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地方的意思

fāng

地方

拼音dì fāng

1.地方常用意思: 中央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反义词 中央
例词地方政府

例句 1.这项工程既有中央投资,也有地方投资。

2.地方常用意思: 本地;当地。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当地 , 本地
反义词 外地

例句 1.他在农村的时候,常给地方上的群众治病。

3.地方常用意思: 军队指军队以外的部门、团体等。

词性名词
近义词

4.地方常用意思: 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地点。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位置 , 地点 , 处所 , 场所 , 区域

例句 1.现在,宁静的农村已成为了许多城市居民向往的地方。

5.地方常用意思: 部分。

词性名词
近义词 部分

例句 1.这本书某些地方描写得过于夸张了。

地方引证解释

1. 古人的一种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

1. 天圆地方,道在中央。 《淮南子·天文》
2. 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晋书·天文志上》
3. 再往后又是一院,神殿两层,上圆下方,象征古人想象中的“天圆地方”。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姚雪垠

2. 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

1. 赈荒供军之费,一无所出。江北军需,正额地方所供,计十六万。 明 《与陆东湖锦衣都督》 唐顺之
2. 这一个水灾,也不知伤了多少民田民命,地方大吏飞章入奏请帑。 《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3. 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 《论十大关系》五 毛泽东
4. 关于部队复员和地方安置工作的问题,我写过两篇文章。 《向即将复员的同志说几句话》 谢觉哉

3. 本地;当地。

1. 议论之间,只见许多人牵羊担酒,持花捧币,尽是些地方邻里亲戚,来与大郎作贺称庆。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2. 扳倒了孙兵部,地方上万民永保平宁了。 《万花楼》第二七回
3. 《语丝》和《奔流》,则常遭邮局的扣留,地方的禁止,到底也还是敷延不下去。 《〈二心集〉序言》 鲁迅

4. 旧时的里甲长、地保。

1. 〔朱老三〕叫起地方:“有杀人贼在此,烦为一捉。”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2. 地方呈明,石知县家财人口,变卖都尽。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3. 自家非别,乃是饶州府城里面一个当官值役的地方是也。 清 《玉搔头·错获》 李渔
4. 他为出了一个贡,拉人去贺礼,把总甲、地方都派份子。 《儒林外史》第五回

5. 某一区域。

1. 尔国震于天威,即献阿尔泰山地方,中国受之,置驿设守有年矣。 清 《啸亭杂录·傅阁峰尚书》 昭梿
2. 这是他们出发以来第一次看到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海啸》第一章八 峻青

6. 处所;地点。

1. 只求妹妹在二爷跟前替我好言方便方便,留我个站脚的地方儿。 《红楼梦》第六八回
2. 祥子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 《骆驼祥子》十二 老舍
3. 据当地人民说,那个村子是传说的传奇式人物窦尔墩养马的地方,所以叫这个名字。 《回忆朱总司令》一 何其芳

7. 部分;部位。

1. 这一篇,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书信集·致叶紫》 鲁迅
2. 说法是照本宣科,十分单纯的,凡是唱口的地方总是要拖长声音唱。 《我的童年》第一篇四 郭沫若
3. 打开外科百宝囊,取出剪子,照着受伤的地方剪开裤子,看看伤口,用银针深深地探了一阵。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 姚雪垠


地方是什么意思

“地方”一词在中文中具有多重含义,盖了地理、行政、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地方”可以指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或地点,例如一条地毯的破旧部分或沿途停留的地方。此外,“地方”也可以指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如地方政府、地方政治等,与“中央”相对。

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地方”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承载着社会关系、历史记忆和情感依附。如,地方感是指人们对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这种依附感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地方感强调了地方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和记忆,还塑造了人们的归属感和社会身份。

此外,“地方”还可以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或位,如“你是什么地方的人?”或“飞机在什么地方飞?”。在古代,“地方”特指地保,即地方的守卫或地保,而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更多地用于指代一般区域或地区,如乡村或本地。

“地方”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概念,它既包括具体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也涵盖了人们对其的情感依附和社会意义。这种多重含义使得“地方”成为理解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维度.

方感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定义及其对个人和社会身份的影响是什么?

地方感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被定义为个人或群体对特定空间环境的情感依恋和认知,这种依恋和认知基于一系列象征意义、依恋和对空间环境的满意度。地方感描述了人类与地方关系,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情感、传记、想象、故事以及个人经历等不同维度。地方感源于Wright在1947年提出的敬地情结(Geopiety)概念,用于阐述地方意义的主观建构。

地方感对个人和社会身份的影响深远。首先,地方感塑造了个人的身份和世界观,通过与地方的联系和情感所有权来定义一个人的身份。地方感不仅限于物理空间,还与历史、故事和记忆紧密相连,超越了地距离,成为一种情感和认知上的联系。地方感的丧失表现为“无地感”(Placelessness),即不同地点看起来相似,以及“克隆城镇”现象,城市零售区被全国和国际连锁店主导。

地方感通过个人与地方的联系和情感所有权来塑造身份,影响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塑造了人们的不同,地方感是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动植物、传说和土的了解而形成的。地方感与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和身份概念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于场所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场所如何影响个人的身份和态度。

地方感的形成受到地形、位置、文化、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不仅限于物理空间,还与历史、故事和记忆紧密相连。地方感的主观性和个人化意味着每个人对地方感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特的。地方感的缺失可能削弱社的健康和韧性,而地方感的恢复对于促进人类幸福和繁荣是必要的。

总之,方感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不仅关乎地理空间,更关乎个人的情感、记忆和身份认同。通过理解地方感,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也促进了社区的和与繁荣。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地方”一词的含义和重要性有何异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地方”一词的含义和重要性存在显著的异同。在中文语境中,“地方”具有多重含义,涵盖了从地理区域到个人所在地点的广泛概念。它不仅指地面的特定区域或地点,如地毯的破旧部分或剧中最动人的地方,还特指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与“中央相对。此外,“地方”也可以指本地或当地,如地方公共汽车线路或地方风俗。

相比之下,在地理学,“地方”(place)的概念则更加注重其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含义。地理学家将“地方”定义为具有特定性和独特性的空间部分,与地名相关联,并强调其作为社会关网络的一部分,随时间变化而演变。地方不仅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还受到政治权力、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John Agnew(1987)将地方分为位置、场所和归属感三个相关方面,其中位置指的是地方在世界中的角色或功能,场所指的是组织活动、政治和身份的地方构,归属感则关注人们的身份如何由多个集体身份构成。

在后现代背景下,方的概念进一步开放了新的视角,地方和非地方并非绝对存在,而是由社会实践和行为塑造的潜在可能性。这表明地方的意义和存在取决于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系的实现。

中文语境中的“地方”一词强调其地理和行政层面的意义,而地理学中的“地方”概念则更注其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的含义。

如何量化和测量一个地区的地方感或归属感?

量化和测量一个地区的地方感或归属感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心理、文化及经济等多个因素。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方法:

  1. 量表设计与问卷调查
  2. 李克特量表:这是最常用的量化工具之一,通过设计问卷并发放给调查对象,收集关于地感的态度分值以及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例如,地方感的具体测量方法可以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即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和“非常不同意”5个等级,并从“5”到“1”依次赋值。
  3. 地方感因子模型:构建地方感因子模型,通过整理统计调查问卷的分值,并通过显著性检验、KMO测度、Bartlett’s球体检验等统计方法检测调查数据的有效性。

  4. 多维度量框架

  5. 生物物理、心理、社会文化及政治经济四个维度:这些维度分别涉及个人对区域景观、动植物的兴趣和欣赏;个人内在特征和与地方的关系,如归属感;个人与区域的社会文化联系,如当地朋友圈;以及工作会、财务考虑和区域的政治边界。
  6. 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和地方依赖三个维度:地方认同反映个体对地方的认知,地方依恋调个体对地方的情感,地方依赖则关注个体对地方的欲求成分。

  7. 现象学视角

  8. 内在与外在性质:Edward Relph将地方感归纳为内在与外在两种性质,包括「存在的外在」、「客观的外在」、「偶然的外在」、「代理的外在」、「行为的内在、「移情的内在」、「情感的内在」等7个层次,地方感的不同层体现出人们在地方的直接经历、融入参与程度以及对地方精神的态度。

  9. 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10. 田野调查与问卷调查:通过深入乡村展开田野调查,实地派发纸质版问卷并回收有效问卷,使用数分析工具SPSS进行信效度分析,以检验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1. 案例研究:例如,研究潮汕宗祠对地方感的塑造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探讨宗祠对地方感的影响。

  12. 理论模型与结构方程建模

  13. 理论模型构建:借鉴期望理论和地方感两个基本理论,从旅游核心社区居民地方感(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旅游发展期望(文化传承、社区发和自我发展)、旅游感知(旅游发展获益感知、旅游发展成本感知)以及旅游发展支持度五个结构变量着手,并引入旅游发展期望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居民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内部影机制的理论模型。
  14. 结构方程建模: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分析调查问卷的回应,揭示了四个地方感维度(生物物理、心理、社会文化、治经济)是个人地方感的独立但相关因素。

地方在现代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扮演什么角色?

在现代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地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主体需要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口规模等多方因素,促进城区合作,坚持资源节约理念,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进中承担了从公共事业的管理到营利性经营活动的绝大部分职责,是城市规划实施的主导力量。

地方政府的色不仅限于规划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还包括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基础建设的成本,从而减轻财政压力。此外,地方政府还应转变管理理念,强化创新职能,完善约束机制,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提升城市经营效率。

地方规划是社区参与城镇改善蓝图设计的过程,旨在通过政府和社区的合作,确保城镇的宜居性,同时反映社区的价值观和期望。地方管理则通过各种计划和施来改善或维持特定地点的运营标准,以最大化其对用户(如居民、游客、投资者等)的效用。

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多方面的,包括谋划者、决策者、经营者、倡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激励者。政府需精准把握这些角色,全面发挥自身作用,以保障城市科学规划、稳步建和高效管理。为降低政策失效风险,政府需鼓励多方主体参与,形成多元化利益格局。

地方政治与中央政治的区别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是什么?

地方政治中央政治的区别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从权力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央政府在政治职位任命、财政权以及行政事务管理权上具有更大的支配力,这使得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更易形成政治合作关系,从而在中央层面塑造一个稳定的一致政府。然而,当中央政府在这些权上无力支配地方政府时,或者地方政府拥有足够与中央政府抗衡的政治经济资源时,该国更有可能在中央—地方关系上陷入困境。

具体到中国的情况,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延伸为“中央为主导、地方为主体”,即中央对地方进行领导和指导,地方是中央决策的实施主体,对地方事务负总责。这种关系旨在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或地区,同时给予地方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然而,随着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组织发展和公民参与需求的增强,地方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如地方保护主义、地方经济体的畸形化以及与中央利益结构的不一致。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重塑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匹配,以实现现代国家有效治理的内在要求。这包括依据现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责任,以及通过现代国家构建的制度使命,确保地方政府治理的正性和有效性。

此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适实质上是利益博弈的过程,需要中央、地方双方的民主协商决策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地方对中央有关决策的有效参与和利益表达。文章引用亨廷顿的观点,指出较高水平的政治参与常常导致国民产品的更平等的分配。

总之,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构建“分化治理”配套体系的建议,以实现中央统一性与地方主动性的有效衔接,是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