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说到义气,我们会立刻想到忠义千秋的关云长。
2.这篇小说塑造了几位忠义刚勇的英雄形象。
1. 忠贞义烈。
引
1. 献帝即位,三公奏典前与何进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后汉书·桓典传》
2. 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
唐
《西征军行遇风》诗
崔融
3. 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老残游记》第二回
4. 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赵阎王》第一幕
洪深
2. 指忠臣义士。
引
1. 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后汉书·臧洪传》
2. 四镇守舟山时,兵民辑睦,忠义响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清
《郎潜纪闻》卷七
陈康祺
3. 明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3. 指效忠尽义。
引
1. 语称上世之人,重义轻身,遭忠义之事,得己所当赴死之分明也,则必赴汤趋锋,死不顾恨。
汉
《论衡·齐世》
王充
“忠义”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zhōng yì,主要含义包括忠心和义气。具体来说,“忠义”可以指代那些既忠诚讲义气的人,例如“忠义之士”,也可以指代有忠心和义气的人,即“忠义之人”或“一代忠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美德和道德规范。忠义强调对人、事物、道义的忠诚,具有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国家、家庭、朋友等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上,还体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不忘初心,不离不弃的品质。
“忠义”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涉及对君主或国家的忠诚,如忠于国家可谓忠诚,忠于家族可谓孝悌,忠于友人可谓真挚,忠于职守可谓敬业。另一方面,它也涵盖了对朋友、亲人之间的义气,如舍己为人、朋友情谊等。这种双重内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统一于“忠义”的内在本质之中。
此外,“忠义”还具有牺牲性,强调为了实现道义、正义而愿意付出代价,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特性使忠义在任何场景下都能够围绕其道德内核进行抉择,有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例如,《晋书·忠义传》中提到“陨节苟合其宜,义夫岂其没;捐躯若得其所,烈士不爱其存”,强调了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的高贵品质。
在历史典籍中,“忠义”常用于表彰那些在国家大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忠臣义士,如《后汉书》中的记载,以及《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都是忠义精神的典型代表。这些人物因其忠诚和正直的品质而被后人敬仰,并成为道德典范。
“忠义”不仅是一种个人品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境时都能坚守信念和责任,始终如一地践行忠诚与正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一词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深刻变化。最初,“忠”与“义”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分别指尽心为人办事和办事准确处理人际关系。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忠”被理解为对君主的忠诚,而“义”则指办事准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古代,忠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君主的忠诚上,如《左传》中提到的大忠是“以私害公,非忠也”,强调公家之利为忠。然而,这种忠义精神在历史上也存在被滥用的情况,例如在建专制主义下,忠成为臣民对君主绝对服从的道德义务。历史上,具备忠勇精神的人往往成为被标榜的榜样,但真正的忠义之士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忠于国家和正义,却很少受到重视。
到了宋代以后,愚忠成为主流,忠被视为役人民的思想道德教条。鸦片战争后,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批判和声讨忠的思潮,但许多思想家认识到忠的合理因素,认为应进行必要的改造。孙中山等民主主义思想家强调,忠可以分为忠于事、忠于民、忠于君三种,而忠于事是可行的。
在现代社会中,忠义精神并未褪色,反而在新的语境下展现出独特的现代解读与实践。现代社会中的忠义观念强调忠诚、信义、担当与牺牲,为个体与集体间的和谐共处提供了稳固的精神基石。例如,在金庸的小说中,忠”的内涵被扩大为以人民为本,不仅忠于国家或地区,更忠于人民。
总之,忠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演变反映了从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下的愚忠到现代民主思想下的忠于人民的转变。
忠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神舟六号航天人的无私奉献,以及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濮存昕和大学生洪战辉的事,都是现代社会中忠义精神的体现。
企业层面:
许企业在面对社会责任时,开始重视回馈社会,增强了顾客对品牌的信任。
政府与公共事务:
在脱贫攻坚、疫情期间,佛山扶贫干部和医疗团队展现了忠诚担当和大爱无疆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教育:
年轻一代通过网络平台宣扬忠义的意义,重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参与各种讨论,以社交媒体上的正能量分享来传承忠义精神。
国际视野与全球责任:
总之,忠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品格修养,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和实践忠义精,需要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首先,忠义精神的核心在于忠诚与责任,这不仅体现在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上,也体现在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在新时代背景下,忠义精神的实践应超越传统的局限,融入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忠义文化价值体系。
具体来说,忠义精神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忠义的对象:忠义的对象应当是具有终极价值的事物和人物,如国家、民族、家庭等,而非个人利益或短期依赖。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忠诚表现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感,以及在工作和生活中信守承诺、敬业爱岗。
强化社会责任感:忠义精神要求人在维护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协调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富强。例如,在职场中要尽职尽责,对待朋友和家人要诚实守,友好相处。
弘扬积极的忠义文化:在传承忠义文化的同时,要摒弃其中的消极成分,如愚忠和江湖气,而强调正直守信、团结互助、济困扶危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在新时期核心价值观中有着具体体现,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忠义精神的传播和实践需要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进行解读和普及,使其更亲民易懂,并持之以恒地推广。例如,可以通过教育、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忠义精神深入人心。
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忠孝难以两全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需要个人智慧和社会支持,努力做到既不负国家和社会的期待,也不失家庭的温情与责任。
忠义与忠诚、义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定义上看,忠义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包括忠心和义气的人,即Loyal and righteous person。忠诚则更侧重于对某个人、团体或事业的坚定支持和承诺,表现为行动和承诺。而义气则更多地指代忠诚、节烈、正义、刚正之气,可以彰显道,亦可为情谊而甘愿承担风险或自我牺牲。
在文化内涵上,忠义强调的是忠心和义气的结合,既一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忠诚则更多地体现为对特定关系的坚守,如对家庭、朋友或国家的忠诚。义气更侧重于基于情感和道义的行为,如为朋友或兄弟姐妹挺身而出。
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忠义常常被用来描述那些既有忠诚又义气的人物,如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他既追随刘备至死,也帮助过受恩于他的曹操,展现了忠诚与义气的双重品质。而在现代社会中,忠义和义气的概念似乎已经不再被重视,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合作共赢。
在实际应用中,忠义、忠诚和义气都是维系人际关系、推动合作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同学之间的支持,还是职场上的合作,这些价值观都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厚关系的重要基石。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忠义的事例包括一只名叫哈奇的流浪狗对主人的无私忠诚,以及李明对生病好友的关怀和支持。
忠义、忠诚和义气虽然有各自独特的定义和内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忠义强调的是忠心和义气的结合,忠侧重于对特定关系的坚守,而义气则更侧重于基于情感和道义的行为。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忠义精神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之一。忠义不仅体现在对君主、国家的忠诚,也体现在对朋友、弟的义气和牺牲。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忠义表现:
诸葛亮:诸葛亮不仅对国家忠诚,还考虑到了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问题,展现了古代君臣和谐关系的典范。
《水浒传》中的忠义:
林冲:林冲因妻子被陷害而卷入一系列事件,成为民间广泛流传的悲剧英雄,其忠义精神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忠义:
诗词中的忠义:从唐代到清代的诗人如罗从彦、张嵲等,他们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思考与赞美。
历史人物的忠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