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垦荒的意思

kěn huāng

垦荒

拼音kěn huāng

1.垦荒常用意思: 开垦荒地。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开垦 , 开荒 , 拓荒
反义词 抛荒
例词垦荒队

例句 1.他们是第一批志愿报名到这里垦荒的城市知识青年。
2.过度垦荒将会导致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

垦荒引证解释

1. 开垦荒地。

1. 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准备垦荒四亿亩至五亿亩。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七 毛泽东
2. 我们是土地的耕耘者,是手拿镰刀的人,是垦荒的人,是牧畜的人。 《大西洋》诗 艾青


垦荒是什么意思

“垦荒”是指将荒芜的土地开垦出来,使之成为可以耕种的农田。这一过程通常涉及翻土、除草、改良土壤等步骤,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垦荒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历史角度来看,垦荒不仅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还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意义。例如,在商鞅变法时期,鼓励垦荒是为了打破奴隶主贵族对土地的垄断,释放奴隶的生产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在康雍乾时期,政府奖励垦荒,以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问题,并通过免税等政策吸引农民开垦荒地。

现代的垦荒活动则更加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例如,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北大荒开发中,过大规模的垦荒运动,将昔日的荒原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此外,垦荒精神也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动精神,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垦荒”不仅是一种农业活,更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垦荒在中国历史上的具体案例和影响是什么?

垦荒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案例和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是明朝的洪武年间垦荒和20世纪50年代的北大荒开发。

朝洪武年间的垦荒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3年),朱元璋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大规模的垦荒政策。根据《朱元璋传》记载,从洪武元年(1368年)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垦荒面积从770余顷提升至53930顷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国耕地达到3667715顷。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土田总数增加为8567623顷,比洪武元年的垦田总数增加了4倍。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以洪洞大槐树移民垦田的数目为多。

北大荒的开发

历史背景与初期开发

大荒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因其复杂的自然地貌和恶劣的气候条件而长期处于荒芜状态。194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推进,中共中央东北局开始关注北荒,动员军人进行军垦,以迎接解放后的农村建设。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集体转业,组成垦荒大军,进入北大荒进行开荒造。

大规模开发与成就

1958年,成都会议通过决,决定在北大荒实行军垦,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开启了北大荒开发的新篇章。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在北大荒的垦荒战役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郭沫若为十万官兵壮行的诗篇《向地球开战》也激励了无数垦荒者。

青年志愿垦荒队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解决粮食短缺和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借鉴苏联经验,动员城市青年参与垦荒。1955年,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后,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动员城市青年移民垦荒的做法,得到毛泽东的重视。团中央提出组织青年参加边建设,动员未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工作。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开荒达10500亩,生产粮食90万斤,马240匹,建房4120平方米。

经济与社会影响

北大荒的开发不仅解决了军队复员就业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增强了国防和巩固了社会治安。到1959年,北大粮豆播种面积达到1150万亩,粮豆总产量达到10亿多斤,比1957年增长了142%。北大荒精神也成为了中国农垦事业的不朽丰碑,激励着一代代人继续前行。

总结

无论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垦荒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北大荒开发,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时期垦荒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如?

商鞅变法时期的垦荒政策,即《垦草令》,是商鞅为了推动农业生产、解决粮食安全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如下:

具体内容

  1. 整顿吏治:严格管理官吏,确保农时不受干扰,避免贪官污吏损害农民利益,从而让农民有更多时间耕作。
  2. 统一田赋:根据粮食产量计算税收,确保赋税公平,增强政府信誉,促使百姓谨慎对待职业,减少变心。
  3. 普及教育:使民众只从事农业,避免因重视学问而忽视农业,确保国家稳定。
  4. 对贵族加税:遣散门客,减少闲暇人口,促使他们务农。
  5. 禁止粮食交易:使商人和农民都失去卖粮获利的机会,促使他们务农。
  6. 抑制娱乐:禁止奇异服装和音乐,使民众精神集中于农业生产。
  7. 禁止雇用佣工:使贵族和家长无法依赖佣工,促使他们务农。
  8. 管理山林湖泽:驱逐隐士,使恶农和懒惰者无处可逃,促使他们务农。
  9. 提高酒肉价格:防止纵酒享乐,使商人减少,农民不懒惰,大臣不荒废政事,促使他们务农。
  10. 严刑峻法连坐:使民众安分守己,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促使他们务农。
  11. 禁止自由迁徙:使民众居乐业,促使他们务农。
  12. 要求贵族子弟服徭役:使他们难以运用家族资源,促使他们务农。
  13. 普及教育:使民众获取外界信息,促使他们务农。
  14. 严管军市:使奸诈之徒无处藏匿,促使他们务农。
  15. 政令一致:减少冗官,使官吏正直,农民负担减轻促使他们务农。
  16. 抑制商业:减少奢侈浪费,使农民不饥,行为不讲排场,促使他们务农。
  17. 管理粮食运输:使送粮无取赁,无得反庸,促使农民务农。

实施效果

  1. 增加耕地面积:通过鼓励民众开垦荒地,扩大了耕种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2. 稳定民心和粮食安全:通过一系列措施,稳定了民心,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3. 促进农业发展: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奖励耕种好的农民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 抑制商业发展:通过加重商人税负、禁止粮食交易等措施,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使更多人转向农业生产。
  5. 重塑社会价值观:通过禁止娱乐活动、限制贵族特权等措施,重塑了社价值观,提高了农业的社会认知度。

总结

商鞅变法中的《垦草令》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稳定了民心和粮食安全。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粮食问题,还对中国社会的重农抑商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雍乾时期政府奖励垦荒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估是什么?

康雍乾时期,清朝政府为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粮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垦荒的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具体措施

  1. 提供物资支持
  2. 种子和耕牛:政府为没有种子的农民提供种子,没有耕牛的农民借给耕牛。
  3. 房屋建:对于没有房屋的农民,政府提供盖房的支持。
  4. 农具、籽种、马匹:在乾隆年间,户呈垦者给予三十亩土地,并提供农具、籽种和马匹。

  5. 税收减免

  6. 免田赋:开垦荒地的农民在一年限内免交田赋。例如,10年之内免科,或者6年之内免科。
  7. 永免起科:乾隆时期,清廷规定开垦零星土地永免起科。
  8. 蠲免赋税:康熙和乾隆时期多次蠲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

  9. 官职奖励

  10. 升官:地方官在当地垦荒有成绩的,可以升官。
  11. 官员考核:雍正时期,将开垦面积与地方官政绩联系起来,以开垦业绩准令官员议叙。

  12. 土地政策

  13. 更名田:康熙时期实行“更名田”,把明代藩王所占据的田地还给原来的种田人,永为世业。
  14. 招民开垦:康熙十三年制定了《招民开垦,酌量叙用之例》,规定贡监生员、民人垦地20顷以上者,试文义通否,通者以县丞用,不能通晓者,以把总用;垦地100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

  15. 边疆和山区开发

  16. 屯田:乾隆时期在新疆等地开展屯田,使军民自给有余。
  17. 四川开荒:雍正时期,四川苗族地区的开垦是规模最大的拓殖运动,一丁可耕15亩以上水田。

成效评估

  1. 耕地面积增加
  2. 康熙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新增1.7亿亩。
  3. 雍正年间,开垦继续被统治者提倡,出现了开垦高潮。

  4. 粮食增产

  5. 通过推行劝农政策、发展水利、改良作物品种等措施,实现了粮食的增产。

  6. 经和社会发展

  7. 清朝政府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例如,乾隆时期普免钱粮多次,进一步减轻了百姓负担。

  8. 人口迁移和安置

  9. 雍正时期大量汉人迁入四川等地开荒种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开发的详细过程、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的开发经历了从荒原到良田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开拓精神,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发过程

  1. 初期准备与启动
  2. 1950年,赵光远驾驶“斯大林八〇号”拖拉机在北大荒进春耕,标志着北大荒开发的开始。
  3. 1955年元旦,以余友清为场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部队农场”在密山县正式成立,这是北大荒建立的第一个军垦农场。
  4. 1955年至1956年,先有14批2600多名青年拓荒者来到萝北荒原,建立了八个以自己城市命名的青年集体农庄。

  5. 大规模开发

  6. 1958年,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开发北大荒,建设大粮仓,保证共和国粮食安全。
  7. 王震将军多次踏访荒原,动员女青年来支援北大荒开发,并亲自带领勘察队进入雁窝岛点燃了开荒的第一把火。
  8. 到了1966年,北大荒建成了93个国营农场、牧场和渔场,耕地面积达到了1370万亩,实现粮豆总产量29亿斤。

  9. 知识青年与复转官兵的参与

  10. 从1950年起,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投北大荒,进行垦殖。
  11. 1958年,十万复转官兵陆续挺进北大荒,北大荒国营农场得到了迅速发展。

面临的挑战

  1. 自然条件恶劣
  2. 北大荒位于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8.6度。
  3. 开垦初期,拓荒者们面临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如冻土、沼泽和缺乏基础设施等。

  4. 技术与资源短缺

  5. 在初期阶段,北大荒缺乏必要的农技术和机械设备,拓荒者们需要克服这些困难,逐步建立起适合农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取得的成就

  1.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2.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北大荒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3. 到2021年,北大荒集团粮食作物总产量超过460亿斤,创下历史新高。

  4.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5. 北大荒不仅种植了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还实现了畜牧业、林业、业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导,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6. 北大荒还成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推动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7. 精神传承与文化影响

  8. 北大荒精神,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继续奋斗。
  9. 北大荒的故事和精神被广泛传播和传承,成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缩影。

现代垦荒活动中科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

现代垦荒活动中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法和技术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海垦集团在海南省探索出了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镇更新+产业导入”的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深度整合市县与海垦的土地资源,打破壁垒,形成合力,针对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土地零星、破碎、散乱以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采取科学规划、合理调整的方式,将原本不便耕种地块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万亩连片的大田,极大地提升了土地的耕作效率和产出能力。

  2. 土地复垦规划设计 土地复垦是指对因矿山开采、建筑工程、农业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污染或破坏的土地,采取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其恢复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土地整理、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复垦规划和设计,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先进技的应用: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土地质量评估、监测和规划,提高复垦方案的科学性和精确性。通过遥感技,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信息,如地形、植被和水资源等,及时发现土地退化问题;通过GIS技术,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为土地复垦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应用新型土壤改良剂,如生物炭、腐植酸和有机肥等,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

  4. 社会经济可行性研究: 建立多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确保复垦规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进复垦项目的顺利实施。例如,通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复垦规划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通建立合作机制,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促进复垦项目的顺利实施。

  5. 推广土地复垦的先进技术: 推广土地复垦的先进技术对于提高复垦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这包括采用现代测绘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土地复垦的规划设计,提高规划设计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应推广应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先进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的生态效益和济效益。

  6. 合理分配土地资源: 根据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农民意愿,合分配土地资源,确保每块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改进农具和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用需求。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或利用废弃土地进行耕种,扩大耕地面积。

  7. 现代土地开垦技术: 现代技术如推土机、挖掘机和碎草机等,提供更高效、精确和安全的解决方案,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选择合适的开垦技术需考虑区域大小、环境因素和预期结果,评估每种技术的利弊,并考虑维护需求以确保长期可持续性。

  8. 土壤垦殖方法: 土壤垦殖是指通过改善土地条件,使其适合更密集的利用过程。垦殖工作可能涉及通过灌溉改善缺水地区、从盐碱地或碱性土地中去除有害成分、围堤和排水潮汐沼泽、平整和植被贫瘠的矿坑废料区等类似活动。

  9.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根据中国不同气候带的分布规律在中国东部主要农区选择若干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县(市)作为研究实验基地,分析研究各地区不同作物的土地生产力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作物实验、系统动态模拟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段,以FAO的AEZ(农业生态区)法、GIS(地理信息系统)等为技术支撑,创造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作物生产力评估方法及土地生产潜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