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每个人都应该感谢赐予我们生命的母亲。
2.大自然赐予了我们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懂得珍惜。
1. 指常赐以外的特殊恩赐。
引
1. 币余之赋,以待赐予。
《周礼·天官·大府》
2. 赏赐;赐给。
引
1.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
《荀子·大略》
2. 赋共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汉书·食货志上》
3. 赐予简而功无所遗,刑罚清而奸无所漏。
宋
《交趾献奇兽赋》
司马光
4. 对于这些无情的自然,如阳光,如花卉,在她的病的静息中,也是加倍的温煦馨香。这是上天赐予,惟有她配接受享用的一段恩福!
《南归》
冰心
5. 赐予无所受,亲贵来谒,道寒温外,默无言。
《新唐书·隐逸传·武攸绪》
6. 高丽所得赐予,若不分遗契丹,则契丹安肯听其来贡。
宋
《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
苏轼
“赐予”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赐予”通常指作为恩惠而授予某物或行为,即恩赐。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大府》,郑玄解释为“即好用也”,并进一步区分了“常赐”和“好赐”,前者是岁时颁赐,后者则是在常赐之外,以恩泽特受赐,非恒典。
在古代文献中,“赐予”不仅用于描述上级或有权力的人给予下级或无权力的人某种权利、财物或好处,这种行为通是出于善意,是一种慷慨的行为,可以帮助他人实现某种目标或提高生活品质。例如,《荀子·大略》中提到“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表明赐予可以是对国家的庆赏。
此外,“赐予”也可以指上天或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恩惠,如生命、生存空间和信念等。这种赋予常常被视为一种正面的意义,象征着对人类的祝福和美好生活的祝愿。例如,冰心在《南归》中提到:“这是上天赐予,有她配接受享用的一段恩福!”。
在现代语境中,“赐予”也可以用于描述政府或组织向个人或团体提供资金、资源或其他形式的支持。这种支持通常是为了帮助他人达成目标或改善生活条件。
“赐予”一词涵盖了从物质上的给予到精神上的恩惠,以及上天或大自然赋予的恩典。它不仅是一种慷慨的行为,也是一种对他人成长和幸福的祝。
“赐予”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应用和例子非常丰富,涵盖了赐、赏赐、赐给等多种含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恩赐:《周礼·天官·大府》中提到“币余之赋,以待赐予”,郑玄注释解释“赐予”即好用也,孙诒让指出“赐予”专据好赐言也。这表明“赐予”可以指君主对臣下的恩惠。
赏赐:《荀子·大略》中描述“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於国家也”,宋代司马光在《交趾献奇兽赋》中提到“赐予简而功无所遗,刑清而姦无所漏”。这些例子展示了“赐予”作为赏赐或奖励的用法。
慈善行为:文章提到“赐予”可以指出于同情心而给予某人的慈善行为,即“恩赐”。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的“赐与”词意为赏赐或赐给。
皇帝的奖赏:文章还提到“赐予”可能指由皇帝授予的奖赏,即“赐予帝的奖赏”。例如,《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中提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
赐第:《晋书·贺循传》描述了贺循因身体羸弱无法亲自拜谒,皇帝便赐予他第一区(即高官职),并附赠车马、床帐、衣褥等物。此外,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唱名》中提到宋朝雍熙二年,太宗皇帝在殿试中嘉奖颢首以程试上进,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后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这是赐第的起源。
古代献中的其他例子:《论语》中的“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于君,君祭,先饭。”;《楚辞》中的“雷开阿顺,而赐封之?”;唐诗中的“花神谢事即□起,东畔赐绯南赐紫。”等。
“赐予”一词在古文献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应用,既包括恩赐、赏赐、慈善行为等基本含义,也涵盖了特殊恩赐、所赐予的东西等更具体的情境。
在现代语境中,“赐予”通常指的是政府或组织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来帮助个人或团体实现特定标。这种支持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包括赠款(grants)和补贴(subsidies)。
赠款是政府或大型公司向非营利组织或人道主义组织提供的资金支持,用于特定目的,如研究、教育、社会服务等。这些赠款通常政府发放,旨在满足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需求,并促进公共利益。例如,联邦政府每年会向州和地方机构发放一定数量的赠款,涵盖广泛的需求领域,包括社会服务、健康教育、环境正义和社区发展等。
补贴则是政府或组织给予个人、公司或企业的一种经济援助,通常以赠款或捐赠的形式出现。补贴的目的在于支持被认为对公众有益的企业发展,例如促进私营部门的发展或支持公共利益。补贴可以是直接的经济援助,也可以是间接的支持,如通过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
赠予和补贴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为非营利组织和团体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还为研究和创新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赐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差异:
在希伯来和希腊文中,“赠与”一词有多种含义,如礼物、奉献、贿赂等,这些含义反映了赠与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哲学和宗教背景:
英语中的“gift”(礼物)和“present”(礼物)虽然现代常被互换使用,但它们的起源和含义有所不同。“gift”更抽象,可以指任何形式的赠予,而“present”通常与物质物品相关联。
具体用法和语境:
在英语中,“gift”和“present”的用法也有所不同。“gift”可以作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使用,而“present”则通常与物质物品相关联。
文化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赐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因语言、文化、哲学和宗教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区分“赐予”中的物质给予与精神恩惠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物质给予通常涉及直接的、可见的物品或资源的转移,如金钱、食物、衣物等。这种给予往往需要付出一的代价,比如时间、金钱或精力。例如,在基督教中,施予者通过物质财富支持神的工作,他们超越了简单的奉献,而是以简朴的方式进行,不追求物质回报
相比之下,精神恩惠则更多地涉及非物质的、无形的礼物,如知识、智慧、爱、祝福等。精神恩惠不会消耗给予者的资源,反而可能增强给予者自身的精神状态。例如,教授他人知识不仅不会减少自己的知识,反而可能增强它。精神恩惠的给予可以是无成本的,如点燃一盏蜡烛,也可以涉及给予者牺牲部分自己以使受赠者受益,如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倾倒。
此外,精神恩惠的给予还涉及到与上帝或更高精神力量的连接,如通过祷告和与上帝有意识地相识来建立信心,从而能够以思想和祝福的形开始给予“精神之果”,如生活、喜乐、富足、和平、自由等。这种给予是灵性加速的心灵响应父的爱和慷慨,正如《贫困》133节所说。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以准确表达意图。例如,“给予”在意义上更为宽泛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提供,还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而“给与”则更多地指物质或抽象事物的提供。
总之,物质给予与精神惠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性质、目的和效果。物质给予通常涉及直接的、可见的物品或资源的转移,而精神恩惠则更多地涉及非物质的、无形的礼物,如知识、智慧、爱、祝福等。精神恩惠的给予可以是无成本的,也可以涉及给予者牺牲部分自己以使受赠者受益。
“赐予”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但直接关于“赐予”的历史演变的证据较少然而,我们可以从相关词汇的演变中推断出一些信息。
在粤语中,“畀”字的语义演变显示了从“赐予”到“给予”的转变。在上古阶段,“畀”的本义为“赐予”,但在西周末期引申出“给予”的含义,并逐渐发展出“委任”等衍生意义。这表明在古代汉语中,“赐予”一词可能具有类似的含义和用法。
在英语中,“give”一词的演变也反映了类似的含义变化。古英语中的“giffan”意为“给予、赠予、交付”,属于V类强动词,源自原始日耳曼语根geban,与古弗斯兰语jeva、中日文 Dutch geven、古高地德语 geben 和德语 geben 同源,PIE根词ghabh-意为“给予或接收”。这表明在英语中,“give”一词的原始含义与“赐予”似。
此外,英语单词“given”的演变也显示了从“分配、预定”到“承认、假设或允许作为推测”的转变。这进一步说明了“赐予”一词在不同语言中的演变趋势,即从具体的给予行为扩展到更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