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那位驾驶人因酒后驾车肇祸,酿成一死三伤的惨剧。
2.他在肇祸之后主动向有关部门自首了。
1. 闯祸;致祸之始。如:那天肇祸的原因是驾驶员酒后开车。
引
“肇祸”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zhào huò”,意为“闯祸”或“制造祸端”,即引发事故或灾难的行为。该词的“肇”字有开始、初始的含义,同时也有引发、引起事故或闲事的含义。例如,“扣留肇祸司机”中的“肇祸”指的是因司机的行为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在法律语境中,“肇祸”有时也指患者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此外,“肇祸”还可以用于描述因不当行为而引发的麻烦或灾难。
“肇祸”在法律上的具体定义和分类如下:
肇事行为是指患者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未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例如,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行为,但未导致被害人轻伤或重伤,造成较重后果的行为。
肇祸行为:
其他违反刑法的行为。
轻度滋事:
此外,根据《上海市监护治疗管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条例》的定义,肇行为包括行凶、殴打他人致伤、侮辱妇女、妨害交通安全、扰乱公共秩序、妨害社会治安,以及自杀行为和自伤致残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行为。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主体:一般主体,即任何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包括公路、水上交通运输的人员,但不包括航空和铁路职工。非交通运输人员在从事交通运输活动中由于过失发生交通事故的,也可以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没有故意造成事故,但因疏忽大意或违反规定导致了重大事故。
客观方面因违反交通运输的规章制度而引起人身伤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量刑标准:
此外,特定情况下如酒驾、无证驾驶、驾驶安全装置不全或失灵的车辆、驾驶无牌证或已报废车辆、严重超载驾驶、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等,将构成犯罪,并可能受到加重处罚。
肇祸与故意犯罪在法律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故意犯罪:主观上为故意,即行为人有明确的意图去实施犯罪行为,如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
果在定罪时的作用不同:
故意犯罪: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只要有故意犯罪的意图和行为,也可以构成犯罪。
处罚的差异:
故意犯罪:由于是故意犯罪,法定刑相对较重,根据情节轻重,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行为后的不同处理:
故意犯罪:即使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有积极的补救措施,但因主观上存在故意,仍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特殊情形下的转化:
区分肇祸行为和意外事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过失与预见能力。以下是详细的区分方法:
意外事故: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主观上没有过失。例如,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如天气突变、道路突然塌陷等)导致事故,行为人无法预见到这种结果,因此不构成犯罪。
预见能力:
意外事故: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没有预见义务或能力。例如,司机在雨夜行车时,如果无法预见到塑料布下有人躲藏,这种情况属于意外事故。
法律后果:
意外事故:行为人因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事故,不构成犯罪,不受法制裁。
具体案例:
区分肇行为和意外事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过失与预见能力。如果行为人因过失未能预见到危害结果并导致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肇祸的法律后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比:
对于只造成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中国法律也将其视为犯罪处理。
日本:
日本对交通事故致人死伤的行为以业务过失致死、伤犯罪定罪处罚,但对只造成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不作为犯罪处理。
德国:
德国刑法第149条规定了擅离事故场罪,日本《道路交通法》规定了违反报告义务罪与违反救护义务罪,加拿大刑法规定了违反救助义务罪。
美国:
在美国,肇事者可能被控“过失杀人”或“严重过失驾驶”等罪名,刑罚包括监禁、罚金、社区服务等,严重程度取决于肇事者的前科记录、事故具体情况以及行为的“可恕性”。
英国:
总结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交通肇事罪的法律规制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罪名设置、刑罚种类和适用条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