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义气的意思

qi

义气

拼音yì qi

1.义气常用意思: 甘于替人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豪爽气概。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忠义
例词讲义气
例词义气凛然

例句 1.和这种重义气的人结交,有时可以解你的燃眉之急。

2.义气常用意思: 具有这种气概或感情的。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忠义 , 仗义
反义词 自私

例句 1.他可真够义气,不远万里回来帮我渡过难关。

义气引证解释

1. 节烈、正义的气概。

1. 仇牧、孔父、荀息之死节,公子目夷不与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倦倦之心,《春秋》嘉义气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 汉 《春秋繁露·王道》 董仲舒
2. 泣血千里,志复深逆。鞠旅伐罪,义气云踊。 《宋书·沈庆之传》
3. 惟公与南阳张公巡、高阳许公远,义气悬合,吁谋大同,誓鸠武旅,以遏横溃。 唐 《唐故特进南公睢阳庙碑》 柳宗元
4.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宋 《秋声赋》 欧阳修

2. 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1. 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 《水浒传》第五一回
2. 于此可见前辈结交重义气,不以贵贱贫富易其心,诚可敬也。 明 《辍耕录·结交重义气》 陶宗仪
3. 虽如此说,然当时的交情义气,断不会败坏的;所以我写封信去,一定肯来的。 《老残游记》第七回


义气是什么意思

“义气”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指因友谊而甘愿承担风险或自我牺牲的勇气和态度,体现了道的气概。具体来说,“义气”可以理解为一种节烈、正义的气概,刚正之气,以及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在古代文献中,义气”被广泛提及,如《三国演义》中描述了云长具有深重的义气,不愿投降;《儒林外史》中赞扬了有品貌材艺且有义气的人应为朝廷效力。这些例子展示了义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体现。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义气”的含义容易被误解。真正的义气是讲原则、不盲从、不迎合不正当需要,而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挺身而出,帮助朋友走出困难,体现了纯洁美好的友谊。如果义气被用于盲目效仿或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种行为则被视为无知和盲从。

此外,“义气”也被用来形容结义对象之间的互助互惠,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这种互助不仅限于实际利益上的帮助,还包括情感相通、精神相知,以及人格砥砺和道德互勉。

在儒家思想中,“义气”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强调个人的忠诚和兄弟间的深厚情谊。孟子提倡“舍生取义”,孔子则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这些都体现了“义气”的重要性。

“义气”是一种强调正义、勇气和忠诚的精神状态,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现为对朋友的支持、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在困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真正的义气不仅仅是蛮力或冲动的行为,而是基于智慧和原则的高尚品质.

《三国演义》中云长的义气是如何体现的?

在《三国演义》中,关云长的义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刘备的忠诚:关云长与刘备结拜为兄弟,并誓言共同为天下黎民谋福祉。即使在被曹操擒获后,他拒绝背叛刘备,最终被释放,展现了他对刘备的忠诚和决心。

  2. 对曹操的恩情:关云长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尽管这样做会面临被处死的军纪,但他为了报答曹操的旧情,选择了义释曹操。这一行为体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

  3. 对朋友和部下的忠诚:关云长不仅对刘备忠诚,也对朋友和部下充满忠诚。他与好友张飞在赤壁之战中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曹军,展现了令人难忘的义气。他对待部下如同兄弟,深受敬爱与忠诚。

  4. 个人魅力与英雄气概:关云长以义气著称,自桃园三结义后,他心中只有大哥刘备,这种义气被后人广泛赞誉。他在战斗中一马当先,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刘备的天下奋不顾身,被誉为忠义的楷模。

《儒林外史》中描述的有义气的人具体有哪些行为?

在《儒林外史》中,描述的有义气的人具体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救助朋友:凤鸣岐(凤四老爹)在万里假冒中书被捕一事上,积极帮助,通过一系列手段,包括欺骗和威胁,最终使万中书从假中书变为真中书,展现了他敢作敢为的性格。这种行为体现了对朋友的义气,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民生困难、商人唯利是图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

  2. 伸张正义:凤鸣岐在处理丝客人和毛二胡子骗钱事件中,对于仅仅有一面之缘的弱者伸张了正义,展现了出于朋友义气的壮士行为。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凤鸣岐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3. 慷慨仗义:在第五十回中,凤鸣岐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不怕拖官司,竟自随他去,或者替他办一个官司,等他官司赢了来,得了缺,叫他一五一十算了来还你。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慷慨仗义和对朋友的忠诚。

  4. 维护正义:鲍文卿称为“义民”,他是一位正直勤勉、忠心耿耿、尊严自立的贤臣,从不偏私,在政治上维护着朝廷的正义,在经济上也曾大力发展农业,力求改善民生,以此提升皇帝的威望。这种行为体现了他高尚的义气和无私无畏的精神。

在儒家思想中,孟子和孔子是如何解释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的?

在儒家思想中,孟子和孔子对“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的解释体现了他们对生命与道德价值的深刻理解。孔子认为,真正的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而损害仁道,他们宁愿牺牲生命来完成仁道。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必须做出抉择,不能苟且偷生,只能舍生取义。孟子认为,“义”是人生的正路,其价值高于生命身,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必须做出抉择,不能苟且偷生,只能舍生取义。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意味着真正的志士仁人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当仁德和私欲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义。孟子也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就是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他人利益、全民利益、国家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孟子和孔子的这些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生死观的集中表现,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人生价值观中的重要一环,成为民族精神的坚强支柱。

现代社会中,如何区分真正的义气与盲目效仿或迎合朋友不正当需要的区?

在现代社会中,区分真正的义气与盲目效仿或迎合朋友不正当需要的区别,关键在于否基于原则和道德。真正的义气是基于真诚、尊重和信任的友谊,是在朋友尊严受到侵犯时挺身而出的行为,而非盲目迎合朋友的不合理要求。真正的友谊建立在正直、善良和大爱的基础上,而不是相互利用。在面对朋友的不合理要求时,拒绝往往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和尊严。真正的义气应当是基于道德和正义的责任感,而非盲目地迎合朋友的正当需求。

“义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差异?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义气”的表现形式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差异: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
  2. 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气”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强调忠诚、孝道、仁爱等美德。例如,孟子的哲学中提到的“义”,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义气”紧密相连。
  3. 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他们以兄弟情谊和正义行为为特征,展现了“义气”的重要性。关羽、关公等历史人物也被视为“义气”的象征。
  4. 现代社会的演变:尽管现代社会更强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公民道德规范,但“义气”仍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人私利冲突时,“小义”应服从“大义”,体现了“义气”的原则性。

  5. 西方化中的“义气”

  6.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因此,“义气”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多地体现为个人的勇气和独立精神,而不是集体或社会的凝聚力。
  7.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西方文化中,法律和道德规范通常被严格区分。因此,“义气”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地体现为个人在面对不公正行为时的勇敢和反抗精神,而不是基于私人关系的牺牲和冒险。

  8. 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义气”

  9. 印度文化中的“义气” :在印度文化中,“义气”可能更多地体现为对家庭和社区的责任感,以及对长辈的尊重和顺。例如,印度教中的“阿育王”故事展示了国王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无直接证据,推测]]。
  10. 伊斯兰文化中的“义气” :在伊斯兰文化中,“义气”可能更多地体现为对信仰和宗教义务的忠诚,以及对穆斯林兄弟姐妹的支持和保护[[无直接证据,推测]]。

总之,“义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气”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强调忠诚、孝道、仁爱等美德,并在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义气”仍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西方文化中,“义气”可能更多地体现为个人的勇气和独立精神,而不是基于私人关系的牺牲和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