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只是苦涩地笑了一下,并没有说话。
2.面对失败的挫折,她的心中充满苦涩的滋味。
1. 既苦又涩。
引
1. 丝莼既死,上有根茇,形似珊瑚,一寸许肥滑处任用;深取即苦涩。
北魏
《齐民要术·羹臛法》
贾思勰
2.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
宋
《后杞菊赋》序
苏轼
3. 而茶叶——他亲自去买来的,据说是顶好的“祁门”,泡出来只是一味的苦涩,没一点香味儿。
《速写三篇·“新生”》
张天翼
2. 形容诗文崇尚雕琢,语言不流畅,文意晦涩难懂。
引
1. 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
唐
《唐国史补》卷下
李肇
2. 性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还。
宋
《全唐诗话·周朴》
尤袤
3. 予读开《河东集》,但觉苦涩,初无好处。
清
《池北偶谈·谈艺七·柳开论文》
王士禛
4. 〔暾谷〕游淮北年余,所作数十首,则渊雅有味,迥非往日苦涩之境。
《重刻〈晚翠轩诗〉序》
陈衍
3. 形容心情愁苦而声音沉滞。
引
1. “林”,他忽然用苦涩的声音叫我。
《春天里的秋天》三
巴金
2. 田畴摇一摇头,用一种深沉苦涩的语调打断了他,于是章桐也就住了口了。
《困兽记》二
沙汀
“苦涩”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指味道又苦又涩,也可以用来形容内心痛苦或心情愁苦的状态。
味道上的苦涩:苦涩常用来描述食物或饮料味道,如青苹果、咖啡等,这些食物或饮料的味道既苦又涩,给人带来不愉悦的味觉感受。
情感上的苦涩:除了味上的苦涩,苦涩也可以用来形容内心的感受。例如,当一个人经历挫折、失败或感到悲伤时,他可能会表现出一种苦涩的表情或声音。这种情感上的苦涩通常与痛苦、忧伤和无奈相关联。
文学中的应用:在学作品中,苦涩常用来形容诗文语言不流畅、文意晦涩难懂,或者形容人物内心痛苦的表情。例如,苏轼的《后杞菊赋》序中提到枸杞和菊花的苦涩味道,以及巴金的《春天里的秋天》中描述人物用苦涩的声音说话的情景。
心理和哲学层面的解释:苦涩在心理学上可能与一种自我毁灭的心理反应有关,这种反应通常伴随着强烈的不公平感和对抗性情绪。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苦涩心理”,是通过自我毁灭来获得控制感的一种方式。
苦是一个复杂且多义的词汇,既可以指具体的味觉体验,也可以指抽象的情感状态,甚至在文学和心理学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理解苦涩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把握其多重意义。
苦涩在心理学中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苦涩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通常源于对侮辱、伤害的反应,或包含认知元素。这种情绪可能表现为持续的怨恨、愤怒和悲伤,并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苦涩的具体表现包括频繁的恼怒、感觉被他人不理解或不欣赏、对小事的度敏感、以及对未来的悲观态度。这些表现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和慢性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苦涩者可能会表现出冷漠、怨恨、嫉妒和报复倾向,将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苦涩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长期的不被认可和不被感激、过去的创伤事件、以及对失败和不公的反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个体在面对生活挫折时产生自我贬低和自我伤害的行为。苦涩者可能将责任归咎于他人,从而对世界持有负看法。
为了克服苦涩情绪,建议采取积极的行动,如增加与他人的联系、进自我反思和冥想、通过原谅他人来释放怨恨。此外,发展情商、学会宽恕并寻求支持也是打破苦涩束缚的有效方法。
苦涩情感状态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首先,苦涩情绪可能导致持续的愤怒和悲伤,影响个人的情感健康,使他们对生活失去兴趣,感到焦虑、抑郁、睡眠问题、敌意和怀疑,信任问题自信心丧失,无助感以及将所有问题归咎于过去。此外,苦涩情绪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如高血压、免疫力下降、头痛、溃疡、失眠、心脏病、焦虑、恐惧、紧张和抑郁等。
苦涩情绪还会影响人际关系,导致孤立和孤独感,使个体难以信任他人,从而影响社交互动和关系的建立。长期的苦涩情绪还可能阻碍个人成长,使个体专注于过去的伤害和怨恨,无法向前迈进。
为了克服苦涩情绪,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改变叙事方式,从不同角度看待过去的伤痛;承认自己的责任,专注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学会宽恕,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练习正念,通过冥想、自然散步、瑜伽等活动平静心灵;活在当下,拥抱每一天,参与热爱的活动,培养新兴趣,保持好奇心。
在文学作品中,苦涩常被用来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度。这种描方式不仅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还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挣扎。
苦涩可以用来表达个人的怨恨、不公和痛,以及对误解和不幸的反思。例如,在Henri Frédéric Amiel的《Amiel’s Journal》中,作者呼吁抹去个人的怨恨和苦涩,学会原谅和理解他人。这种描绘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对幸福的渴望。
苦涩也可用来描述生活的苦难,如贫穷、战争、情感纠葛和生存压力等。这些苦难不仅带来物质上的缺乏,也会导致精神上的压抑和绝望。例如,鲁迅的《祝福》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深刻描述了贫穷家庭中孩子们的艰辛成长历程,揭示了人性中善良与残酷的矛盾。
此外,苦涩还可以用来表现孤独感。小说家往往能更敏锐地感知环境的荒谬和痛苦,但这种感受却难以被他人理解。例如,萧红笔下的人物和景色一样孤独,展现了她对孤独的无数种感受。
苦涩在文学作品中还常用来象征人生的苦难和磨练。古代的先贤们往往在经受了苦难之后反而“不平则鸣”、“发愤著书,这本身由于他们的坚强意志,但从外部的因素来说,苦难的生活正是能够磨练人的品格、沉淀人的精神、平和人的性情。
总,苦涩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不仅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和挣扎。
苦涩心理与自我毁灭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苦涩心理通常源于长期的、弥漫的、持续的怨恨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源于对如何被对待或感知到的被对待方式的持续压抑的愤怒、愤怒或怨恨。苦涩是一种长期的、怨恨的感觉,导致一种被剥夺权力和贬低的受害者感。这种情感状态如果得不到适的处理和解决,可能会恶化为病理性的苦涩,进而导致自我毁灭、有时被动攻击、破坏性、复仇或甚至暴力行为。
苦涩心理的形成与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关,它可能被视为对正义的斗争,但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情绪的产物,源于内心冲突的无意识处理。苦涩的人具有自怜、不感恩、自私、虚伪、难以宽恕等特征,这些特征会破坏社区、教会和家庭,阻碍上帝的力量和完整。苦涩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精神我价值的丧失和自我毁灭。
自我毁灭心理反应则可能源于生活、情感和职场的多重压力,导致自攻击和毁灭性行为。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形成源于多重压力,表现为失望、压抑、悲伤和自我归罪。面对不满和委屈,人们不敢表达,暗黑力量如重拳般击打内心,自我攻击性与生命紧密相连,可转化为破坏力或创造力,但若无法合理表达,会引发心理问题。
苦涩心理与自我毁灭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在于,苦涩心理可能成为自我毁灭心理反应的催化剂。当个人无法有效处理内心的苦涩和怨恨时,可能会陷入自我毁灭的行为模式,如自我攻击、抑郁、焦虑、报复等。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苦涩”一词的含义和应用在显著差异。在汉语中,“苦涩”不仅指食物或饮品的苦涩口感,还用于形容诗文风格、心情愁苦以及声音沉滞的状态。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苏轼的《后杞菊赋》序描述了夏季杞菊的苦涩,而张天翼的《速写三篇•“新生”》则描绘了祁门茶叶的苦涩口感。此外,“苦涩”也被用来形容心情愁苦而声音沉滞的状态,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和沙汀《困兽记》中的描述。
在英语中,“苦涩”一词的翻译包括bitter、agonized、bitter and astringent等,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广泛的应用,如历史恩怨、食物味道、宗教引用、个人经历、国际关系和艺术表现等领域。例如,中国与越南的历史恩怨、非洲大陆的现实困境、欧洲战争对年轻一代的影响等,都通过“苦涩”一词得到了表达。
在英国红茶与中国茶的滋味对比中,尽管两者都带有苦涩味,但背后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国红茶以其浓厚的口感和特别的香气而闻名,而中国茶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等。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景下对“苦涩”一词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