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大火被扑灭以后,他才发觉自己受了伤。
2.他低着头看书,有人进来了他都没有发觉。
1. 发现,觉察。
引
1. 彭离骄悍,无人君礼,昏暮私与其奴、亡命少年数十人行剽杀人,取财物以为好。所杀发觉者百余人,国皆知之,莫敢夜行。
《史记·梁孝王世家》
2. 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汉书·酷吏传·咸宣》
3. 用钱货铜,事可寻检,直由纠察不精,致使立制以来发觉者寡。
《通典·食货九》
4. 我道是甚么秘事给你发觉,原来你说的是𫉁云!
《孽海花》第四回
5. 敌人已经发觉了他们,好几挺机枪一齐横扫过来。
《东方》第三部第四章
魏巍
2. 被发现觉察;暴露,败露。
引
1. 赵相贯高等事发觉,夷三族。
《史记·高祖本纪》
2. 是岁淮南、衡山王谋反,发觉,皆自杀。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3. 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4. 咸通四年,萧仿杂文榜中,数人有故,放榜后发觉,责授蕲州刺史主司。
五代
《唐摭言·主司失意》
王定保
5. 钱海山,邑绅之豪横者也。以盗案发觉,破家客死。
清
《漱华随笔·钱海山》
严有禧
3. 告发;揭发。
引
1. 梁王闻其义出于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袁盎……视其剑,新治。问长安中削厉工,工曰:“梁郎某子来治此剑。”以此知而发觉之,发使者捕逐之。
《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论》
2. 日者覃怀有过籍之赋,使吾百姓无聊生于下,非珩等为吾发觉,则吾终不得闻东人之疾苦矣。
唐
《韦珩京兆府美原县令》
元稹
3. 那申家踪迹可疑,身子常不在家,又不做生理,却如此暴富。我们只是查不着他的实踪迹,又怕他凶暴,所以不敢发觉。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发觉”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表示开始知道或意识到隐藏的、以前未注意到的事物。例如,当某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受伤了,或者察觉到某个秘密时,都可以用“发觉”来述这种认识或觉察的过程。
此外,“发觉”还可以用于描述对某种情况、事或问题的觉察和认识,通常通过观察、思考或经验获得。它也可以表示告发或揭发的行为,如在古代文献中提到的阴谋或罪行被察觉的情况。
“发觉”的近义词包括“发现”、“觉察”、“察觉”等,这些词汇在具体境中可能更侧重于对某事的察觉或发现。例如,“发现”更多用于经过研究、探索后看到或找到前人未曾注意到的事物,而“发觉”则强调隐藏信息的意识或突然的觉察。
总之,“发觉”是一个多义词,涵盖了从古文献到现代生活的广泛含义,强调了对事物的觉察和认识。
历史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变化。从帝制时代到近现代,中国史经历了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与演变,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重大改革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内部结构,也对对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更广泛的人类历史中,从远古到现代,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分散到联系密切,最终形成整体世界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更迭上,也体现在各地间的相互联系和开放程度上。
科学革命和技术进步,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工业革命期间的技术进步,推了人类历史的重大变革。这些进步基于对人类环境认知的深化,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并非所有历史变迁仅由知识进步引起,权力者的决策也能引发重大历史事件。
此外,历史的周期性理论关注可逆性变化,如帝国的兴衰,但累积性变化,如农业、冶金和书写术的发现,则是难以逆转的。这些累积性变化基于效率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非人类决策或意志。
司马迁提出的历史变化法则“见盛观衰”和“承弊通变”反映了他对国家兴衰规律的总结。他认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发现“治乱兴替”的一般规律,这体了儒家思想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中,感知和知觉的含义和用法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西方哲学中,笛卡尔引入了“apperception”(有意识地感知新事物或概念的过程)这一术语,而莱布尼茨则区分了感知和意识,认为感知代表了统一中的多样性或简单物质中的多样性,而意识则对应于意识状态。这种区分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佛教中,“觉知”(Viññāṇas)指的是对六种感官对象的意识,被称为“六觉”,经过精进修习后,它就是无限意识的光辉表现。这与西方哲学中的“apperception”有所不同,后者更侧重于有意识地感知新事物或概念的过程。
此外,在非洲文化中,“nyais”一词可能最初是阿坎语的词汇,意为“找到”、“经历”、“获”、“得到”,这表明在非洲文化中,感知和知觉与发现和体验密切相关。这种用法与西方文化中的感知和知觉有所不同,后者更侧重于有意识地感知新事物或概念的过程。
在纳瓦霍文化中,沙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非西方文化中对“艺术”一词的使用及其动态的美学观念。这种用法与西方文化中的感知和知觉有所不同,后者更侧重于有意识地感知新事物或概念的过。
“发觉”、“发现”、“觉察”和“察觉”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发觉的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简单的直觉或瞬间的领悟。
发现:
发现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准备、研究和探索,最终达到对未知领域的突破性认识。
觉察:
觉察更多地关注于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内心状态的感知,是一种更为内在和主观的认知过程。
察觉:
在现代汉语中,“发觉”一词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方面。以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开始知道:这个含义通常用于描述某人首次意识到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例如,在战斗结束后,一个人才发觉自己的胳膊受了轻伤。
发现错误或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发觉”来表示发现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或规律。例如,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发觉新的科学原理。
察觉到异常:在对话或观察中,人们可能发觉对方的异常情绪或行为。例如,“我已觉察出小陈神色不对”。
揭露秘密或罪行: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发觉”常用于描述揭露某人或某事的真实情况。如,《史记》记载赵相贯高等事发觉后被夷三族。
告发或揭发:在某些境下,“发觉”还可以表示向他人揭露秘密或罪行。例如,梁王得知袁盎之子来治剑,从而发现其身份并捕逐之。
在古代文献中,“发觉”一词的使用情况可以追溯到《史记》等经典著作。例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九年,赵相贯高等事发,夷三族。” 这表明“发觉”在古代已经用于描述发现或察觉某件事情的过程。
此外,《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也有类似的用法:“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杜预注:“发,见也。” 这里“发”字被解释为“见”,说明在古代,“发觉”有发现的意思。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发觉”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于描述对隐藏或未注意到事物的察觉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