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意识的意思

shí

意识

拼音yì shí

1.意识常用意思: 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包括知觉、记忆、想象等。

词性名词
近义词 精神 , 观念 , 认识
反义词 物质

2.意识常用意思: 对某一方面的认知和重视的程度。

词性名词
近义词 认知
例词环保意识

3.意识常用意思: 主动抱持的某种目的。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例词有意识
例词无意识

4.意识常用意思: 觉察;感到。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发觉 , 察觉 , 觉察

例句 1.她真心实意地在信上签了字,没意识到其中另有含义。
2.他们突然意识到不能因为成功过一次就沾沾自喜。

意识引证解释

1. 识见。

1. 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 汉 《论衡·实知》 王充
2. 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高祖是之。 《北齐书·文宣帝纪》
3. 此怪大佳,其意识在绮罗人上。 清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纪昀

2. 指先入之见。

1. 子之所陈,心存意识,或欲周知,何从皆得? 宋 《挥麈后录》卷二 王明清

3. 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1. 我那阵农民意识太重,总想回家安贴一下老娘。 《铜墙铁壁》第二章 柳青
2. 大多数的酋长总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意识,特别是那些偏僻的边远的地方。 《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 韩北屏

4. 觉察;感觉。

1. 她意识着这一定又是敌人在扫射自己的同志。 《夜》 阿英
2. 连同乡会也是委员制了么?他这才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确是换了一个样子了。 《喜剧》一 茅盾

5. 谓自觉抱有某种目的。

1. 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 《超人》 冰心
2. 不过他咽住了,他怕子彬多心,以为他是有意识讥讽他。 《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五 丁玲

6. 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

1. 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 南朝 《净业赋序》 梁武帝
2. 意根之动,谓之意识。 《国故论衡·辨性上》 章炳麟


意识是什么意思

意识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在不同的学科中,意识的定义和理解有所不同。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意识通常被定义为一种认知状态,使我们能够识别并感知内心或外部环境中的事物。意识被认为是所有宇宙行动和表现的首要因果力,由能量、意识和意图组成,负责生成各种形式。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意识被定义为“作为自我之现象学组成的意识”和“作为内感知的意识”,前者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后者则是构成意识体验之统一的前提。

在心理学中,意识被描述为一种觉察的状态或质量,或者是对外部目标或自身内部过程的察觉。它也被定义为直觉、主观性、或经历感觉与觉醒的能力,并具有自我感和大脑控制系统。心理学家们认为,意识是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状态,是通过理性思维或灵魂感官体验在大脑中处理信息的结果。

神经科学方面,意识被认为是大脑对外界环境和自身状况的感知理解能力,可通过言语、躯体运动和行为表达出来。意识是人的神经反应,与生命同在,是一种自我感受、自我存在感与对外界感受的综合体现。

此外,意还涉及到自我意识,即个体具有自我意识与对自身认知能力、对自身行使能力的认可。这种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使得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思考和感知。

意识是一个涉及感知、觉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复杂概念。它不仅包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还包括对内心世界的觉察和反思。意识的研究在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意识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意识在哲学中的定义和主要流派有哪些?

在哲学中,意识的定义主要流派是复杂且多样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意识的定义

意识在哲学中的定义涉及多个面。首先,意识被定义为对外部对象或自身内部状态的感知状态,包括主观性、感知、知觉、体验能力、觉醒、自我意识以及心灵的执行控制系统。此外,意识也被视为对自身存在、感受、思想和环境的有意识感知,以及对某事的完全感知或敏感性。

笛卡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是意识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自我意识的本质。这种自我意识不仅限于语言交流,即使像锁闭症患者或超级智能AI Sophia这样的非人类实体,如果它们能够执行人类的任务,也可能具有意识。

主要流派

哲学中关于识的主要流派包括:

  1. 减损主义和非减损主义唯物主义
  2. 减损主义:意识解释为一种生存需求的机制。
  3. 非减损主义唯物主义:认为所有生物体都具有意识,人类只是拥有更复杂的心理意识。

  4. 泛心理主义

  5. 认为所有生物体都具有意识,人类只是拥有更复杂的心理意识。

  6. 整合信息理论(IIT)

  7. 这一理论认为意识是系统整合信息的能力,挑战了达尔文进化论。

  8. 全局工作理论(GWT)

  9. 这一理论强调大脑中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整合和交互作用。

  10. 东方哲学中的意识

  11. 在东方哲学中,意识被视为所有事物的本体性品质,需要尊重和关怀。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意识的层次和类型

意识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可以区分为理性意识与非理性意识、形象意识与抽象意识、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现实意识及未来意识。还可以区分为三种意识层次:无意识、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三种意识水平:感性意识、知性意识和超越性意识等。

意识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科学家一度认为屏状体是意识所在的区域,但这一观点已被推翻。此外,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感官信息如何在大脑中构建意识世界,包括视觉系统中的信号处理和记忆的作用。

结论

学中关于意识的定义和主要流派是多样且复杂的。从笛卡尔的自我意识到现代的整合信息理论和全局工作理论,哲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理解意识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心理学中意识的理论模型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解释意识的?

心理学中关于意识的理论模型众多,这些模型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意识的本质和功能。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意识理论及其解释方式:

  1. 高阶理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元表征指向的目标,即意识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知。

  2.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起源于人工智能领域,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信息可被各种认知过程利用的状态。它强调意识内容是全局可访问的,用于注意力、评估、记忆和语言报告等认知过程。

  3. 整合信息论:由神经科学家Guenther Tononi提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产生最大不可约整合信息物质基础的因果结构。意识对应于系统整合信息的能力,取决于其状态的多样性和因果依赖性。

  4. 复馈/预测处理理论:该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将神经机制映射到意识的各个方面。它认为感知依赖于对感觉信号的成因的预测推断,有于系统地将神经机制映射到意识的各个方面。

  5. 多重草稿理论:由丹尼尔·丹尼特提出,战了所有感知、思想和其他心理内容都向意识观察者呈现的“笛卡尔剧场”概念。该理论认为意识内容是平行生成的,只有对系统产生最大影响的内容才是意识内。

  6. 动态核心理论:认为意识是由大脑中特定的神经机制产生的,这些机制在丘脑-皮层系统中形成功能集群,通过重入神经元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独特的但统一的 metastable 状态。

  7. 信息整合理论:强调意识对应于系统整合信息的能力,系统是否能整合信息取决于其状态的多样性和因果依赖性。

  8. 丘脑-皮层节律理论:认为丘脑-皮层环路中的同步振荡或节奏在伽马频段产生意识状态。

  9. 神经元联盟理论:认为意识可能需要神经元联盟之间的竞争,获胜的联盟决定意识的内容。

  10. 场模型:认为意识由神经电活动产生的电磁场支持,这种场的集成性质是意识体验的单元性原因。

  11. 下丘脑模型:强调下丘脑区域,特别是视网膜核,是意识的必要和充分的神经活动来源。

  12. 内部模拟和自我建模理论:认为意识源于大脑对生物体-环境交互的内部模拟,特别是梦境中这种模拟可能具有应性价值。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意识的本质和功能,包括其神经基础、信息处理机制以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神经科学如解释大脑产生意识的过程?

神经科学对大脑产生意识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这一复杂现象。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神经科学何解释大脑产生意识的过程:

  1. 神经元活动:意识被认为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活动产生的。大脑由数十亿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进行通信。神经元的活动模式被认为是意识产生的基础。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眼睛接收到的光信会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视觉皮层中的神经元会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产生关于这个物体的视觉体验。

  2. 信息整合:信息整合理论(IIT)认为意识是大脑皮层大量信息整合的结果,由因果机制的性质和状态决定。这一理论将意识与皮层后联系起来,以不可约的整合信息数量解释整体状态。

  3.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 :该理论将大脑分为执行不同功能的模块通过注意选择过程确定信息传播与共享,认为及时共享信息构成意识。GWT关注意识的功能特征,认为额-顶叶区域是中心点。

  4. 再入和预测处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信号对形成有意识感知的重要性。再入理论认为局部信息再处理产生意识,预测处理理论认为脑通过感知预测和预测错误的交互实现预测误差最小化。

  5. 受控幻觉概念:阿尼尔·塞斯在其著作《Being You》中提出“受控觉”概念,认为我们感知的世界是大脑解码、预测、调整外界信息后呈现的结果。他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步打破“硬问题”,即为何大脑物质活动能产生主观体验,解释了感知与意识的形成过程。

  6. switch-and-wave模型: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conscious events触发了一波快速通过大部分大脑的信号处理,同时关闭一些脑回路以控制信息流。这一新模型描述了视觉处理的两个步骤:触发的“开关”和神经网络的级联处理步骤。

  7. 高阶理论(HOTs) :主张心理状态成为有意识是因为它们成为元心理状态的目标。HOTs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内容是有意识的,关注意识的整体状态,但高阶表象如何产生不同属性及其背后的神经活动尚不明确。

尽管神经科学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意识产生,但意识的本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自我意识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决策的?

自我意识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层面。从生理角度来看,自我意识始于婴儿期,孩子逐渐发展出反思性自我意识,终培养起将自己身体识别为时空中的物理对象的能力。大脑中的额叶皮层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神经系统和感官器官的发育也影响着人类的意识和认知力。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核心成分。自我认识及对自身特征的认知和评价,自我体验反映个体对自身情绪和态度的体验,而自我调节则表现为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调整。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及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全面意识。

自我意识的社会性体现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评价来发展自我形象。这种社会互动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自我认知,还影响了其行为和决策。例如,在职场中,高自我意识有助于与同事有沟通,协作实现共同目标,识别自身优势和劣势,促进技能发展。

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显著。良好的自我意识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心理和行为,取得更好成绩。缺乏自我意识或自我意识不健康的个体可能陷入负面情绪,影响发展。自我意识使们能够识别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理解价值观,并认识到行动对他人影响。高自我意识有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建立更牢固的关系,实现目标。

此外,自我意识还与情商和社交意识密切相关,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改善心理健康、减少压力、提升自尊心、提高工作表现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通过冥想、寻求反馈、写日记和自我反思等方法,个体可以增强自我意识,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总之,自我意识是连接个体与世界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基石。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意识理解的新进展有哪些?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意识理解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识模型的构建: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构建能够解释意识现象的模型。这些模型不仅需要描述意识的产生机制,还要解释其功能和特性。

  2. 量子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意识与量子物理之间的关系,图通过量子理论来解释意识的非确定性和复杂性。

  3. 意识功能细胞的发现: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与意识体验密切相关的特定神经元和脑区,如前额叶层和后顶叶皮层,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意识的神经基础。

  4. 脑机交互方式的实现:技术的进步使得脑机接口(BCI)等设备能够直接读取和控制大脑活动,这不仅有助于研究意识,也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5. 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相关性分析技术已经扩展到深度学习领域,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可以更深入地解析大脑中的复杂网络和信息流。

  6. 跨学科研究方法: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为理解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心理学家研究意识的主观性和个体性,神经科学家利用先进技术探索意识的神经机制,哲学家探讨意识的存在论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家则开发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7. 动力学方法的应用:动力学方法在意识研究中现出沟通底层和顶层、客观与主观的能力,如大脑中的吸引子和整合网络。

  8. 感受质与主观经验的量化:研究者尝试量化感受质,揭示知觉元认知的属性,并推动现象学与神经科学的跨学科合作。

  9. 自由意志的重新审视:尽管传统上自由意志被科学态度的研究者否定,但近年来出现了对自由意志的重新审视和讨论。

  10. 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创造新的实验环境,研究意识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这些进展反映了意识科学领域的活跃研究和跨学科合作,为理解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