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经过一番激励,士兵们精神越发抖擞。
2.他即使是工作了一整日也仍然精神抖擞。
1. 亦作“抖藪”。犹搜索;寻找。
引
1. 铺颁,索也。东齐曰铺颁,犹秦晋言抖薮也。
《方言》第六
2. 抖擞空囊,存留谏笏,犹带虚皇案畔香。
宋
《沁园春·四和林卿韵》词
刘克庄
3. 从上房里搜起,衣箱橱柜,全行抖擞一个尽。
《老残游记》第四回
2. 以手举物而振拂。
引
1. 急抖擞筐,令极净,水清乃止。
北魏
《齐民要术·作豉法》
贾思勰
2. 梧桐雨畔夜愁吟,抖擞衣裾藓色侵。
唐
《秋夜吟》
尚颜
3. 人皆抖擞衣衫,虑其太湿。
清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
李渔
3. 抖却;摆脱。
引
1. 抖擞胸中三斗尘,强欲哦吟无好语。
唐
《夜半闻雨》诗
王炎
2. 隙尘抖擞上方眠,飞雨轩中暂息缘。
清
《宿韬光飞雨轩》诗
金农
4. 振作;奋发。
引
1. 抖擞旧心情,一笑酬春,不羡和羹诏。
宋
《醉花阴·次韵印师》词
葛胜仲
2. 我老三不是夸口,我精神抖擞,机谋通透。
元
《单鞭夺槊》第二折
尚仲贤
3. 吾友闲居少过,却是不曾抖擞提醒精神。
明
《与万思节主事书》
唐顺之
4.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清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
龚自珍
5. 他精神更加抖擞,容光更加焕发了。
《创业史》第一部第七章
柳青
5. 显露;显示。
引
1. 施展出江湖气概,抖擞出风月情怀。
元
《殿前欢》曲
薛昂夫
6. 颤动;哆嗦。
引
1. 花鬘抖擞龙蛇动,曲终王子启圣人。
唐
《骠国乐》诗
白居易
2. 觉一阵地惨天愁,遍体上寒毛抖擞。
元
《四春园》第二折
关汉卿
3. 众人看他们二人死了,都吓得抖擞起来。
《换巢鸾凤》
许地山
7. 威风;神气。
引
1. 词才羡君真抖擞,何事缘诗瘦?
明
《新水令·寿陈荩卿》套曲
黄祖儒
2. 你还说过:“你们抖擞吧,等‘中央军’来,割你们的脑袋。”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
周立波
8. 佛教语。梵语dhūta(头陀)的意译。
引
1. 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法苑珠林》卷一〇一
“抖擞”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ǒu sǒu,其基本含义是振动或振作,引申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的状态。在不同的语境中,“抖擞”以有多种解释和用法。
精神振奋:在现代汉语中,“抖擞”常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表示振奋、旺盛的样子。例如,在考试前,学生可能会抖擞精神,认真复习以迎接挑战。
振作:在佛教用语中,“抖擞”是头陀的别称,指一种修行方式,强调去除烦恼和贪著。此外,它也可以用于描述施加外力时的抖动或振动。
文学与历史引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抖擞”被用来形容人物的精神状态或行动力。例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和激励。
近义词与反义词:抖擞的近义词包括“振作”、“振奋”、“奋发向上”,而反义词则有“委靡不振”、“意志消沉”等。
文化背景:从文化角度来看,“抖擞”不仅体现了个人精神状态的振作,也反映了社会对积极态度和努力精神的推崇。这种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广泛使用,如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中就有记载。
“抖擞”是一个富有哲理和生动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社会文化中对积极态度和努力精神的推崇。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保持“抖擞”的精神状态,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
在佛教中,“抖擞”一词源自梵文“头陀”(dhata),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方式。这种修行方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断除对饮、衣服、住处等物质的贪著烦恼,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振奋和饱满状态。
具体来说,修苦行的僧人通过“抖擞”这一行,象征性地去除身上的灰尘,就像去除烦恼和贪著一样。这种修行方式强调的是通过自我约束和精进,来净化心灵,达到清净本性的境界。因此,“抖擞”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振动动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振奋和觉醒。
此外,“抖擞”佛教语境中还被用来比喻去除烦恼、贪著和尘垢,以达到清净的状态。这种修行方式要求僧人不断精进,以去除内心的污垢和外在的诱惑,最终实现内心的清净和觉悟。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其诗作《己亥杂·其二百二十》。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句话创作于1839年,正值鸦片战争前夕,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眈,企图瓜分中国。在这种背景下,龚自珍对清朝统治下的社会现状感到痛心,并呼吁进行深刻的变革。他希望通过一场革命风暴打破死气沉沉的局面,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从文化意义来看,这句诗表达了龚自珍对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满和对广纳贤才的渴望。他主张打破传统的规格限制,不拘泥于旧有的标准,以更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发现和培养人才。龚自珍认为,只有依靠大量优秀的人才,才能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因此,他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降下大批人才,共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此外,这句诗还体现了龚自珍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用“九州”、“风雷”、“万马”等意象,描绘了一个需要经历波澜壮阔的变革才能焕发新生的社会图景。他希望朝廷能够破格荐用人材,以使中国有希望。
总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仅反映了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巨大社会变革的渴望,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和对人才的极度渴求。
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中关于“抖擞”的记载出现在“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一节中。原文描述了一位僧人向安禅师请教如何保持精神状态时,禅师回答说:“抖擞精神着。”。这一记载中的“抖擞”意为振奋的样子或精神振作,形容人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的状态。
该成语“精神抖擞”常用于褒义,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努力精神。例如,在元代无名氏的《隔江斗智》第二折中,也使用了这个成语来描述英雄辈的精神状态。
从文化影响来看,“精神抖擞”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也被广泛使用。它常用来容人在行动中精神饱满、充满干劲的状态,并且与“生龙活虎”、“容光焕发”等词义相近。此外,该成语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如英语的“vigorous and energetic”,俄语中的“с воодушевлением”,德语中的“voller Energie(frisch und munter)”,法语中的“plein de vie, de vitalité(débordant de force, d’énergie, d’entrain)”等。
“抖擞”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变化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含义与用法: “抖擞”最初指的是轻微的颤动,如神经质的颤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抖擞”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指身体上的颤抖,还象着精神上的振作和奋发。例如,在龚自珍的诗句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中的“抖擞”就带有褒义,表示奋发向上。
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抖擞”常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如“精神抖擞”,形人处于振奋、充满活力的状态。此外,“抖擞”还可以用于形容摆威风的状态,如“瞧吧,看他还能抖擞几天”。这种用法在场、面试等场景中也较为常见,面试官可能会观察求职者是否表现出“抖擞”的精神面貌。
文化内涵与演变: “抖擞”一词的文化内涵丰富,从历史典故到现代生活都有所体现。例如,文章提到溥仪的抖腿现象以及酒后“抖擞”精神的现象,反映了“抖擞”在不同语境下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此外,“抖擞”在佛教中也有特定的含义,特指头陀的别称。
近反义词及结构: “抖擞”是一个褒义成语,其近义词有“生龙活虎”、“容光焕发”,反义词有“委靡振”、“意志消沉”。成语结构为主谓式,可作谓语、定语、状语使用。
其他相关词汇: 与“抖擞”相关的词汇还包括“抖抖擞擞”,这是一个形象地描绘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状态的成语,适用于多种场景,强调积进取的精神面貌。
关于“抖擞”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学术界有以下公认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