有所区别。
用法:鄙俚常用于描述语言或行为的粗野和庸俗,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粗俗:
用法:粗俗常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或语言的粗野和不文雅,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庸俗:
总结:- 鄙俚:侧重于语言或行为的粗野和庸俗。- 粗俗:侧重于言行举止的粗野和不文雅。- 庸俗:侧重于事物或人的平庸和低劣。
鲁迅提到的“白话鄙俚浅陋”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具体背景和内容如下:
鲁迅在这一期积极参与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使文学作品更贴近大众,更具有教育意义。
具体内容:
鲁迅还提到,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如果都被认为是“鄙俚浅”,那么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他强调,白话文的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不应被复古主义者所污蔑。
鲁迅的反驳:
鲁迅提到的“白话鄙俚浅陋”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主要是针对那些反对白话文、主张文言文的保守派和复古主义者。
在现代汉语中,“鄙俚”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现代汉语中,“鄙俚”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更多地出现在书面语中,尤其在描述某些文学作品或语言风格时。例如,《日本江户中后期性灵说的弊端与反思》中提到“鄙俚”主要针对作品内容而言,涉及艳俗和浅俗情况。
语境的变化:
此外,现代汉语中还存在一些网络用语和低俗表达,这些用语有时也被归类为“鄙俚”。例如,《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中提到网络词语引发的低俗表达问题,这与传统文化的流失有关。
文化背景的影响:
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回答问题“‘鄙俚’一词在不同地区或方言中的表达方式有何差?”。我搜索到的资料主要集中在“鄙俚”一词的定义、用法和出处,但没有具体提到不同地区或方言中的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