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那鬼鬼祟祟的行径,怎能叫人不起疑心?
2.他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无耻行径已经被揭露出来了。
1. 亦作“行逕”。通行的小路。
引
1. 侧足无行迳,荒畴不复田。
三国 魏
《送应氏》诗之一
曹植
2.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唐
《山石》诗
韩愈
3. 壁下即溪流,峻绝无行径。
清
《游黄山》诗
刘大
2. 亦作“行逕”。行为;举动。
引
1. 乐官行径咱参破,全仗着声名过活。
元
《耍孩儿·咏鼓》套曲
睢玄明
2. 张以母老,至庚辰科即绝意公车。足迹不入公府,与王行迳迥别,故有此歌。
明
《野
沈德符
3. 平日行径如此,所以唐仲友也与他相好。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4. 予与介儒生平行径臭味无一不同。
清
《池北偶谈·谈献三·范吕二公》
王士禛
“行径”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xíng jìng”,其释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道路:行径以指通行的小路或狭窄的道路。例如,“崎岖行径”指的是崎岖不平的小路。
行为、举动:行径也可以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举动,尤其是指不好的行为。例如,“无耻行径”、“罪行径”等词语中的“行径”就是指这种行为。
行踪、行迹:行径还可以表示某人的行踪或足迹。
“行径”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既可以指具的道路,也可以泛指人的行为或举动,甚至包括行踪和足迹。
在代汉语中,“行径”一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行”字本身具有多种含义,包括旅行、前进、跟随、推进、送别、遵、发送、传递、命令、执行、履行、学习、承担责任、使用、询问、追求、服务、激怒、逮捕、忽视、酌量等。这些含义展示了“行”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丰富内涵和广泛使用。
关于“径”,它通常指小路或小道,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的“从径道亡”,即通过小路逃走。此外,“径”也可以表示取道或途经,如《江水》中的“江水又东,径巫峡”。
结合这两个词,“行径”可以理解为沿着小路行走或通过小道前进的行为。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体现,例如《论语•雍也》中提到的“行不由径”,意思是不走小路,强调了正直和规范的行为。
在现代汉语中,“行径一词常用于描述个人或集体的行为方式,尤其指不道德或不当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搭配和例句:
我们可以区“行径”、“行为”和“举动”的具体使用场景如下:
行为: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指好的活动也可指坏的活动,是中性的词。在法律上,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任何动作或活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行径: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指坏的活动,是贬义词。在某些情况下,行径可以被用作比喻,例如在描述某人的不道德或不光彩的行为时。行径通常用于描述些被认为是错误或不当的行为。
举动:举动指的是特定的、有意识的动作。它通常用于描述那些有目的或意图的动作,比如在某个情绪或念头触发下做出的反应。举动可以是微小的,也可以是显著的,关键在于它是有意识的行动。
总结来说,“行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是正或负面的;“行径”通常指负面的行为;
在法律和道德语境中,行径的定义和使用紧密关联着社会规范、法律条文以及个人行为的正当性。根据,行径可以被分为正常行为和偏离行为,其中偏离行为进一步细分为偏差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偏差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和道德规范上持续违反的为,导致其社会适应性受损。违法行为则是指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而犯罪行为是严重违反刑法的行为,通常在偏离行为之后出现。
进一步阐述了非法行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反社会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或约束性规则,对个人和社会构成威胁,影响法律保护的利益。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违法(delinquens),表现为个体偏离现行法规,威胁他人福祉或社会秩序,其极端表现形式可受到刑事处罚。
中提到的腐败行为,作为偏离行为的一种,是通过滥用公共信任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法律和道德语境中,行径的定义和使用体现了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规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以及道德教的推广,可以引导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预防和减少偏离行为的发生,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行径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未在我搜索到的资料中直接提及。然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汉语词汇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词义会随着时间和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例如,“径”这个词来源很复杂,与表示“行走”、“旁边、岸”等意思有关,这表明汉语词汇的演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词义、词音和字形的变化。
进一步强调了汉语词汇史的重要性,指出每一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这些词汇的历史有助于理解整体的汉语词汇发展史。这表明行径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能涉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语义变化以及与其他词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