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1.他听完这个消息后,一个人脚步踉跄地走回了寝室。
2.他语无伦次,脚步踉跄,像是喝了不少酒。
1. 见“踉蹡”。
引
1. 见“踉蹡”。
引
“踉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iàng qiàng”,意为走路不稳,跌跌撞撞。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行走时身体摇晃,难以保持平衡,容易摔倒或失去平衡的状态。踉跄的近义包括蹒跚、磕磕绊绊等,而其反义词则有健步如飞、四平八稳等。
踉跄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赠张籍》中,其中描述了一个人因疲劳或受伤而走路不稳的情景。此外,踉跄也出现在《三国演义》和《初刻拍案惊奇》等文学作品中,用来形容人物行走时的不稳定状态。
踉跄不仅用于描述人的行走状态,还可以比喻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得不够稳定或笨拙。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有人因为疲劳、受伤或其他原因而走路不稳定时可以用踉跄来形容他们的状态。
踉跄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因疲劳、受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行走不稳定的情况。
在唐代诗歌中,“踉跄”一词的具体使用例子包括:
在《三国演义》和《初刻案惊奇》中,踉跄的描述具体情节如下: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描述了糜芳被箭伤后踉跄而来的场景。具体情节是:赵云在与曹军厮杀至天明时,发现刘备及其家属失散,于是决定去寻找他们。在混乱的战场上,看到糜芳面带数箭,踉跄地跑来。
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中,描述了道士拾取物品时踉跄跌的情节。具体情节是:道士去拾取物品时,脚步踉跄,连身子也跌倒了。
踉跄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在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可以这样理解:
踉跄的近义词包括“左摇右晃、“趔趔趄趄”、“摇摇晃晃”和“跌跌撞撞”。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走路不稳,歪歪斜斜的样子。
踉跄的反义词包括“健步如飞”、“稳稳当当”和“四平八稳”。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行走稳定、步伐有力的状态。
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踉跄和其近义词、反义词被广泛使用,以描绘人物的行动状态和情感色彩。
在现代汉语中,踉跄除了描述行走状态外,还可以用来比喻做事不顺利或技术不熟练。
踉跄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踉跄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形容行走时的不稳定状态,如蹒跚、摇晃等。这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行走的节奏感,例如《诗经》和《尔雅》中就有踉跄的记载。
踉跄一词的字形来源于“走”字旁加上“仓”声,表示行走有节奏的样子。在古代,踉跄还用来形容急趋,如踉捍(疾驰的子)。这种用法反映了踉跄不仅描述了行走的姿态,还涉及了动作的速度和力度。
此,踉跄一词在不同语言中的演变也值得注意。例如,在英语中,“stagger”一词源于古诺斯语“stakra”,意为推、挤、使打转,其字面意思可能用棍子在后面追打或赶,引申为蹒跚、踉跄及相关比喻义。这表明踉跄一词在不同语言中都有类似的演变路径,即从描述物理动作到比喻心理状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