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国际法庭给这几名战争元凶宣判了死刑。
2.年轻是创造故事的资本,也是毁坏故事的元凶。
1. 罪魁。
引
1. 将置于理,元凶是率。
三国 魏
《责躬》诗
曹植
2. 桴鼓一震,而元凶折首。
晋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孙楚
3. 今元凶未灭,而遽以尊名自居,非王父子之初心。
《新五代史·宦者传·张承业》
4. 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拒敌官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
《水浒传》第二十回
“元凶”一词在中文中通常指罪魁祸首,即导致事件或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或责任人。这个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元”和“凶”,其中“元”有头、首、始、大等含义,而“凶”则表示不幸的、恶的、关于杀伤的、厉害的等含义。
在历史上,“元凶”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在其诗作《责躬》中提到“元兇是率”,意指那些违背正义、导致国家衰败的人。晋代孙楚在《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也提到“桴鼓一震,而元凶折首”,暗示了元凶的出现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此外,《水浒传》第二十回中也述了剪除君侧元凶首恶的情节,进一步说明了“元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元凶”不仅用于描述犯罪的主犯或罪行的主要责任人,还常用于描述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或现象。例如,吸烟被认为是口臭的著名元凶,战争冲突被认为是世界饥荒的元凶。此外,酸雨也被认为是全球性环境污染的一个元凶。
“元凶”的近义词包括“首恶”、“元恶”和“罪魁”,而其反义词则有“帮凶”、“从犯”和“胁从”。这些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互换使用,以表达类似的意思。
“元凶”一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仅用于描述犯罪的主犯,还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导致灾难或不幸事件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文献中,“元凶”一词的使用案例丰富多样,主要指代导致灾难或不幸事件的罪魁祸首。以下是一些具的使用案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文中提到:“桴鼓一震,而元凶折首。”这表明在某种情况下,某个人的行为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曹植《责躬》诗:诗句将寘於理,元兇是率”强调了元凶的概念,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某人或某事是导致不幸事件的主要原因。
《新五代史·宦者传·张承业》 :文中提到:“今元兇未灭,而遽以尊名自居,非王父子之初心。”这句话暗示了元凶可能因为自己的名声而变得自大,不再是最初的初心。
《水浒传》第二十回:描述了剪除君侧元凶首恶的情景,再次强调了元凶在历史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语境中,”元凶”一词常用于描述那些导致问题、事故或疾病爆发的人或事物。例如,在环境污染领域,可能会”元凶”来形容那些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活动或个人行为。在计算机科学中,”元凶”可以指代那些导致系统中断或安全漏洞的恶意软件或黑客攻击。此外,在公共卫生领域,”元凶”也可能用来指代引发流行病的病原体或传播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元凶”一词在法律语境中通常用于描述犯罪行为的幕后策划者或隐藏的罪犯,但在非犯罪领域,它更多地被用来强调某种原因或根源的作用例如,在经济危机中,可能会将导致经济过热和泡沫的政策或市场行为称为”元凶”。这种用法不仅限于具体的事件,还可以扩展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趋势中。
总之,”元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从环境污染到计算机安全、公共卫生到济危机等多个领域。
在汉语中,“元凶”、“首恶”、“元恶”和“罪魁”等词汇都用于指代犯罪行为的根源或主要责任人,但它们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元凶:这个词汇通常指为首作乱的人,是罪魁祸首。例如,在《水浒传》中提到捉拿元凶的情节,这里的“元凶”指的是敌势力或叛徒。在现代汉语中,“元凶”也可以用来形容坏头目的行为或身份。
首恶:这个词汇特指首要的犯罪分子,强调其在犯罪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例如,在法律和日常用语中,首恶特指首要的犯罪子,强调其在犯罪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首恶者这一词组也进一步丰富了对首恶概念的理解。
元恶:这个词汇通常指大为人所憎恶的人,后来指元凶魁首。例如,“元恶大奸”和“元恶大憝”均指代犯罪行为的根源或主要责任人。
罪魁:这个词汇有多重含义,包括罪犯、得罪人的人、犯规者、妨害…的人(或事物),以及首犯等。例如,在描述犯罪集团、战争罪魁、资源调配不公等场景中,“罪魁”被广泛使用。
这些词汇在使用上的区别主要体在侧重点的不同:- “元凶”更侧重于指代犯罪行为的根源或主要责任人。- “首恶”则强调其在犯罪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元恶”则强调其为大为人所憎恶的人。- “罪魁”则涵盖了更广泛的含义,包括犯罪分子、得罪人的人等。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元凶的概念确实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例子:
情感隐喻:在英语中,愤怒通常被视为一种身体化的体验,但在其他文化中,如祖鲁文化,愤怒被比喻为一种自然力量,类似于风雨。因此,在祖鲁文化中,愤怒的人可能会寻求报复,不仅针对得罪他们的人,而是像暴风雨一样影响所有挡路的人。
行为动机的解释:欧洲裔美国人和亚洲人在解释行为动机时存在差异。例如,挪威连环杀手安德斯·贝林哈维克被认为有精神问题,而尼·马多夫则被指责为贪婪。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出生的地方。美国报纸《纽约时报》和中国报纸《界日报》对两起类似谋杀案的报道方式不同,前者侧重于描述凶手的性格缺陷,而后者则关注他们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紧张。
历史事件中的元凶: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集体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并在欧洲战场、非洲战场造成了数千万人的死伤,希特勒被认为是发动战争的元凶。同样,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也造成了亚洲地区二、三千万人的死伤,裕仁天皇被认为是元凶之一。
文学与流文化中的反派角色:在文学和流行文化中,反派角色的设定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元凶概念。例如,在《权力的游戏》中,维斯特洛大陆上的冲突和战争往往一些关键人物引发,这些人物可以被视为元凶。而在《辛普森一家》中,主角霍默的许多计划被他的妻子玛吉阻止,尽管她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反派角色。
神话与悲剧中的元凶:在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瘟疫的元凶尚未揭晓时,俄狄浦斯诅咒元凶,表现得公正雄心勃勃、有担当。而结尾元凶揭晓后,俄狄浦斯意识到命运注定、无法逃脱。这表明,在自主和命定之间产生了动摇。
“元凶”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其构成部分“元”和“凶”的演变来探讨。
“元”字的本义是“头”,即人体最高的部位,因此引申出许多意,如“首”——首先;“第一”——状元;“开始”——元旦;以及“大”——元凶等。这些词义都可以追溯到“元,体之长也”这个源头。
关于“凶”的含义,它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两个用法:一是为名词,指行凶作恶的人,如凶手或罪魁;二是作为动词,表示争讼。在三国时期,曹植的《责躬》诗中提到“元凶是率”,这里的“元凶”就是指主要的凶手或罪魁。
结合以上信息,“元凶”一词最初可能是指主要的凶手或罪魁,后来逐渐演变为泛指任何主要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