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虽然他嘴上说再考虑考虑,其实心里早想好了。
2.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其实十分容易。
1. 实际情况;实际上,事实上。
引
1.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孟子·滕文公上》
2. 璧者象前所沉之璧,其实非也。
汉
《论衡·纪妖》
王充
3. 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
《北史·萧大圜传》
4. 给事中李侃对众洒泣,都给事中林聪出,语人曰:“吾恸,不署名。”其实不然也。
明
《双槐岁钞·易储诏》
黄瑜
5. 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朝花夕拾·〈狗、猫、鼠〉》
鲁迅
2. 实在;确实。
引
1. 帝召学士马裔孙谓曰:“在德语太凶,其实难容。”
宋
《续世说·直谏》
孔平仲
2. 折末斩便斩敲便敲剐便剐,我其实不怕。
元
《豫让吞炭》第三折
杨梓
3. 他其实不在家,我又不是先知了风声,把他藏起,和你讲价钱。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4. 一根一根竖挺着的老树,一堆一堆蹲踞着的磔石,其实凶恶。
《赵阎王》第二幕
洪深
“其实”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qí shí,具有多重含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其实”主要用副词,表示转折,强调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或事实,通常用于承上文,揭示出与表面现象不同的真实情况。
具体来说,“其实”的核心语义是“揭示并澄清真相”,它用于纠正、补充或填补信息空白,以消除受话人对某事实的错误观点或认知空白。例如,在句子“画家其实并非不懂世故”中,“其实”用于强调画家实际上是有世故的,这与表面现象不同。
此外,“其实”也可以表示“确实”或“的确”,用于强调事实的真实性,如“其实不是她说的那个意思”。在古代文献中“其实”同样用于表达实在或确实的意思,如《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例子。
“其实”的语义背景包括表达观点、纠正错观点、填补信息空白等,这些功能使其在语言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其实”不仅用于描述事实,还可以用于描述人物的表面形象与内在性格或行为的不一致。
“其实”在汉语中的用法非常灵活,既可以用于描述实际情况,也可以用于强调事实的真实性,还可以用于纠正和补充信息,帮助揭示真相.
在古代汉语中,“其实”一词的用法和例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和例子。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它的果实”,二是表示“那实际上”。这两个含义在不同的文献中都有所体现。例,在《晏子使楚》中,“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一句中,“其实”指的是“它的果实”,意在强调叶子虽然相似,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同样,在《赤壁之战》中的“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一句中,“其实”则表示“那实际上”,意在指出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实际上却是汉朝的奸贼。
此外,“其实”还可以用来表示实际情况或确实性。例如,《北史·萧大圜传》和《儒林外史》中例子展示了“其实”在描述事物实际情况时的应用。这表明“其实”不仅用于转折句式中,强调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实际情况。
在文言文中,“其实”的表达方式多样,可以由“实”、“信”和“然”三个字来表示。中,“实”意为真实,表示实际上的情况;“信”意为确实,表示确实存在或真实的情况;“然”意为是的,表示同意或认可。这些字在不同的语境下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如“实心”、“充实”、“实话”、“实惠”等。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的具体用法包括表示“它的果实”、“那实际上”,以及用来描述实际情况或确实性。
在现代汉语中“其实”与其他副词如“果然”、“确实”在表达事实真实性的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句法位置:这些副词都可以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如“确实常用于句子前或中,而“实在”则可置于句子前或中。
区别:
“其实”、“确实”和“实在”在现代汉语中虽然都用于表达事实真实性,但它们在语义侧重点、语用功能以及搭配选择上存在细微差别。
在现代汉语中,“其实”常用于描述人物的表面形象与内在性格或行为的不一致。例如,当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很严厉,但内心却非常温柔时,可以说“他其实很温柔”。这种用法强调了人物的真实性格,与他们给人的表面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其实”也可以用来揭示某人的真实意图或行为。比如,如果一个人表面上声称自己很忙,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忙,可以说“他其实并不那么忙”。这种用法不仅揭示了人物的真实情况,还可能带有轻微的批评或刺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其实”常用于描述人物的真实性格或行为,如鲁迅的《朝花夕拾·<狗、猫、>》中提到的“画家其实并非不懂世故”,这里的“其实”用来强调画家的真实情况,即他并非真的不懂世故。这种用法不仅揭示了人物的真实性格,还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其实”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和解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际情况:在一些情况下,“其实”用于描述个事物的真实状态或事实。例如,在句子“画家其实并非不懂世故”中,“其实”表示画家实际上并不缺乏世故。同样,在句子“那个众人眼中的乞丐,其实是化了装的警察”中,“其实”也表示这个乞丐实际上是一个伪装成乞丐的警察。
实在或确实:在某些语境下,“其实”用来强调事情的真实性和确凿性。例如,“其实不是她说的那个意思”强调事情的真实义。此外,“消息确实”也表示信息的真实可靠。
转折或确认:作为副词使用时,“其”可以表示确认或转折。例如,“这孩子实在聪明”表示对孩子的聪明程度的确认。类似地,“问题看来简,实在并不如此”表示对问题复杂性的确认。
情感色彩:在表达惊讶或强调时,“其实”也可以带有情感色彩。例如,“我居然中奖了!”中的“其实”表达了意外和惊喜的情绪。
上启下:在文学作品中,“其实”常用于承上启下,连接前后文的意思。例如,《孟子》、《北史》和鲁迅作品中的例子展示了这一点。
同义词与搭配:根据不同的语境,“其实”可以与多种词汇搭配使用,如“实在”、“本来”、“原来”和“原本”等。这些词汇在具体语境中可能有细微的差别,但都与“其实”的基本含义相关。
“其实”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示实际情况、实在或确实,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表达确认、转折、惊讶或情感色彩。
关于“其实”的语义背景,学术界已经有多篇论文和文献提供了深入分析。以下是一主要的研究成果:
郑洁的研究: 郑洁在2020年的论文中使用语义背景分析法和语义结构分析法探讨了“其实”一词的核心语义为“揭示并澄清真相”。她指出,“其实”由核心语义不断经历主观化形成“纠正”“填补”的用法,并发展趋向话语标记的其他话语及篇章功能。
张谊生和崔蕊的研究: 张谊生在2000年将“其实”类为可移动的态度副词,可以在句子的主语或话题之前或之后出现,以表示说话者对句子所表达的事件的态度或评价。崔蕊则从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对“其实”进了分析。
唐斌的研究: 唐斌在2007年的究中指出,“其实”在英文中可表达为“Actually, As a matter of fact, in fact”,并强调了其在语篇角度的语用功能。
王江和方清明的研究: 王江和方清明在他们的研究中也强调了在语篇角度对“其实”进行语用功能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