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至极的意思

zhì

至极

拼音zhì jí

1.至极常用意思: 达到极点。

词性动词
近义词 非常 , 十分 , 万分 , 极度 , 极端 , 绝顶
例词憎恶至极

例句 1.他那勇敢无畏的气魄,令人佩服至极。
2.光天化日之下,他竟当众行窃,真是胆大至极。

至极引证解释

1. 终极;达到极点。

1.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逍遥游》
2. 许班之贵,倾动前朝,熏灼四方,赏赐无量,空虚内臧,女宠至极,不可尚矣。 《汉书·叙传上》
3. 宁前愚而后智,先非而终是,将荣悴有定数,天命有至极,而谬生妍蚩? 南朝 梁 《辩命论》 刘孝标

2. 指君位。

1. 皇帝告万国:朕祗命上帝,乃御至极。 明 《皇告》 何景明


相关词 愤盈至极

至极是什么意思

“至极”这个词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种:

  1. 终极或达到极点:表示某事物已经达到了最高点或极限状态。例如,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到:“天之苍苍,其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句话表达了对宇宙无限性和超越性的思考,即事物达到了无法再超越的极限。

  2. 指君位:在古代文献中,“至极”也可以用来指代君位,即皇帝的尊贵地位。例如,在明何景明的《皇告》中提到:“皇帝告万国:朕祗命上帝,乃御至极。”这句话强调了皇帝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天命的尊重

此外,“至极”还可以用来形容极端的界限、至善至美的境界等。

至极在《庄子·逍遥游》中的具体含和哲学背景是什么?

在《庄子·逍遥游》中,“至极”这一概念具体指的是达到一种超越自我、无待无求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最高理想,体现了对自由和绝对逍遥的追求。

根据证据,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至人、神人和圣人达到了一种忘我、无功、无名的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他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不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也不在乎社会的评价与认可。这种境界要求个体能够超越物质世界束缚,实现心灵上的自由与解放。

此外,《逍遥游》通过大鹏、蜩鸠等寓言事,展示了如何从有限的存在中超脱出来,达到无限的逍遥之境。庄子强调,真正的自由和逍遥只能属于那个不需要任何条件的道体,即老子所说的“道”。这个“道”是无待的,它既无大无小,也无彼无己,但能分化出大大小小,制造出彼我差异,并使这个世界生生不息。

庄子还指出,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功夫必须从有待做起,最后从有待化为无待。这意味着个体需要经历长期的磨练和修养,才能最终达到逍遥的境界。这种修养过程包括虚己以游世、无为无思,心理意念不受制,以逍遥的态度游于世间。

“至极”在《庄子·逍遥游》中具体指的是个体通过长期的修养和磨练,最终达到一种超越自我、无待无求的境界。

明何景明的《皇告》中提到的“至极”如何体现了皇帝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天命的尊重?

在明何景明的《皇告》中,提到的“至极”体现了皇帝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天命的尊重。这种信仰和尊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皇帝被视为“天”的代理人,必须遵循天命,并通过各种仪式和牺牲来表达对天的敬意。这种信仰体系强调了皇帝作为“真命天子”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天道。因此,皇帝在登极文告中会详细记录自己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体现对天命的尊重和遵循。

此外,皇帝还会根据天文现象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示谦逊和谨慎。例如,在明朝期,皇帝会根据天气变化、日食等天文现象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通过祭祀神灵来寻求庇佑。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皇帝对天命的敬畏,也示了他对超自然力量的尊重。

皇帝还通过频繁的仪式来表达对天的敬意。例如,永乐皇帝每天都会在特定的日子向安祖庙和土地祭坛献祭,并在特殊场合向天祈祷降雨。这些仪式不仅有内在的宗教价值,而且有助于皇帝集中精神于精神事务,传达他的仁慈、美德和威严。

总之,在《皇告》中提到的“至极”体现了皇帝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天命的尊重。这种信仰和尊重不仅体现在皇帝的行为和仪式中,还通过各种天文现象和祭祀活动来表达。

在中国古代文学或哲学中,“至极”一词还有哪些其他重要的应用或含义?

在中国古文学和哲学中,“至极”一词具有多重重要的应用和含义。首先,在儒家思想中,“至极”常用来描述君德的最高标准。例如,《荀子·解蔽》中提到:“曷谓至足?曰:圣王。圣也者,尽伦者也;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这表明儒家认为只有达到尽伦尽制的圣王才能成为天下的至高标准。

此外,“至极”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也有重要地位。朱熹认为,“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致”,并进一步解释说:“无极,只是极致,更无去处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是没去处。”这说明在朱熹看,“至极”不仅是事物的最高标准,也是宇宙万物理性的终极体现。

在道教和易学中,“至极”同样占据重要位置。例如,《周易》中的太极概念,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宇宙体论,它代表了“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的状态。同时,“太极”也被用来表示天地未分之前的五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象征着阴阳动静之说。

此外,“至极”还与古代星辰崇拜密切相关。例如,《史记·天官书》中提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这里的“天极星”即北斗星,象征着至尊无上,甚至获得了神性与神格。

“至极”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应用场景有哪些变化?

“至极”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应用场景相较于古代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古代文献中,“至极”通常指代终极或达到极点的状态,如《庄子·逍遥游》中的描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以及《汉书·叙传上》中的记载:“许班之贵,倾动前朝,熏灼四方,赏赐无量,空虚内臧,女宠至极,不可尚矣。”此外,在君位方面,“至极”同样被用来指代君位的最高等级,例如明景明在《皇告》中所引用的“皇帝告万国:朕祗命上帝,乃御至极”。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至极”的含义和用法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中的“至极”可以指代极端的界限和至善至美的境界。例如,在形事物达到极端或极致的状态时,如“穷贱至极”、“贵寿至极”等。此外,“至极”也可以用于表达至善至美的境界,如“音声之至极”。

值得注意的是,“至极”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应用场景受到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影响。虽然“极”及其组合词汇在古代主要是书面语词汇,但在现代口语中受到书面语影响越来越大,但其使用频率仍然较低。因此,“至极”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可能不如某些其他程度副词频繁,但其应用场景依然广泛,尤其是在书面语中。

如何理解“至极”与至善至美境界之间的关系?

“至极”与至善至美境界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至极”通常指的是达到某种事物的最高或最完美的状态,而“至善”则是指善的最高境界。在儒家思想中,“止于至善”意味着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至善”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例如,王阳明认为“至善”是一种超越善恶对待的精神境界,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这种境界是以“无”为特征的“浑然一体”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拒绝一切相对的执著,回归到心意识的本来状态,超越了相对意义的善恶之对待。

此外,在审美领域,“至善”与“至美”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华夏传统认为,“美”与“善”是相互包容的,荀子提出的“美善相乐”命题表明,“美”与“善”相结合能给人带来极大的融和与快乐。这种观点强调了审美的复杂性,不仅在于美的享受,还有更高的追求,即在寻找“”和获得“美感”的过程中提升整个生命境界。

在宗教和神学中,“至善”“至美”被视为万物所欲望、渴求和热爱的对象,它们是所有泉源、维系与中止的原因。这种观点认为,“至善”与“至美”不仅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原因,也精神世界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