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老人回想起异日艰苦奋斗的岁月,一时间热泪盈眶。
2.当你老时回想起异日,希望能够无悔于年华逝去。
1. 往日;从前。
引
1. 五年国谷之重,什倍异日。
《管子·山权数》
2. 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
《汉书·高帝纪下》
3. 异日惟是聚集游民,刮咸煮盐,颇干盐禁,时为寇盗。自为潴泺,奸盐遂少。
宋
《梦溪笔谈·权智》
沈括
2. 犹来日;以后。
引
1.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
《庄子·德充符》
2. 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史记·张仪列传》
3. 因为上言:“某可为将,某可为相,幸异日用之。”
唐
《顺宗实录五》
韩愈
4. 请将此书留之异日,以证将来之进退,何如?
《复妻书》
吴樾
5.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搅,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致蒋经国先生书》
廖承志
3. 不在同一天;隔日。
引
1.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宋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拼音:yì rì
词性:名词
解释:指将来的某一天,通常用于表示不确定的时间。
例句:我们异日再详谈这个问题。
近义词:他日、将来
反义词:今日、现在
“异日”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指的是“将来的某一天”或“未来的某个时间”。它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示对未来某个不确定时间的预期或计划。例如:“我们异日再详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将来再详细讨论。”
“异日”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表示“将来”或“某一天”的意思。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
表达未来的时间:用于谈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计划。例如:“异日若有时间,我们再详谈。”
回顾过去时的假设:用于表达对过去的假设或反思。例如:“若异日早知如此,我必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文学或正式场合:在文学作品、演讲或正式文件中,使用“异日”可以增加文雅或庄重的语气。例如:“愿异日我们还能再聚首,共话今朝。”
需要注意的是,“异日”在现代口语中并不常见,更多用于书面表达或特定语境中。
“异日”和“未来”都是表示时间的概念,但它们的用法和含义有所不同。
异日:通常指将来的某一天,常用于较为正式或文学化的语境中,带有一种不确定或模糊的时间感。例如:“异日再会”表示将来某个不确定的时间再见面。
未来:泛指从现在之后的时间,可以指较近或较远的将来,使用范围更广,且更具普遍性。例如:“未来的科技发展”指的是从现在开始的所有时间内的科技发展。
总结来说,“异日”更强调某个不确定的具体时间点,而“未来”则是一个更宽泛的时间概念。
在古代文献中,“异日”通常表示“将来”或“日后”的意思,用于指代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它常用于表达对未来的期望、计划或预言。例如,在《左传》中,有“异日必有以报”的句子,意思是“将来一定会有所回报”。此外,“异日”也可以用来表示“改天”或“另日”,用于推迟某件事情到未来的某个不确定的时间。总的来说,“异日”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常见的词汇,用于谈论未来的时间或事件。
在文学作品中,”异日”通常象征着未来、未知或不同的时间维度。它可以用来表达对未来的期待、恐惧或不确定性,同时也可能暗示着命运的变化或人生的转折。通过使用”异日”,作者可以引导读者思考时间的流逝、人生的变迁以及未来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作品的主题深度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