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你不能光有承诺,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表示诚意。
2.他们用诚意和坚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1. 使心志真诚。
引
1.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礼记·大学》
2. 然则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
《原道》
韩愈
3. 先生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
宋
《游宦纪闻》卷八
张世南
4. 大学扼要在诚意,诚意扼要在慎独。
清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纪昀
2. 心意真诚。
引
1. 因诚意与言,气甚相得。
《太平广记》卷一九六 引 唐 薛用弱《集异记·贾人妻》
3. 指真诚的心意。
引
1. 正月日具位某,谨修诚意,奉书于夏国大王。
宋
《答赵元昊书》
范仲淹
2. 先生端厚谨恪,好奖借后进,皆出诚意,而取与则甚严。
明
《水东日记·沈简庵词翰品行》
叶盛
3. 但是敌人对谈判并无诚意,仍继续加强准备,补充兵员。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
魏巍
“诚意”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héng yì”,通常指一种真诚的心意,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诚恳的态度,不欺骗他人也不自欺。这个概念最早出自《礼记·大学》,其中提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句话强调了诚意在修身养性中的重要性。
诚意的基本含义包括使心志真诚、心意真诚以及指真诚的心意。诚意不仅体现在言语上,也体现在行动上,如范仲淹在《答赵元昊书》中提到,表达诚意是处理外交事务的关键。诚意的近义词有真心、诚心、由衷、忠心、赤心、至心和真意,反义词是假意。
诚意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朱熹和王阳明等学者对诚意都有深入探讨。朱熹认为诚意是通过格物致知来实现的,强调诚意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王阳明则认为诚意是按照内心的善良意志去行动,不自欺欺人。
此外,诚意还涉及到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过程。诚意要求一个人在内心深处保持真实和诚实,不受外界名利的诱惑,符合儒家讲的德性要求。诚意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交往中建立信任的基础。
诚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态度,强调言行一致的诚实和信任,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儒家思想中,诚意占据着核心地位,并具有重要的作用。诚意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内心的真实和外在行为的一致性。具体来说,诚意代表真实无妄,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人的根本和重要人格准则。
诚意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修养的核心:诚意被为修身之术的核心,是个人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的关键。通过“正心诚意”,儒家倡导一种内心道德修养过程,旨在培养端正的心和真诚的意念。朱熹认为,诚意的本质即为真实,实事求是,不欺人、不自欺、不虚伪、表里如一。
至善的道德境界:诚是达到心正意诚的至善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儒家认为,人心受到各种情欲的影响会不得其正,因此必须有所诚求,才能不乱而正。诚意要求内在意念的正直,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坚持正义、仁爱等原则,培植正念之心。
理解儒学髓的关键:诚意是理解儒学精髓的关键。只有实践诚意,才能真正领悟儒学的真谛,否则将失去对天地诚意的敬畏。诚意被视为物之终始,君子应尊德性而道问学,温故知新,敦厚崇礼。
社会关系的基石:诚意对于个人品德和社关系有积极影响。历史上一些名臣贤士如司马光坚守诚信,独处时坦诚面对内心,不自欺。诚意作为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应内化到个人生命体验中加以涵养培育,以诚待人,少些虚情假意,相信诚心向上,无人不信、无事不克、无业不兴。
总之,诚意在儒家思想中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也是理解儒学精髓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朱熹和王阳明对“诚意”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了他们各自哲学体系的不同侧重点。
朱熹的“诚意”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理学思想中,强调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内心的正直与道德修养。朱熹认为,诚意是通过反思和规范自己的意念,使其符合“应当之理”,从而实现知行合一。他将诚意视为一种反思—规范的道德意识,即人根据已有的“应当之理”判断意念的善恶,并规范自己的意念使其合于善。朱熹的诚意工夫是一种外向的、通过学习和理解外界事物的道理来修正内心的过程。
相比之下,王阳明则将诚意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诚意不仅是内心的真表现,更是行动的基础。王阳明反对朱熹将“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做法,主张诚意与格物同等重要。提出“意之所在便是物”,强调诚意是修身的重要途径,通过诚意可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实践。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诚意的概念,认为诚意需要心清,而致良知则是抵达诚意的路径。
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诚意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直接的伦理价值意识。他将诚意视为回复心之本体的根本工夫,并认为良知是诚意的本体。王阳明的诚意观念强调内心的真诚与无私,认为诚意是孝亲等伦关系的基础。
总结来说,朱熹的诚意观念更多地关注于通过外在的学习和理解来修正内心,而王阳明则将意视为直接的伦理价值意识和行动的基础。朱熹的诚意工夫是一种反思—规范的道德意识,而王阳明的诚意则是一种随附性的道德意识,强调内心的真诚与无私。
在现代社会中,诚意对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诚意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内心真实感受和判断上,还反映在日常行为和态度中。诚意正心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个修养方面,诚意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心,避免因虚伪和欺骗带来的心理负担。通过诚意待人,人们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稳固的际关系。此外,诚意还能促进个人成长,通过自我反省和承担责任,帮助我们从经验中学习并成为更好的人。
在社会交往中,诚意是建立信任和有效沟通的关键。高信任度的社会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效率。在商业领域,企业的品牌信誉和客户忠诚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诚意正心。同样,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真诚和信任是维系这些关系的基础
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时显得虚假,这使得诚意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如此,诚意并非总是以直接的方式表达,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调整。例如,在不同场合下,诚意的程度应有所斟酌,以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纠纷。
总之,诚意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核心也是建立信任、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诚意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儒家经典《大学》中明确指出,“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强调诚意是正心的基础。诚意的核心在于“毋自欺”,即不欺骗自己,保持内心的诚实和真实。这种诚实不仅是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也是对内心善恶的自觉认知。
诚意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心实意地认同和追求道准则,才能有效地进行道德修养。诚意能够使个人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自律,避免自欺欺人。朱熹进一步解释,诚意即实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这要求个体时刻注意存心,以严肃的态度对待,随时察检,从而使心正身修。
此外,诚意还具有辐射力和穿透力,能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产生感通,甚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王阳明的心学也强调诚意的重要性,认为诚是知行合一的基石,通过诚意可以实现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诚意不仅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更是实现自我完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来体现诚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直接表达: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一种简单而效的诚意表达方式。例如,在感谢他人的帮助时,可以说:“非常感谢你的帮助,我真的很感激。”这样的表达方式直接明了,能够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
给予实际帮助:除了口头上的感谢,实际行动也是表达诚意的重要方式。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如:“我知道你最近很忙,我可以帮你完成一部分工作。”这样的行动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真。
诚实行为:诚实是诚意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坦诚、言语上诚实、行为上诚实以及履行承诺都是体现诚意的具做法。例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财产等都是诚实行为的体现。
非暴力通:在沟通中,使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误解和冲突,从而体现诚意。例如,在与他人交流时,避免主观判断和推测,而是使用具体的时点、行为和结果来描述事实。
日常行为中的真诚:真诚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日常行为来实现,如面带笑容、倾听、守时、细心、努力、自信、乐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这些行为能够增强彼此的联系,并获得他人的信任。
自我反省与成长: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诚意,更要有实际行动。例如,朋友G哥虽然有追求心仪女生的诚意,但最终未能实现诺,因为缺乏相应的努力和行动。这表明,真正的诚意应该是付诸行动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