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不得不说,他的这番话让我听着很随心。
2.她在商场逛了很久,也没买到件随心的衣服。
1. 顺心;称心。
引
1. 心有所欲,辄空中下之。尝思啖鲤,一双鲜鲤随心而至。
晋
《搜神记》卷五
干宝
2. 信手成重叠,随心作蔽亏。
五代
《假山》诗
齐己
3. 李十儿便自己做起威福,钩连内外一气的哄着贾政办事,反觉得事事周到,件件随心,所以贾政不但不疑,反都相信。
《红楼梦》第九九回
4. 这叫什么过日子人家,家里家外都没有马连福随心的时候。
《艳阳天》第十一章
浩然
“随心”一词的意思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或心愿行事,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内心去行动,不受外界的限制或约束。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解:
按照个人意愿行事:这是“随心”最常见和基本的含义,表示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去做事,不受他人或外界的干涉。例如,“随心所欲”就是指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任何事情。
称心、顺心的状态:在某些情况下,“随心”也可以表示一种满足或顺心的状态,即事情的发展符合个人的期望和愿望。
生活态度: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随心”还被用来描述一种生活态度,即按照个人的意愿安排生活,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内的满足和快乐。
佛教术语中的含义:在佛教术语中,“随心”也有其特定的解释,通常指根心灵或愿望行事。
总结来说,“随心”主要表示按照个人的意愿或心愿行事既可以是自由自在的,也可以是顺从心情的状态,具体含义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使用场景.
“随心”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从个人行为到社会规范的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详细探讨:
在佛教中,“随心”通常与“随缘”、“随智”等概念相关联,强调根据条件、智慧和意愿行事。例如《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中提到的词汇如“随缘行”(zuien gyō)、“随缘转变”(zuien tenpen)等,都体现了佛教中顺应自然规律和条件的思想。此外,《楞严经》中的“随心应量”概念指出,人的命运和行为由自己的内心决定,这与质量和数量互变的规律相一致,涉及到人的内心是行善还是行恶、成佛还是做官等问题。
在儒家文化中,“随心”更多地体现为顺应时势和遵循道德规范。例如,周易》中的“随德”强调君子应认清形势,不拘泥于成见,要能适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孟子·公丑下》中孔子被赞为“七十子之服”的典范,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遇而安、遇事随变,以达到心善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中,“随心”常被理解为追求个人自由和内心的满足。例如,在一些现代文化作品中,常常提到“一切随性、随悲喜才是心性通达的高境界”,强调顺从内心的选择和保持一颗自由之心。这种思想反映了现代人对自我实现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在其他文化中,“随心”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印度佛学中,“随界”(一切法的潜伏功能)无始以来就存在,强调心与色相依,从而也就同色联系了。这种思想体现了印度佛教中对心灵和物质世界的深刻理解。
“随心”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和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顺应自然、遵循内心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随心生活态度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并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演变和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和影响因素。
随心生活态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随缘”思想。佛教强调顺从自然的安排,不强求,不计较得失,这种思想对随心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如面对困难时接受事实,追求目标时顺其自然,还适用于不同年层的人群,从学生到成年人。
此外,“来去自如”这一成语也体现了随心生态度的一部分内涵。该成语源自宋代,意指行动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醒世恒言》中。这一成语不仅代表了种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还体现了对自由、能力和活力的追求。在现代生活中,“来去自如”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商场购物、社交场合以及建筑设计中,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现代心理学和哲学进一步发展了随心生活态度。例如,“随遇而安”的概念源于古代哲学和智慧传统,并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家哲学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与外界抗争,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佛教中的无我观念也强调不要对事物过于执着,要接受变化和不确定性。这些思想都对随心生活态度产生了影响。
此外,个人经历和成长阶段也对随心生活态度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有人从习惯性计划生活逐渐适应并享受无计划生活,学会了放松,允许自己浪费时间在没有实际用途的事情上,最终学着随心所欲,以从容和闲适的状态活着。这种转变过程展示了随心生活态度如何在个人经历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在佛教,随心的具体教义和实践方法主要涉及“随念”(Anussati),这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旨在通过专注和理解特定对象来培养正念和定力。根据不同的文献资料,随念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修行方法和目标。
安般念(Ānāpānasati) :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即入出息的观察。
修行方法:
天随念:具有正念地如下忆念:“诸天神因为他们的信、戒、多闻、布施及慧而得以投生至如此殊胜之地。而我也拥有这些品德。”于此业处,禅修者以自己的信等功德作为目标以培育正念,以及以诸天为证。
其他相关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实践随心的生活态度,需要平衡现实与理想,同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智慧。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接受现实,随心而行:根据Bryan Reeves的书籍《This Wild Waking Journey》中的观点,当停止试图控制周围世界时,真实性和非凡的事情才会发生。我们应该跟随内心深处的渴望,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或懒惰而行动。
慢活人生:通过禅修的方法,放慢生活的步调,可以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不要急躁,慢慢来反而能做得更好。同时,“境随心转”和“心随境转”是面对混乱社会环境时的应对方法,保持内心的清明安稳,就能做到“随心转”。
随遇而安与修心:以利益他人为动机,追求充实踏实的生活术。利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去发挥自己的理想,做到随遇而安的境界。这样就不致于因心里的不满而造成许多失之交臂的错事。
优雅地管理承诺: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优雅地管理承诺。通过简化生活,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并享受生活中的起伏,从挑战中获得能量,而不是对抗它们。
活在当下:握住每一当下,摆脱心的习性,安乐自在。觉知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住、坐、卧。走路时知道走路,吃饭时知道自己在吃饭,看电视时也知道自己在看电视,心不被念头带走。
记录快乐:写下每天让你快乐的事情,并将这些纸条放入罐子中。年底时,打开罐子,大声朗读笔记,提醒自己每天的快乐元素。
珍惜有机缘:成功源于顺应因缘、把握因缘和创造因缘。面对人生起伏,应将其视为成长经验,用智慧和慈悲去解决问题,减少烦恼。
随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包括自我同情、正念、心率变异性(HRV)以心理和生理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我同情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自我同情可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减少对自身不愉快事件的反应,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具体而言,自我同情与抑郁症状、焦和压力反应有关,而正念和HRV则与积极情绪、健康状况和心理韧性相关。自我同情还可以保护个体免受情绪压力症状的影响,而正念可能通过促进自我同情心和减少反复思考来减少抑郁症状。
正念在心理健康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念练习可以提高HRV,增强身体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对心血管健康有益。此外,正念与幸福感、心理健康、认知控制、社会适应以及炎症疾病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正念还被发现可以调节社会评价威胁下的神经内分泌和情感反应。
心率变异性(HRV)是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HRV的增加可能与正念和心率变异性增强有关,这表正念和HRV可能共同促进心理健康。HRV还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来影响心血管健康和整体健康。
此外,自我同情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研究发现,自同情心与积极情绪、幸福感、乐观主义、智慧、个人主动性、好奇心和探索性、外向性、尽责性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呈正相关。自同情心与焦虑、抑郁、思维抑制和避行为呈负相关。
总之,随心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涉及自我同、正念、心率变异性以及心理和生理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