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经过研讨,领导已经首肯了他的提议。
2.关于他们俩的婚事,双方家长都已经首肯了。
1. 点头同意。
引
1. 时仁宗简默不言,虽执政奏事,首肯而已。
宋
《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
2. 女退,告生曰:“老母首肯矣。”
清
《聊斋志异·陈云栖》
蒲松龄
3. 他们都说了一些理由,但都难以令人首肯。
《屈原研究》二
郭沫若
“首肯”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ǒu kěn],其基本含义是通过点头表示同意或许可。在古代汉语中,“首肯”常用于表示对某事的同意或认可,例如在《聊斋志异》中有“待首肯而后应之”的记载,意思是只有得到对方的同意,才应该予以回应。
在现代汉语中,“首肯”依然广泛使用,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个提议、意见或请求的同意。例如,当某人终于得到老板的首肯时,可以表达为“我们终于得到了老板的首肯”。此外,“首肯”也可以用于描述一种对他人观点或建议的赞同态度,如领导对计划首肯等场景。
“首肯”的结构由两个汉字组成:首”和“肯”,其中“首”指的是头,“肯”表示许可或愿意。这个词语在口语、书面语和演讲中都可以使用,以表达同意、赞同或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或请求。
在一些成语中,“首肯”也与其他词语结合使用,如“心折首肯”,形容非常赞同或认可,心悦诚的样子。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内心的认可和外在的点头同意相结合的状态。
“首肯”是一个表示同意或认可的词语,其应用范围广泛,从古代文献到现代交流中都有所体现。
在古代汉语中,“首肯”一词主要用于表示点头同意或许可。具体使用场景和例子如下:
在《挥尘三录·卷三·建炎荆州遗事》中,有载:“诸将皆喜,云:‘此亦何难?’ 彦舟亦首肯。”。
文学品:
在《儿女英雄传》第25回中,描述了某人对另一人的观点表示心服首肯:“然则他何不一开口就照在青云山口似悬河的那派谈锋?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首下心的心服首肯。”。
成语与表达:
“首肯”与其他表示同意的词汇(如“认可”、“赞同”)在使用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联系上看,“首肯”与“认可”、“赞同”等词汇都表达了对某事物或某人的肯定和同意。例如,“首肯”通常用于描述对他人观点或建议的初同意或认可。而“认可”则强调对某人或某事的价值、观点或行为持肯定态度,接受并同意其价值。“赞同”则侧重于对他主张或行为表示同意。
从区别上看,“首肯”更侧重于一种初步的、点头式同意,常用于口语中,表示对某事的初步认可或同意。而“认可”则更多用于正式场合,强调对某种事实、条文或规定的确认和接受。“赞同”则侧重于对他人主张或行为的明确支持和肯定。
此外,“首肯”还可以与“心服首肯”等成语结合使用,表达对他人观点的钦佩和同意。这种用法在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视觉和情感色彩。
现代汉语中,“首肯”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发生了显著变化。“首肯”一词的基本含义是通过点头表示同意或赞同。这一词语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出现,如宋代苏轼的《司马温公行状》和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都有记载。
在现代汉语中,“首肯”依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中。例如,在学术会议或正式演讲中,当某人对某个观点或提议表示认可时,常会用到“首肯”。此外,“首肯”也可以用于家庭、工作和学习等不同场合,表示对某个决策或事物的正面回应和可。
然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首肯”的使用频率和场合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例如,网络语境中,“首肯”可能不再像传统场合那样频繁使用,而是更多地被其他表达方式所替代。同时,由于语言的粗鄙化现象,一些原本有积极意义的词汇可能会失去原有的美好含义,这也可能影响到“首肯”的使用。
“首肯”在不同地区或方言中并没有明显的不同含义或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首肯”通常指的是点头表示同意或许可。这一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体现,如《聊斋志异》中的例。此外,”肯”字在汉语中也有其他含义,如愿意、乐意等,但这些含义并不影响”首肯”的基本用法。
于“首肯”的成语或固定搭配主要有以下几个:
心服首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心里信服,并点头同意。它出自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例如在书中描述姑娘听到小王表白后羞红了脸,表示心服肯[首[2, 8]]。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对他人观的高度认同,近义词有“佩服”、“钦佩”,反义词有“不服”、“不肯”。
心折首肯:这个成语的思是心里佩服,点头同意,形容钦佩赞许之至。它同样表达了对某人或某事的高度认可和赞同。
首肯心折:这个成语也是表示心里佩服并点头同意的意思,与“心折首肯”意思相近,用于表达对某事或某人的高度赞赏。
这些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对某个观点、建议或行为的强烈认可和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