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实情的意思

shí qíng

实情

拼音shí qíng

1.实情常用意思: 真实情况。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事实 , 真相 , 实况
反义词 谣言 , 假象 , 表象 , 借口

例句 1.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于向老师吐露了实情。
2.此事事关重大,所以请你务必以实情相告。

实情引证解释

1. 真实的心情、感情;实际情形。

1. 君有骄行,民多讳言,故人乖其诚能,士隐其实情,心虽不说,弗敢不誉。 《鹖冠子·著希》
2. 出口为言,集札为文,文辞施设,实情敷烈。 汉 《论衡·书解》 王充
3. 和尚蒙问,具答实情。 《敦煌变文集·八相变》
4. 〔丘大〕问其本意,陈祈把实情告诉了一遍。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5. 今因婆婆问及,不敢不以实情禀告。 《三侠五义》第二回
6. 他把实情告诉了她,不过他附加说,据他看来,案情并不重大。 《灭亡》第十六章 巴金


实情是什么意思

“实情”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实际情况或真实的心情、情形。它强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主观想象或虚假陈述相对立。例如,在《鹖冠子·著希》中,“实情”被用来描述君主骄纵行为导致民众不敢直言,从而无法表真实情感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实情”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的真实情况,或表达真实的情感。

此外,“实情”也可以指一个人的真实性格、行为或情感状态,如在古代文献中,实情被用来隐晦地表达个人的真实想法。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实情”也常被用来揭示事情的真相,例如《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实情告诉你吧!”。

“实情”一词在汉语中主要表示真实的情况或事实,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

实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有何变化?

“实情”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确实发生了变化,这可以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古代文献中,“实情”主要指的是真实的心情或实际情形。例如,《鹖冠子》和《敦煌变文集·八相变》中都强调了人们往往难以坦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用法反映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实情”的关注,即真实的情感和实际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实情”常被用来指代真实的感情、情或实际情况。例如,《二刻拍案惊奇》和巴金的《灭亡》中的例子,角色们都选择了实情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用法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情境的准确性。

此外,从哲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实情”也有独特的含义。李大钊认为,历史真实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上。这意味着“实情”不仅仅是事实本身,还包括对这些事实的理解和解释。这种观点强调了历史记录的准确性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的重要性。

在更广泛的哲学讨论中,“实情”也可以指代某种理想的标准或原始来源。这种用法强调了“实情”作为一种理想状态或标的存在。

“实情”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代文学中的真实情感和实际情形:强调人们的真实心情和实际情形,如《鹖冠子》和《敦煌变文集·八相变》中的描述。
  2. 现代汉语中的真实感情和情绪:强调真实的情感和情绪表达,如《二刻拍案惊奇》和巴金的《灭亡》中的例子。
  3. 历史学中的解释性真实性:强调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理解的重要性。
  4. 哲学中的理想标准或原始来源:强调“实情”作为一种理想状态或标准的存在。

实情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景是什么?

“实情”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场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成语中的使用
  2. 成语“实事求是”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之一,根据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统计,“实事求是”出现频率为8531次。这表明“实情”作为“实事求是”的一部分,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语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

  3. 情感表达中的应用

  4. “真情实感”是一个强调情感真实性的成语,常用于描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感情表达。例如,在赞美、表扬或感谢他人的真诚情感时,人们会使用“真情实感”来表达。此外,“真情实感”也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诗歌、音乐、绘画等领域,强调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深度和真实性。

  5.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应用

  6.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情”字用来指称真实存在、真相,如《系辞下》所云:“情伪相感利害生。”孔颖达疏曰:“情,谓实情。”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还有所保留,如“情况”、“情形”等。这表明“实情”在讨论道德、伦理问题时也有一定的使用频率。

  7. 网络流行语中的应用

  8. 网络流行语“真情实感”(ZQSG)也反映了现代汉语中对真实情感的重视。例如,在粉丝社区讨论喜欢的明星或电视剧时,人们会用“真情实感”来形容作品或人物的真实感染力。

如何区分实情与真相、事之间的差异?

区分实情与真相、事实之间的差异,首先需要理解这些概念的定义和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根据,王明珂在《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一书中指出,“真相”一词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和争议性,强调或追求事物的真实面貌,却表现出其模糊和难以呈现的质。而“真实”一词则有“本体”和“现实”两种含义,前者指事物本身的存在,后者则指社会现实或社会与人的本质。这表明,真相往往与个人的感知和信仰体系相关,而真实则更接近于客观存在的事实。

进一步地,中提到,威廉·詹姆斯认为事实是现实,而真相是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是主观的。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捐款是开支,而另一个人则认为是投资别人的生命。事实是许多人都会捐款;无论是开支还是投资,这取决于个人的感知。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代表了真相。在个人看来,感知等于真相。这种微妙的区别使伟大的人物能够以更高的意识水平理解自己和他人。

中A先生的观点也强调了真相基于个人的信仰体系,并且尽管真相是主观的感知,但它应该客地呈现出来。他通过亚伯拉罕·林肯的故事来说明事实与真相之间的区别,即人们可以得到事实,但他们的结论仍然可能是错误的。

区分实情与真相、事实之间的差异,关键在于理解真相的主观性和感知性,以及真实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是个人对事实的解释和感知,而真实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本身。

在文学作品中,实情是如何被用来揭示事情真的?

在文学作品中,实情被用来揭示事情真相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在于通过虚构的手法来反映和探讨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事实最初源于民间文学,如Sue、Dumas和Féval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剧情往往基于历史事件。19世纪60年代左右,“事实”一词开始在日常新闻中出现,它揭示了一个充满不可预测性和命运的世界,其中情感逻辑主导,同时又引申出神话和集体想象的概念。作家们被事实的揭露所吸引,同时也将其作为审视社会和司法体系的工具。他们通过虚构手法,以纪录片的方式,赋予犯罪者和受害者以声音,创造出如Violette Nozière这样的象征人物,这些人物在超现实主义者眼中是放荡的女性,是性自由和丑闻力量的化身,在西蒙·德·波伏娃和让-保罗·萨特眼中则是社会阴谋的受害者。事实成为文学创作的驱动力,模糊了信息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为故事提供了素材,增强了情节的可信度,激发了行动。

指出,即使是在虚构作品中,作者也会致力于向读者传达对现实的理解。如果科学的目标是可测量可验证的真理,那么文学则追求一种揭示性的真理。两者都是对现实的代表形式,但参考性真理(即非虚构作品)被认为更接近于现实,因此被认为是“更真实”的。这导致了围绕故事是否忠实于事实的争议和辩论,以及基于这种调查来确定其成功。

进一步解释了现实主义小说如何通过特定的叙事框架来组织事实,使读者能够识别并接近文学作品中的现实。这种叙事框架为事实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叙述结构,使其对读者具有意义。

提到,Saviano的作品通过叙述和修辞工具,创造了既属于真实又属于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以传达集体经验中的真理。这种策略表明,虚构是呈现复杂和争议性问题给读者的重要工具。

强调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即作为“真实的生活片段”的叙述者,作家通过真诚地表情感的真实性来揭示人性和自然环境的复杂性。这种艺术加工建立在真实之上,而非谎言,否则将陷入虚构与谎言的循环。

探讨了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以及文学如何能够表达真理或谎言。小说戏剧虽然试图描绘生活,但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诗歌则常常包含教育性陈述,超越字面意义上的真实,以比喻的形式表达真理。

指出,现实主义小说不仅仅是记录现实,而是试图将意义注入事实中。通过讲述故事,意义浮现,我们能够与情感上的联系建立联系。现实主义小说的核心是将事实转化为真理的过程。

引用了Mario Vargas Llosa的观点,他认为虽然小说看似在说谎,但它们比生活本身更真实。这是因为文学通过选择性的过程代表现实:所有可能的故事讲述方式中,只选择一种版本。因此,所描述或叙述的内容成为描述或叙述本身。此外,时间也一个因素:现实生活是一个故事的混乱,没有故事开始或结束,而小说的生活是一个模拟,在其中那种耀眼的混乱变成了秩序:组织、因果关系、开始和结束。因此,在小说作品中,“生活有了我们能够感知的意义,因为它们给了我们一个我们浸入其中的真实生活永远保留给我们的视角。”

提到了批评家如何根据外部信息来判断小说的真实性。D.M. Thomas的作品因在小说中使实际报道而受到批评,这模糊了“想象性真理”。

在文学作品中,实情被用来揭事情真相的方式包括通过虚构手法反映现实、追求揭示性的真理、通过特定的叙事框架组织事实、创造既属于真实又属于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作为“真实的生活片段”的叙述者、以及通过选择性的过程代表现实。

实情在心理学或社会学研究中有何应用?

在心理学和社学研究中,实情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学术传统之一。孔德认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圣西门也主张将人类科学建立观察的基础之上,并采用物理学等其他部门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这意味着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常需要到现象发生的现场去了解事实的真相,通过观察方法、会调查方法以及求证方法来考证事物存在的真实性。

  2. 真实性的探讨:社学研究中的“真实”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阎光才在其论文中指出,社会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如习俗、惯例等社会现象。然而,社会现象呈现的不稳定性、一致性等特征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这使得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更加复杂。

  3. 实验情景与现实情景的区分:在心理学实验中,实验情景的人工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一个实验对被试有响,迫使他认真对待并进入到实验程序中,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实验的现实性。然而,实验室情景与外部世界通常所发生的事件之间的相似程度问题被称为生活的现实性。因此,研究者需要区分实验情景的现实性和生活的现实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真实感与情绪状态:真实性在心理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Lenton等人(2013)研究了“真实感”的体验,指出情绪状态对真实性感知的影响。这种研究揭示了真实性在个人与社会互动、情绪调节、工作表现以及自然体验中的作用,强调了真实性在促进个人幸福感和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5. 民意调查与简情景法:民意调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于衡量特定主题的态度,但其简化的问题和回答选项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复杂性和代表性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科学家引入了简单情景法,这种方法通过提供具体的故事情节或场景来评估受访者对现实情况的理解,从而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6. 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诠释学意涵:逻辑实证主义将实在定义为可以直接从外部观察的经验,由此排除了内部经验和社会结构。然而,古典社会学和心理学认为,这些范畴正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主要对象。因此,在寻找拓宽科学所研究的经验范围时,古典社会学和心理学成为重要的思想源泉。

  7. 实地研究法:实地研究法适用于对少数有代表性的、独特的个案和社会事件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这种方法依靠研究者本人对现象本质和行动意义的“深层描述”,别适用于那些只有在现场——自然情景中才能更好解释的群体事件、社会过程和态度行为。

  8. 因果实证主义:因果实证主义建议社会学研究应通过识别生成机制来解释现象,这要求从实证主义传统中重新捕捉机制、因果性和解释的概念。这种方法更加开放,接受不可观测的原因、结构性因果、非显性原因等,从而提供更全面的社会现象解释。

总之,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实情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对现象的观察和测量上,还涉及对真实性、真实感以及复杂情境的理解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