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饯别的意思

jiàn bié

饯别

拼音jiàn bié

1.饯别常用意思: 设酒食送别。

词性动词
近义词 饯行
反义词 接风 , 洗尘
例词饯别宴会

例句 1.他即将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临行前大伙为他设宴饯别。
2.朋友们再三要为我饯别,因盛情难却,我只好接受了。

饯别引证解释

1. 设酒送别。

1. 英豪若云集,饯别塞城𬮱。 唐 《送宣州周录事》诗 韦应物
2. 他有了三十万银子,一般财主体面,况又沾亲,岂可不去饯别。 《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
3. 我怀疑着,一面向母亲说着今天饯别的光景。 《往事二》 冰心


饯别是什么意思

“饯别”是一个汉语词汇,拼为“jiàn bié”,其主要意思是准备酒食为人送行。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在亲友即将离开时会举行隆重的宴会,以表达惜别之情和祝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饯别”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送别仪式,而是包了祭祀路神、设宴送行等复杂而丰富的活动。这种习俗被称为“祖饯”或“祖帐”,饮酒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唐代,饯别文化达到了鼎盛,唐代的送别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离别的重视和情感表达。

古代的饯别活动通常选择在城外、河边、桥边或亭下进行,这些地方如“南浦”、“灞桥”、“长亭”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在饯别时,亲友之间会通过饮酒、赠诗等方式表达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祝愿。

此外,“饯别”也与祖道风俗密不可分,祖道活动包括祭祀路神和饮饯两个部分,饮饯则是通过饮酒来娱乐行人,祈求他们一路平安。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离别的深刻情感。

“饯别”是一种载着深厚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传统习俗,它通过一系列仪式和活动,表达了对即将远行之人的祝福和不舍之情。

饯别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什么?

饯别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与祖道风俗密不可分。饯别是指在祭祀完路神后,亲友们为旅行者设宴送行的习俗,这种习俗最初成于西周时期,《诗经·邶风·泉水》中就有“出宿于泲,饮饯于祢”的记载,反映了周代的饯别习俗。汉代以后,饯别的活动越来越多,酒成为不可缺少之物。

祖饯文化起源于行神祭拜仪式,逐渐演变为祭祀旅游神后的饯别仪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伦关系和文化的重视。古代祖饯文化有多种模式,包括上级对下级、同僚之间、百姓对官员、朋友之间以及家人情侣之间的饯别饯别宴会的副产品包括诗文纪念、赠言箴规和其他礼物,体现了人伦之体现。

唐代唐玄宗为贺知章祖饯,意在崇德尚齿、励俗劝人,体现了对官员的尊重和鼓励。宋直臣进谏遭遇贬谪时,品格高尚的大臣结帮祖饯,清朝雍正皇帝善待老臣田从典,大学士田从典奏请致仕时,雍正皇帝下圣旨慰劳并赐帑金五千两为还家路费及高年颐养之资,京官齐集祖饯其行。

唐代饯别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唐代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酒饯别:饮酒是唐代饯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古人认为通过饮酒可以表达对离别之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感谢他们过去的付出和未来的期待。代的饯别宴席通常在驿馆或驿亭里举行,主人们会提供酒水,并通过食物和言语向客人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2. 祖道之礼:唐代的饯别习俗与祖道风俗紧密相连。祖道之礼是指在祭祀路神后为旅行者设宴送行的习俗,也称为“祖饯”或“祖帐”。这种仪式不仅体现了对离别之人的尊重和感恩,还寄托了对离别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彼此关系的珍视与期待。

  3. 送别地点的选择:古人常选择城外、河边、桥边、亭下等地点作为饯别之地,并形成了一些具有送别意义的特殊词汇,如“南浦”、“灞桥”、“长”等。这些地点在唐诗中频繁出现,寄托着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

  4. 音乐相送:唐代的送别活动中,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例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提到朝闻游子唱离歌的情景,而张旭的《清溪泛舟》诗中也描写了旅人在黄昏分响起离别的歌声。

  5. 折柳送别:折柳是唐代常见的送别方式之一。古人认为折柳可以象征着依依不舍的情感,因此在送别时常常会折下柳枝赠予离人。

  6. 写诗送别:唐代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来表达离别的感。许多著名的唐诗都反映了古人送别的场景和心情,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灞陵行送别》等。

“南浦”、“灞桥”、“长亭”等地在古代饯别习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古代的饯别习俗中,“南浦”、“灞桥”、“长亭”等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送别文化中的象征性地点。这些地方不仅风景宜人,更因承载了无数离愁别绪,而成为了送别文化的符号。

“南浦”源自《楚辞》,因河伯与恋人的依依惜别而被赋予了离别的意涵。在唐诗中,南浦成为了水边送别的代名词,如王维的“送君南浦泪如丝”,便是这一情感的最好诠释。南浦多见于水路送别的诗词中,象征着离情别绪,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屈原的《九歌·河伯》等。

灞桥,这座横跨长安东郊的古老桥梁,见证了无数汉唐儿女的别离。折柳赠别成为了灞桥边独有的风景,每一根柳枝都寄托着对远行者的不舍与祝福。唐代杨巨源的“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可看出他在灞桥握别的离情有么深厚。

至于长亭,这一秦汉时期便已设立的休憩之所,到了唐宋,更成为了送别文化的重要载体。长亭作为古代路旁供行人歇息或饯别的地方,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是送别场景中的重要意象。如李叔同的《送别》、李白的《菩萨蛮》、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诗词中,长亭意象的运用表达了离别、思乡、寂寞等情感。

祖道风俗中的祭祀路神和饮饯活动具体是如何进行的?

祖道风俗中的祭祀路神和饮饯活动是古代出行前的重要仪式,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宗教意义。

祭祀路神(祖)

  1. 祭祀目的:祭祀路神的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保佑出行者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古人出行道路险恶,交通不便,长途旅行常常伴随着危险,因此出行前祈求神灵保佑成为缓解紧张情绪的重要方式。

  2. 祭祀过程

  3. 选址与准备:通常在郊外道上设帐,备酒食,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然后洒酒于地。
  4. 堆土为山:在平地上堆土为小山的形状,将有关祭祀物品放在小土堆上,称为“軷”。
  5. 祭品仪式:祭祀时使用萧草、牲脂等祭品,如《诗经》所述:“取萧祭脂,取羝以軷”。祭祀之人身份尊卑有别,天子用犬,诸侯用羊。
  6. 祝辞:祭祀过程中会有祝辞,这是送别文字的滥觞,是赠人以言的起源。

  7. 象征意义:祖道仪式象征意味浓厚,可缓解出行前的紧张心理。古人重土畏迁,祖道仪式附带强调等级秩、联络人际关系等社交功能。

饯行(饯)

  1. 饯行目的:饯行主要是为了表达送行者的不舍,并对出行者给予安慰,亦即表达别情。

  2. 饯行程序

  3. 饮酒饯别:在祭祀路神之后,大家在旁边饮酒饯行。礼毕,乘车从牲畜身上碾过,寓意行道之人前路无艰险。
  4. 宴会安排:《仪礼·聘礼》记载:“出祖释軷,祭酒脯,乃饮酒于其侧。”郑玄注:“泲,地名,祖而舍軷,饮酒于其侧曰饯,始有事于道也。”。

  5. 文化演变:随着祖饯活动的普及和泛化,人与神之间的交流被日常化、生活化,逐步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祖道地位下降,让步于饮饯,祭神祝辞最终演化为临别赠言。

祖道风俗中的祭祀路神和饮饯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社会交往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在现,饯别习俗有哪些变化或新的形式?

在现代,饯别习俗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新的形式。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和庆祝性:现代的饯别习俗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庆祝逝者生活。例如,一些家庭选择在殡仪馆举行简短的告别仪式,而不是传统的葬礼,以节省开支并表达对逝者的尊重。此外,现代葬礼强调纪念逝者的生活和记忆,通过融入逝者的兴趣、爱好和食物来反映其生活。

  2. 科技与虚拟纪念: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纪念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或其他网络平台发布告别信息,分享故事和记忆,这种方式不仅简化了告别过程,增加了情感的传递。此外,一些创意新颖的告别仪式如“音乐告别式”、“影像告别式”和“文学告别式”也逐渐流行起来。

  3. 环保意识:现代葬礼越来越注重环保,绿色和自然葬礼成为一种趋势。例如,集体海葬和生态葬礼的社会知晓度逐步扩大,许多家庭选择将逝者骨灰撒向大海,以减少葬礼对环境的影响。

  4. 社交礼仪的演变:尽管现代出行更为便捷,饯行的含义依然存在,并成为一种习惯和社交礼仪。饯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广泛出现,如聚会结束的谢别、同事离职的集体送别、毕业典礼上的同学告别等场景。这些饯行活动传递了对别人的关心与祝福,体现了深厚的情感。

  5. 新的告别形式:现代社会中,新的告别形式不断涌现。例如,“友人葬”是由与往生者交往亲密的朋友主导的葬仪,让所有葬礼的参加者发自内心的诵经来尊仰往生者的人生。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告别仪式如纽带仪式、生活故事分享、埋葬衣物与枕头等,这些仪式帮助人们以更坚强的态度告别,让哀悼更加有力。

总之,现代饯别习俗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价值观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