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恳求的意思

kěn qiú

恳求

拼音kěn qiú

1.恳求常用意思: 恳切地请求。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央求 , 请求 , 祈求 , 哀求
反义词 命令

例句 1.在他一再恳求下,父亲答应了带他去海边度假。
2.望着她那恳求的目光,我实在不忍心拒绝她。

恳求引证解释

1. 诚恳请求。

1. 后陈公知坡得之,恳求甚力。 宋 《春渚纪闻·凤翔僧煅朱熔金》 何
2. 若夫其心所不喜者,虽恳求竟不得也。 元 《归潜志》卷九 刘祁
3. 〔庄征君〕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4. 连长答应了一声,接着用恳求的语气说:“你先回去吧。” 《东方》第六部第十一章 魏巍


恳求是什么意思

“恳”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kěn qiú”,意指以诚恳的态度向他人或神灵请求帮助或达成某种愿望。它通常带有迫切和真诚的意味,表达出请求者对所求事项的强烈需求和期望。例如,当一个人再三解释并恳求他人等待时,可以理解为他非常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和耐心等待。

“恳求”在古代汉语中最早出现在《周易·乾卦》中,反映了人们对神明庇护或帮助的渴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恳求”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用于请求帮助、满足要求或请求原谅等情境。

此外,“恳求”与“请求”相比,更加强调请求者的真诚和迫切,而“请求”则相对较为正式和礼貌。

恳求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含义有何异同?

恳求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含存在显著的异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请求的直接性、礼貌程度以及与人际关系的关联上。

在中国文化中,恳求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强调面子和关系的重要性。根据Jia和Huang的研究,中国人的请求通常遵循“面子工作/理由-请求”的语义序。这意味着在正式提出请求之前,会先进行一些面子工作,如表达感谢或道歉,然后才给出理由并提出请求。这种模式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避免直接冲突和维护和谐的倾向。

相比之下,在国文化中,恳求通常更为直接和明确。根据同一研究,美国人倾向于使用“请求-理由”的语义序列。这意味着他们会在一开始就确提出请求,并在之后提供理由或解释。这种直接性反映了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和强调平等的价值观,即每个人都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提供帮助。

此外,西方文化中的恳求通常以礼貌用语开始,如“请”或“能否”,以显示尊重和礼貌。这与中国人在恳求时通过送礼、请客等方式来表达诚意和尊重的做法形成对比。在西方文化中,直接和明确的请求被为一种平等和尊重的表现,而在东方文化中,间接和含蓄的请求则被视为一种礼貌和谦逊的表现。

拉语中的“obsecro”一词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中恳求的多样性。在拉丁文献中,“obsecro”可以表示请求、恳求、承诺、邀请等多种含义,这反映了拉丁文化中对恳求的不同理解和使用方式。

恳求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样的,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恳求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supplication”一词源于14世纪晚期,最初意为“恳切的请求、恳求或申诉”,来源于古法语中的“suplicacion”,直接源自拉丁语“supplicationem”(名词形“supplicatio”),意为“公开祈祷、感恩日”。这个词在古代罗马是一种宗教仪式,尤其是在胜利庆祝或公共危险时使用。其含义逐渐演变为“满足(某人)、令人愉悦、吸引某人、娱乐、激发愉悦感”。

在文学品中,恳求作为一种表达个人情感、不满或损失的手段,自古以来就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诗歌、散文和戏剧中。例如,在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宋书·刘义庆传》、《东周列国亏键志》第六回、《聊斋志异·李伯言》和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等文献中,都出现了“乞求”的表达。这些词汇如“乞请”、“吁请”、“哀告”、“哀求”、“央求”、“请求”、“祈求”、“恳求”等,都表达了请求、希望或期望的意思。

此外,“solicit”一词源自拉丁语sollicitare,意为“打扰、唤醒、烦扰、骚扰;刺激、激怒”,15世纪初经中古法语soliciter进入英语,原指“打扰、烦扰”。到了16世纪20年代,solicit开始发展出现的主要含义“请求、索求、乞求”。这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恳求的表达方式和内涵都有所变化。

在古代文献中,“祈求”被用来表达恳切地请求或希望得到某物的愿望。例如,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提到,所有人的生命轨迹都从南斗开始,最终到达北斗,所有的祈求都指向北斗。唐代李敻的诗中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有祈求归家的愿望。

在现代社会中,恳求与请求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有哪些显著差异?

在现代社会中,恳求与请求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研究发现“请求”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行为,占34%,其中71%出现在家庭关系中,无论社会阶层高低。在正式场合,29%的请求被使用,但只有2%被低阶层使用,这表明正式场合的请求主要由高阶层使用。性别方面,男性更倾向于使用请求,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使用恳求。这可能与社会期望和文化背景有关。

进一步分析指出,使用实义动词如“请求”、“求饶”和“恳求”等,表明了说话者相对于收信人的象征性顺从依赖。在书面语中,这些动词的使用方式包括虚拟语气、陈述语气或命令语气,其中虚拟语气用于缓和请求,使语气更加礼貌。此外,说话者还会使用陈述句、疑问句或条件句,同时考虑收信人与发信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构建语境的关键。

提到,“ask”和“request”在某些句式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它们的使用频率差异显著,其中“ask”在所有补语中出现的次数远多于“request”。具体表现在,尽管两者共享的句式相似,但使用这些句式表达请求的情况相对有限。

探讨了英语中“请”(please)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差异,特别是在美国和英国的使用情况。作者指出,美国的“请”与关系不对称性更相关,而英国的“请”则更多地与平等关系相联系。这种差异可能解释了“请”在美国不同情境下频繁出现的原因,它不仅是一种特定类型请求的常规行为更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标志。

分析了中文、澳大利亚英语中请求表达的差异,出中文中直接请求更受欢迎,而提示性话语在特定语境下用于表达请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功能和社交接受度的差异。

指出,在中国和美国文化中,明确的请求被使用,但重点程度不同。美国人更注重口头线索和语法,而中国人依于默会理解和直觉来从上下文中解读说话者的意图。

提到,随着我们向东移动到欧洲,说话者越越多地使用命令句(do x)来提出请求。然而,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关注说话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使用命令句和疑问句来提出请求的情况。

介绍了中文中请求的表达方式,并指出其与英语中的请求表达方式存在差异。文中举例说明了“请求”一词在不同语境和语气下的不同含义,并分析了中文中使用“请求”一词时所体现出的谦虚、恳求、不耐烦等情绪。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请”一词在中文中的特殊用法,即通过使用介词来表达请求者的态度和意图。最后,文章指出了中文中请求表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现代社会中,恳求与请求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恳求通常用于表达谦虚、恳求、不耐烦等情绪,而请求则更多地用于正式场合和高阶层之间。

如何有效地使用恳求来提高沟通的成功率?

要有效地使用恳求来提高沟通的成功率,可以参考以下几个策略:

  1. 礼貌地提出请求:研究表明,礼貌的请求比直接的要求更能提高谈判结果。例如,使用“请求”而非“要求”的措辞,可以显著提高折扣率并增加未来交易的参与意愿。此外,使用“Would you please… ?”或“Would you mind… ?”等短语,可以更有效地表达你的需求。

  2. 表达同情心:在请求中加入同情心可以增强请求的效果。研究发现,当语言线索表示请求而非要求时,人们更愿意参与未来的交易,并且同情心作为中介作用,增加了积极的结果。

  3. 具体和明确的请求:明确表达你的需求,并提供具体的背景信息,可以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你的请求。例如,通过解释请求的原因,使对方感到被尊重,并更有可能接受请求。

  4. 避免中断和尊重对方:在沟通过程中,避免中断对方的发言,这会显示出你对对方的尊重,并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关系。同时,在表达自己的需求之前先认可对方的贡献,如说“我理解”或“我看到”,可以让对方知道你在倾听和理解他们的观点。

  5. 保持积极的语气:使用积极的语气和具体的批评方式,可以避免将当前对话变成背景冲突的延续。例如,请求对方在特定时间完成任务,非模糊的指责。

  6. 接受拒绝并保持礼貌:如果对方拒绝了你的请求,不要表现出失望的情绪,是礼貌地接受对方的拒绝。这样做不仅能维护双方的关系,还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意和尊重。

恳求在心理学中是如何被理解和分析的?

在心理学中,恳求被理解为一种策略,通过示脆弱性和低地位来影响他人的看法、感受、信念和行为。这种策略尤其在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常见,涉及明确的义务要求和非逻辑的请求。

恳求通常涉及低地位的请求,强调请求者需要被帮助,而对方有义务遵守。种策略通过展示脆弱性来触发社会规则,即弱势群体应得到帮助。例如,在亲子关系中,恳求可能表现为儿童般的语气,甚至哭泣,以激发父母的责任感;在朋友之间,恳求可能包括明确的义务要求,如友情规则和互惠原则。

此外,恳求还可能基于关键因素,如关系或假设的明显性,进行非逻辑的请求。简单的问题也是恳求的一种形式,即使不采取低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己的社会地位。如果其他方法无效,恳求可以作为最后的手段,其效果取决于对方和与之的关系。

在冲突和谈判中,恳求情绪(如失望、担忧)与安抚情绪(如内疚、后悔)相关的情绪在谈判中的社会效应也得到研究。研究表明,当对方表现出恳求情绪时,参与者会更多让步,而当对方表现出安抚情绪时,让步会减少。这些影响受感知者信任程度的调节:高信任感的谈判者对失望的对手让步更多,而低信任感的谈判者则不受影响。