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喜欢一个人无忧无虑地徜徉在青山绿水间。
2.她独自一人徜徉于柳岸,感受和煦的暖风拂过她的面颊。
1. 犹徘徊。盘旋往返。
引
1. 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霓之间。
《淮南子·人间》
2. 犹彷徨。心神不宁貌。
引
1. 会帝轩之未归兮,怅徜徉而延伫。
《文选·张衡〈思玄赋〉》
3. 安闲自得貌。
引
1.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唐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2. 仲兄大雅以疾不涉事,少嘉时其起居,使得徜徉以自养疾。
宋
《何少嘉墓志铭》
陈亮
3. 闲行无物役,洄沿自徜徉。
明
《秋日苕溪·道中》诗
张羽
4. 在林荫路上徜徉,看着有着半个世纪树龄的大树,听着阵阵鸟鸣,你有置身原始森林的感觉。
《水袖烟波》
迟子建
“徜徉”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háng yáng”,主要意思包以下几个方面:
安闲自在地徘徊或行走:徜徉常用来形容在某个地方自由自在地漫步、游荡,没有明确的的或目标,只是随意地享受环境、感受氛围。例如,在花市、海边、公园等地方徜徉,可以带来一种舒适、轻松的感觉。
心神不宁、彷徨的状态:徜徉也可以表示心神不宁或彷徨的状态,如“徜徉若失”或“心中无限徜徉”,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
陶醉于某事物当中:徜徉还可以用来形容陶醉于某事物之中,如徜徉于画中或美之中,这种状态常用于描述一种愉悦和沉浸的感受。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徜徉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闲生活,如唐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描述的“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史文献中的记载:徜徉最早出现在《淮南子·人间训》中,后来在《后汉书·张衡传》、唐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等文献中也有记载,用来形容安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徜徉”一词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指悠闲自在地行走,也可以表示心神不宁或陶醉于某事物中的状态。它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一种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中漫步时的体验.
“徜徉”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具体用例包括:
在《淮南子·人间训》中,描述了“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间”,这里的“徜徉”意为彷徨,形容心神宁的状态。
在《文选·张衡<思玄赋>》中,“悵徜徉”被解释为思貌,而《后汉书·张衡传》中则写作相佯”。
在唐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中,“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於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安闲自得的意境
宋陈亮的《何少嘉墓志铭》和明张羽的《秋日苕溪·道中》诗中也使用了“徜”一词,形容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在宋玉的《风赋》中,句子“徜徉中庭”进一步说明了“徉”的用法。
刘向的《九叹·思古》:“倘佯垆阪沼水深兮,容与汉渚涕淫淫兮。”其中,“徜徉”一词开始从鸟类翱翔形态的本义中脱身出来,遂指为一种“彷徨无所适”的情绪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徜徉”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词汇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演变。
从古代文献到现代用法的探讨显示,“徜徉”最初用于描述心神不宁或徘徊的状态,如《淮南子》和《后汉书》中的记载。然而,在现代汉语,“徜徉”更多地被用来形容安闲自在的行走或徘徊,例如在花市、海边等地方。这种用法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人们更加重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
进一步地,徜徉的同义词及造句展示了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多样化应用场。例如,在花海中徜徉、在运河边漫步、在露台上品咖啡等场景中,徜徉不仅表达了悠闲自得的情感,还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例句不仅丰富了读者对徜徉意境的理解,也体现了该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徜徉的近义词解析进一步揭示了其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除了徘徊、盘桓等词语外,徜徉还常与彷徨、逗留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盖了自由行走、心神不宁、犹豫不决等多种情境。这种多义性的存在使得徜徉能够适应不同的表达需求,增强了其在现代汉语中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在现代汉语中,“徜徉”一词的使用频率和场景经历了从古代的心神不宁到现代的安闲自在转变。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演进,也展示了人们对于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徜徉”、“徘徊”和“游荡”在含义和用法上存在一些区别。
情感色彩:积极,表达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徘徊”:
情感色彩:消极,表达一种豫不决或心神不宁的状态。
“游荡”:
总结来说“徜徉”强调的是安闲自在的步行,常用于描述一种愉悦的状态;而“徘徊”则侧重于因内心矛盾而反复走动,带有消极的情感色彩;
在文学创作中,有效运用“徜徉”一词可以为描绘人物或场景添独特的意境和情感深度。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方法:
使用细腻的感官描:通过详细描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具体的场景。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在花园中徜徉时,可以详细叙述花朵的颜色、香气,以及微拂过皮肤的触感,这样的描述能够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增强文学作品的沉浸感。
运用比喻拟人:比喻和拟人赋予非生命物体以生命和情感,使描述更加生动,丰富意境,加深读者情感体验。例如,描述一个人在森林中徜徉时,可以树木比作守护者,赋予它们以生命和情感,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美感。
结合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描述徜徉者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体验,展示时间流逝和空间广阔,构建立体和动态的意境。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徜徉时,可以展示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感受和思考,从而展一种跨越时空的宏大视角。
利用内心独白和反思: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揭示人物的情感状态和思想活动,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在自然中徜徉时,可以通过他的内心独白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思考,这样的描述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深。
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参考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徜徉”描写,如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中对田园风光的描绘,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
“徜徉”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和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在中文语境中,“徜徉”通常指安闲自在地徘徊、漫步或悠游,带有一种舒适、轻松的感觉。例如,在青海的生活体验中,赵小童通过徜徉在自然风光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充实。而在欧洲文化背景下,徜徉则被描述为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如在南法精美小镇的徜徉,以及在巴黎及南部城的自由行走故事中所体现的浪漫气息。
此外,“徜徉”在跨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在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中,他们通过徜徉在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而在尼日利亚留学生陈悦的案例中,徜徉在中国诗词之海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并探索中外诗人的心意相通之处。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徜徉”也可能带有徘徊或犹豫不决的意思,如彷徨。这种多重含义使得“徜徉”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解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